社会创业的本质:基于创业过程的结构性创新

2017-09-07 06:40:17李志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维度价值理论

刘 振 李志刚 高 艳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社会创业的本质:基于创业过程的结构性创新

刘 振 李志刚 高 艳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最近20多年来,以创造社会价值和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社会创业实践及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社会创业本质上是具有鲜明社会特征与社会价值指向的创业活动,可以看作是创业活动中的一种结构性创新的结果。理论上,社会创业是创业活动中的一种结构性创新,基于创业研究领域探究社会创业过程,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创业研究由现象驱动的描述性研究,向理论驱动的实证研究转变,从而推动其理论建构过程;实践中,社会创业对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对众创生态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社会创业;创业过程;结构性创新;众创生态体系

最近20多年来,以创造社会价值和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社会创业实践及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社会创业作为一种颠覆商业创业由“社会-经济”的手段-目的关系的新形式,有效地激发了一部分人的创业热情,他们通过商业化手段致力于解决或者缓解社会矛盾。①刘振等:《国外社会企业成长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现代财经》2014年第2期。虽然目前关于社会创业的理论研究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比如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但是社会创业的确切定义和理论边界尚不明确。②Choi, Nia, and Majumdar, Satyajit. 2014.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s an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 Opening a new avenue for systematic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9(3).尽管有学者认为可以将社会创业作为一种情境来探究新的理论问题,不需要为此建立一个新的理论,③Dacin, Peter A, Dacin, Tina M, and Matear, Margaret. 2010.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y we don't need a new theory and how we move forward from he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4(3).然而这一命题目前还没有经过理论分析与验证。因此,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对社会创业的本质进行探讨,认为在理论上,社会创业是创业活动的一种结构性创新形式,以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为机会,通过商业化手段整合并运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社会创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打造众创生态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创业的发展脉络

社会创业的实践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则是近几年的事儿。社会创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阿育王组织(Ashoka),该组织为社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为非营利组织开发新的收入来源。在实践中,社会创业始终以两种文化为基础:一是由来已久的公益慈善文化;二是通过创业这一商业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当代文化。④Dees, Gregory J. 2012. “A tale of two cultures: Charity,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11(3).从社会创业的发展脉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公益慈善-企业社会责任-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社会企业”四个阶段。

社会创业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公益慈善活动。当时的“社会创业”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关键特征和表现形式,比如私人医院、临终关怀运动等,其宗旨是通过公益慈善活动来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着力解决贫穷、健康、医疗等社会现实问题。不过,这一阶段的公益慈善活动是由政府主导,而并非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全球范围的经济特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创造社会价值的组织的建立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Thompson, John, Alvy, Geoff, and Lees, Ann. 2000.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new look at the people and the potential.” Management Decision 38(5).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环境污染、失业与就业困难、贫困等社会问题广泛出现,客观上对企业提出了服务社会的要求,许多企业对所在社区的特定社会需求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开始承担社会责任,比如捐款、投资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等,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为其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大众创造价值。

社会创业的开山学者格莱格里·迪斯(J.Gregory Dees)基于非营利组织商业化的角度,于1998年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创业”这一概念。他认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比,非营利组织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关注和作用更加直接。但是,非营利组织在获取资源、应对竞争和持续发展方面与同处于“利商思潮”下的营利组织相比处于劣势,为创造社会价值而不得不进行商业化运作。在这一时期学者们普遍认为,商业化运作会使非营利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发生变化而偏离其社会目标,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运作不应摒弃慈善的本质,即全部经营所得用于社会价值创造与扩散。

英国学者查尔斯·里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在其《社会企业家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福利国家体制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非营利部门无法单独应付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和混乱,为此必须进行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在这一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企业家是社会创新的领路人,社会企业能够克服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财政和管理上的先天不足,以获取稳定的经济收益从而支持社会价值的持续创造。国家作为社会福利提供者的角色,正在逐渐被以社会企业为代表的公民社会组织所替代。*Yu, Xiao M. 2011. “Social enterprise in China: Driving forces,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legal framework.”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7(1).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预言:社会企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可能是后资本主义时代发达经济体系中真正的增长部门。

二、作为学术概念的社会创业

社会创业具有双重身份,包含“创业”和“社会”两个维度。尽管社会创业的使命是创造社会价值和解决社会问题,但是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经济收益的取得有着紧密的关系,经济收益是社会价值创造的基础。

一是创业维度。已故著名创业学者杰弗里·蒂蒙斯教授(Jeffry A.Timmons)在《新企业创立:21世纪的创业学》中提出了创业研究领域经典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他认为,创业过程是机会、创业者(团队)和资源之间适当匹配的动态平衡过程,概括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社会创业实践由来已久,社会创业的经典案例——格莱珉银行,以及英国的Bromley-by-Bow社区和密尔德梅医院,印度妇女合作社,我国深圳的残友集团等社会创业案例研究表明:社会创业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以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为契机,通过创业者个人或团队在不拘泥于众多限制条件下的资源整合,满足社会需求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而且有研究认为,社会创业就是通过不断创新的活动形式和资源的整合来追求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创造过程。*Austin, James, Stevenson, Howard, and Wei-Skillern, Jane. 2006.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1).这与蒂蒙斯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类似,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创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二是社会维度。把握社会创业的本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社会”这一层面,若仅仅强调“社会价值”这一社会维度的特征并不足以反映社会创业的本质。许多学者强调社会创业的关键特征在于始终以创造社会价值为根本目的,而不是以追求个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以此作为社会创业区别于其他创业类型,比如商业创业、制度创业、公司创业、绿色创业等形式,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证据。然而,商业部门中的创业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同样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并创造社会价值,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在创造新的市场,打造新兴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建立新制度形式,吸纳新增就业群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利润是其主要驱动因素,但是并不排斥社会价值的创造。*Zahra, Shaker A, and Wright, Mike. 2016.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3(4).因为,经济价值的创造在本质上也是社会性的,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够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刘振等:《制度逻辑、合法性机制与社会企业成长》,《管理学报》2015年第4期。而且从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创业似乎并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原因在于这需要从主观上来评价社会创业,但这种主观评价的标准尚不明确。

综上,作为学术概念的社会创业,其争论主要集中在社会维度的客观性上。因此,学者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社会创业进行定义以期达成共识,如表1所示。然而,从表1中不难发现,目前学者们对社会创业的概念仍然围绕着“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展开,但在两者的权重及平衡协调机制上尚未达成共识,而且相关概念基本是基于实践和现象,以及研究者各自的研究背景,而不是基于理论提出的。从理论进展来看,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描述性的概念和案例研究,*刘振等:《社会创业研究——现状述评与未来趋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6期。即便是对社会创业概念内涵进行探讨的研究也只是基于现象从局部给出定义而缺乏理论层面的比较,比如Dacin等学者基于社会创业的独特性,Mair和Marti基于愿景和使命,Austin等学者基于社会创业的参与部门等,因而定义之间缺乏统一和比较的基础,并未解决关于社会维度客观性的争论。

表1 社会创业的代表性概念

三、社会创业的结构性创新本质

所谓结构性创新,是指核心概念不变但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组合发生改变的创新方式。*Henderson, Rebecca M, and Clark, Kim 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1).创业活动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但是并非每一种创业活动都是社会性的。*Zahra, Shaker A, and Wright, Mike. 2016.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3(4).在创业维度上,基于过程视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社会创业是基于未得到满足的社会需求(机会),通过商业化的手段,整合创业者(团队)自身及外部资源(资源),而创造价值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创业本质上仍然是创业活动的类型之一,遵循蒂蒙斯创业过程理论模型,只不过这种创业活动对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更为直接和有效,也就是说,社会维度是社会创业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基于前一部分学术概念的分析,本研究认为研究视角选择的多元化与异质性是导致目前社会创业社会维度存在争论的重要原因。上述创业维度的分析表明,相对较为适合研究社会创业的理论视角仍然在创业研究领域之中,而社会创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研究的热点新兴分支,是因为在社会维度上有其特殊性。Zahra等(2008)的研究表明,创业活动的社会属性是企业社会责任(CSR)、满足金字塔底层需求(BOP)、社会创业(SE)三部分一体化的结果,但三者又有显著不同。一方面三者的社会价值的优先次序不同。SE将社会价值作为核心使命,但又强调以经济收益作为手段的并列重要作用,而CSR只是将社会价值作为获取利润的工具之一而以经济收益为核心,BOP则倾向于公益慈善而并非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三者中作为决策者的自主性程度有所差异。SE中的决策自主性程度最高,通常可以由社会创业者或者团队直接进行决策,而CSR和BOP则相对较低,通常需要在公司层面进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创业已经由公益慈善活动、企业社会责任和非营利组织商业化,发展到了以新企业创建为显著特征的新阶段。然而,由于学者们的理论视角不同,社会创业的确切定义和理论边界尚不明确,这不利于后续研究的发展与深入。*朱磊等:《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绩效——研发人员的中介作用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年第6期。通过借用战略研究领域中结构性创新这一概念,基于“创业”与“社会”两维度在过程视角下进行分析后,本研究发现,社会创业本质上是具有鲜明社会特征与社会价值指向的创业活动,可以看作是创业活动中的一种结构性创新的结果,具体维度如表2所示。因而本文认为,社会创业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创业活动出现的一种结构性创新的新形式,它以社会需求为机会,通过创业者(团队)利用商业化手段整合并运用资源,从而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创业活动。

表2 社会创业过程的结构性创新及其维度

四、社会创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三剂”作用

当前我国正全面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而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思路构建“众创生态体系”,实现以创业活动为纽带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以新创企业和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直接主体,和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投资、中介机构等为代表的提供政策、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的间接主体,以及以自然、文化、市场、制度、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为代表的创业环境三者之间实现有机联动,而社会创业在此过程中能够发挥出传统商业创业所难以承担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社会创业对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催化剂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减缓已成为新常态特征之一,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已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传统商业创业由于技术、经验、资金等限制而门槛较高和成功率较低,很多初创企业在成立三年内就退出市场。社会创业门槛相对较低,而且直面社会问题的运作模式也能够持续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并吸引社会关注,对于经验、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之运作成本相对商业创业更低,因此更易于广泛开展和持续运作。如此一来,社会创业对于吸纳就业/失业人群,特别是吸纳新增就业人群,以及带动配套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比如大学毕业生可以先通过社会创业积累经验来为今后创业和就业积累基础,再如绿色环保领域的社会创业不仅能宣传理念并降低污染物使用率,而且有利于催生出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和产品,从而起到“蝴蝶效应”似的积极作用。

(二)粘合剂作用

社会创业作为链接商业与公益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新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粘合剂作用。一方面社会创业的创业维度体现的是“创造与获取的经济逻辑”,强调的是竞争、专属和自我获利,而在另一方面,社会维度体现的是“付出与给予的公益慈善逻辑”,强调的是合作、分享和自我奉献。两种逻辑本身存在冲突,但在社会创业情境下却能“和谐统一”。这表明,社会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优胜劣汰”的商业规则,转化为价值共创且共享的运作机制,真正实现通过商业化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这对于弥补和改善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公民意识不强、信任水平较低等弊端,培养和引导良好社会意识的普遍化,以及提高信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三)润滑剂作用

社会创业在创造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润滑剂作用。社会创业过程及成果分享的受众来自于“金字塔底层”,涉及医疗保障、食品供给、环境保护、就业生存等基本生活需求,而受众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承担相应的成本支出,只能寄希望于外界的捐赠等形式的供给。然而,捐赠只能解一时之急,但社会创业却可以发挥长效机制,扎根某一地区专门针对某一具体需求展开工作,比如扎根我国西部为贫困儿童提供教育的“多背一公斤”、地处北京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工友之家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创业活动,恰恰能够有效、持续地满足来自“金字塔底层的基本需求”,缓解由于贫富差距、经济差别、社会地位差异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对维护和谐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五、结语

社会创业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现象,然而对社会创业的关注不能仅仅关注现象本身,而是要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律。本研究对社会创业的本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社会创业是创业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结构性创新的结果,从而验证了Dacin等学者关于社会创业就是创业活动中的一个维度更广泛的新现象,我们不需要为此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的观点。*Dacin, Peter A, Dacin, Tina M, and Matear, Margaret. 2010.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y we don't need a new theory and how we move forward from he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4(3).目前针对社会创业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借鉴阶段,比如制度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权变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理论借鉴还是理论建构,我们都需要在弄清社会创业本质的前提下,准确地选择研究领域和理论视角,从而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我们认为不需要再纠结于社会创业这一现象本身,而是需要从创业研究领域切入,探讨社会创业的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和内在机制,从而促进创业理论研究,特别是推动社会创业理论研究的进展和具体实践。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6-11-27

刘 振,男,管理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 李志刚,男,管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高 艳,女,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编号:715721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创业者资源拼凑的演化机理研究”(编号:71702085)、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QDSKL16011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单列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64042)、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一般项目A类(编号:J17RA112)的阶段性成果。

F270

A

1003-4145[2017]09-0121-05

猜你喜欢
维度价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