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下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2017-09-06 23:38:10段兴中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段兴中

摘要: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之间、各地区内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是各地区亟待突破的瓶颈。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上看受制于地区条件,从内容上看受制于科技成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低下。基于此,文章就产学研融合下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展开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引言

政府近年来对科技创新越发重视,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作用。2012年我国科研经费总额位列全球第三,规模首次超过万亿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伴随着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创新是否已经摆脱产学研脱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产、学、研三方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如何?产学研的融合与合作状况如何?这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即从产学研融合视角研究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1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方面,随着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的深入。国外学者逐渐转向对二者关系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并逐步拓展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系统运行不同阶段子系统效率的联系上,探讨科技创新與经济增长的多阶段与网络化特征,考察每一生产系统或环节对整体生产系统的影响。Kao和Hwang对NetworkDEA模型进行一般化分析,将每一个网络拆分成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的组合,从而实现对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效率与联动机制的分析。国内关于科研投入、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思路基本一致,主要采用面板数据对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谢兰云和曲永义运用SVAR模型,利用协整方法和SVAR方法对1991-2006年我国企业、政府的科研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和企业的科研投入都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庞瑞芝等借助拓展的NetworkDEA方法,以系统观视角考察我国省际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以及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发现目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偏小,科技成果未能有效转化制约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生产阶段和经济发展階段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方面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对于区域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研究,Fromhold-Eisebith和Eisebith研究发现,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创新环境可以刺激产业发生变化。Hong和Peng建立一个灰色对称进化链模型来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稳定平衡性。孔祥浩等提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模型,分析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结构,并且提出要素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王玉梅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二是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an等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创新活力的载体,它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内的“知识组织”;另一方面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知识组织”。洪名勇较早设计了我国省级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科技创新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魏阙和戴磊设计了基于创新活动基础、产业集群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创新效率与创新绩效方面,Carlino等研究发现,城市的专利密度与就业密度呈正相关关系。Castellacci通过对欧洲9个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差异性的分析,将技术体制量化为技术机会、独占性、开放程度和市场规模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何军和胡亮对我国规模以上内外资工业企业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的生产要素增长率都在逐年增长,但内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快于外资企业,其增长来源也并不相同。余泳泽考察了创新要素聚集程度、政府支撑程度和制度环境因素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科研机构和高校空间布局上的集中并没有带来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但企业科技创新要素集中度提高却带来科技创新效率的明显提高。郑伟波和田也壮考察了文化因子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认为文化因素中的高权力距离和约束性组织文化对科技创新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2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状

第一,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水平不高。现阶段从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到最终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链条仍存在断点。科研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加大了地方政府科研投入压力,使得企业参与型的科研模式在中、西部地区难以生根发芽。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对应着科技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彼此割裂,这种割裂在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地方政府需要从多渠道、多途径人手,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避免科技创新要素被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拖后腿,进而造成科技创新要素的无谓损失。

第二,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成为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推动经济发展效率的支柱。在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两阶段分解后,可以发现各地区之间、各地区内部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第二阶段的差异上,同时,由于组間差异在5%水平下显著。可以认为东、中、西部地区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效率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中、西部地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硬件设施方面有所提升,但软件设施、市场环境、微观激励机制和政策配套等方面仍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

3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措施

3.1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之间的信息交流

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座谈会,为有需要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银行、风投等部门牵线搭桥,做到信息互通,切实解决企业缺人才、科研院所及高校缺设备、银行及风投缺项目的状况,进而加强合作,达到三赢的目的。

3.2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

企业由于研发资金有限导致研发滞后,而研发的滞后又影响了外部资金的注入,政府应加大研发经费扶植力度,设立政府产学研结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协调银行、风投等部门为企业进行投资,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形成一整套健全的投资机制来保证投资资金的充足,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

企业在遇到难题后首先想到的是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对各地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缺乏认识,政府应加强对各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宣传力度,将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及研究方向进行汇总整理并留下联系方式,使企业能直接找到对应自己需要的目标,避免盲目选择。如企业需要,政府应主动帮助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系,组织相关专家进企业服务,推荐专家到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大力培养企业高级技术人才。

结语:

产研学融合,既需要政府搭台,也需要制度配套,更需要企业深入参与,三方面的措施落实,提升科技成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就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王健.产学研融合机制与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54+57.

[2]李明,陈玮,高军礼,邢延.面向产学研融合的PBL培养模式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02:161-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7:35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2:07
浅谈当代创新型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3:27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45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0:33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5:55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