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2017-09-06 23:40:58于泽江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流失国有资产对策

于泽江

摘要:国有资产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高,也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基础资产。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在不断深化和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也凸显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资产流失就是其中之一。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每年平均流失500亿元左右,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9.5%。本文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对策

在国有资产的构成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按照法律条例,国家享有国有企业的资产份额,将其与投资之后应取得的权益相加,其总和便是国有企业资产[1]。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资产非正常损失,最终致使国家并未获得实际应享有的经济资源,这对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探究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详见下文。

1.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具体原因分析

1.1 我国市场经济固有因素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每年都在进步,但完善的市场经济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市场经济依旧存在诸多的固有缺陷。从宏观角度看,国有企业更贴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更适宜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2]。总体来说,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有法律和相关规范的约束,但监督管理始终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部分经营者忽略法律法规的约束,缺乏集体意识,视市场经济相关的规范和法律条例为无物,在利益驱使之下自主产生投机心理,钻法律和规范的空子,最终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1.2 资产闲置、虚置

现今,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闲置的现象层出不穷,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性问题。虽然实际规定中国有企业实行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利由政府代为行使,但从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公民并未享有其产权,更别说以此为权利取得直接资产收益了。按照国有企业资产的利用标准来看,应该将盈利资产部分作用在投资上,或者向全体公民发放红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3]。此问题也反映了委托、代理、成本、收益、权利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最终導致政府空有管理之名,实际无法有效的监督,而企业内部管理人掌控着国有企业资产,难免会产生有损于资产的行为,导致资产流失。

1.3监督力度不够

资产是影响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监督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国有资产保护方面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在我国整体经济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在形式和方向上出现了偏置,使得国有企业自主权放大。由此制定的相对应的约束机制也称为空谈,并未实际发挥应有的效用,最终未能将工作具体落实。无严格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规范的牵制和束缚,国有企业在资产利用以及市场发展中任意而为,致使国有企业资产出现了流失。

1.4非正规的恶性竞争

只要市场存在,经济还在继续发展,市场上的非正规恶意竞争就不会停止,在规范和法律的约束下,多数企业合理依法发展运营,但不排除被利益严重驱使的投机者和不法分子,致使很多企业在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中落败,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在正规的市场竞争中淘汰的企业往往技术和管理都较为落后,这也是市场生存的正常现象。但恶意非法的竞争打乱了市场原有的价格规律和节奏,例如民营企业的低价倾销,拥有一流技术水平和地方知名传统的企业,甚至从国际上引进最新技术的企业也无计可施,在竞争中不断丧失市场份额,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虽然此类国有企业最终寻找各种办法补救,但最终无法在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 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2.1有效进行资产评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有效进行资产评估,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对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的监管,使资产价值在实际中体现出来,从而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4]。要求建立有效的资产评估机制,设立一系列条例约束和规范评估行为,对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检验和清查,重点清查无形资产,审查过程严格、公正的展开,做好资产产权登记,明确归属范围,避免欺瞒现象的发生。推动企业产权流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重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从而加大资产的流动性,增加其利用率。对闲置资产进行高效配置,通过其优胜劣汰的内在激励机制的作用,减少闲置、虚置资产的低效运行状况,让资产流动发挥作用,重点面向产出率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如此能够有效改善国有资产存量停滞、结构失衡的状况。

2.2调整企业结构,明确责任

调整企业结构,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规避“内部人”控制的负效应。要求企业按照《公司法》、《破产法》的相关要求,理清内部人员,包括董事、监事、总经理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明确其应该履行的企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对于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人员,应该严格追查,追究其责任,并按照要求履行赔偿。企业内部的结构和责任界定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整体管理质量。另外,有效监督,扩大监事权利,让董事和监事等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各谋其政,认真贯彻执行自己的分内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另外,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经营管理队伍更规范、更公正、更专业,并及时面向社会吸纳管理性人才,从内部规范做起,让“内部”负效应销声匿迹。

2.3应用国家法律条例控制非法行为

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防止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法律效率,震慑犯罪案,警醒不法分子。企业内部的责任制度以及管理条例能规范内部员工,使企业结构更合理,稳定高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用国家相关的法律条例,不仅能够有效规范个人行为,震慑恶意竞争者和不法分子,同时对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漏洞进行有效补救,在资产已经流失的情况下追究责任,获得补偿,并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5]。这就要求检察机关严格执行法律条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检查权利追究国有企业、政府官员职务的作用,制约犯罪行为,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约束官员权利范围,防止侵吞国有资产案件的发生几率。

2.4加强企业内部资产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调整企业内部结构,控制资产流失的有效方式。企业要结合实际,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建立企业资产帐薄,将企业的每一笔资产的支出做好详细记录,清晰明确的记录企业的盈利状态以及闲置资产等,使企业内部资产呈良性循环;其次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部分作为管理的重点,贯穿于财务管理监督和考核之中;再者,将企业经营者的责、权、利清晰界定,在此基础上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驱动力;最后,企业要建立健全保值增值的激励制度以及约束制度,确保企业规范化运营,从而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结束语

企业建设成立之后,进行产品生产、包装、宣传、销售等一系列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依法经营并使用企业资源,但产权归国家所有,以这种经营方式获得的资产便可理解为国有企业资产,近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率正不断上升,针对此问题,应该详细分析资产流失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从政策、法律、企业自身管理、资产有效规划等方面进行改革,有效控制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状况,使国有企业能够正常稳定的生产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卫江.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防范石油企业国有资产流失[J]. 化工管理,2016,(29):97.

[2]程克群,张敏.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企“出走”对境外国资流失的影响研究[J]. 铜陵学院学报,2016,(03):42-44+65.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J]. 中国工会财会,2016,(01):59-61.

[4]何玉长,史玉.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优化[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1):27-32.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J]. 交通财会,2015,(12):82-85.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失国有资产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社会转型期我国基层政府权威的流失与重塑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