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眼理文脉 深阅读促表达

2017-09-04 21:48:44施亚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眼熏陶表达

施亚琴

【摘 要】抓文眼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之一。教学时,从抓“词眼”、抓“句眼”到抓“段眼”,层层深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深入理解文本,领悟表达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并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

【关键词】文眼 情感 熏陶 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学生不仅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还能积累优美的语言,更能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现在就以精读课文《月光曲》为例,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尝试用“抓文眼”的方法来收获意外之喜。

一、抓“词眼”,初步把握课文,感受文脉美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可见支点虽小,作用却很大。这里说到的“词眼”,跟支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笔者通过聚焦“词眼”,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文脉,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如学生初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听到、弹奏、再弹一曲、谱写”等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些词语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也是学生概括课文的“支架”,能使学生对课文有较为完整的感知。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眼在课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片段回放1】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随便说的话,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师:妹妹“随便说说”说了哪句话?

生:这句话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生:不是,其实她很渴望能亲耳听听贝多芬的弹奏。

生:说明她家很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但她又不想让哥哥为难。

生:她很懂事,“随便说说”是努力掩饰自己的情感。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随便说说”,反映了妹妹对家境困窘的清楚认识,体现妹妹对哥哥的体谅之意,更是兄妹间真情的流露。他们的生活虽然很困苦,但他们十分爱音乐,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彼此间又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是审美教育的“源头”,也是震撼贝多芬心灵的“支点”,故事由此逐渐深入发展。

曾记得有一回观摩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仅“重担”一词,于老师就大胆停留,把词语的理解与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交融得恰到好处,类似的还有王崧舟老师执教《小珊迪》时对待“跑”的良苦用心,孙双金老师执教《登鹳雀楼》时对“摘”的匠心独运。

二、抓“句眼”,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格美

“句眼”就是文本中某些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揭示了文章中心,可能概括了文章主旨,也可能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感悟、想象,不仅把握了文章的脉络,还使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文字的情感水乳交融,可谓一箭多雕。

(一)理解与朗读相互促进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所以,我们要慧眼识珠,找出那所谓的“路”——句眼。只要抓准了重点句,并挖掘下去,课堂自然就会激情勃发。“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凿一口深井。”如此一来,既抓住了主线,摒弃了过多的、烦琐的分析,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片段回放2】

师:是什么触动贝多芬的心,让他弹了一曲还再弹一曲?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我认为是这句“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弾的,那有多好啊”,它让我读懂盲姑娘很向往听到贝多芬的弹奏,说明她很爱音乐,所以贝多芬听到时很感动,还想再弹一曲。

生:我认为感动贝多芬的还有他从盲姑娘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她虽然眼睛不明亮,可心里却亮堂着,他们是音乐上的知音!所以朗读中要强调“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我从“那有多好啊”感受到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而我在课下了解到贝多芬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此时此刻,一个渴望听,一个愿意奉献,可谓心有灵犀。(掌声阵阵)

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同,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音乐无国界,遇见便是幸福!敏感的贝多芬从别人的话里听出言外之意,他听出了什么?也让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生: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曲子。

生:小姑娘喜欢音乐,又体贴哥哥,是一个善良的姑娘。

生:这让我认识到贝多芬同情人民,才会再给她弹一曲。

……

师: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去体会贝多芬的内心,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那就让我们把这份感受通过在四人小组里朗读进行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中,巧抓“文眼”,巧设“重音”,学生的感悟也因此而不同。毫无疑问,重音的选择和处理是朗读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而清楚地表达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就必须处理好重音。在上述片段中,重音放在“那有多好啊”,侧重在盲姑娘内心的渴望;而重音放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则侧重在音乐家本身。于是,在笔者提出“贝多芬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言外之意”时,学生脑洞大开,开始深入体会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乐,从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当中,笔者很好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展开行之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让“句眼”真正落到实处。

(二)质疑与问难并驾齐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句眼”背后隐藏的资源是不可估量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取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以问导学,这不仅能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还能让他们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意图,抓住文章脉络,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文本感悟的深度、广度,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片段回放3】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读后面这句话,读——(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他不想、不屑于回答吗?你们读了这句话,有些什么疑惑?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弾的?

师:真是爱思考问题的同学,老师也这样想,大家能否一起讨论一下来解疑惑?

生:我想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特别爱听贝多芬的音乐,成了他的知音,所以能确定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师:何以见得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生:因为盲姑娘只要“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只听了一遍,就能够感受到他弹得多纯熟、感情多深,所以是知音。

生:贝多芬没有说话,算是默认,这更是对知音的默认。

师:此时让我想起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生齐回答:音乐)那贝多芬当时为什么没有承认?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盲姑娘……(掌声雷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为达成这个目标,笔者抓住了“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看似平常的“句眼”进行质疑,以此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盲姑娘能一言中的?贝多芬为何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却主动说“再给您弹一首吧”?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不仅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又巧妙突破难点,还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升华,更能让课堂如石击静水,荡漾起层层涟漪。

三、抓“段眼”,领悟表达方法,感受情感美

本组课文的导读中这样写道:“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月光曲》第9自然段中关于联想和想象的描写,可谓经典至极。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片段回放4】

当学生轻声朗读第9自然段后,笔者让学生找找课文描写了“月光曲”的哪几个画面,体会这些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学生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个画面。接着想想“月光曲”所表达的心情与那天在莱茵河边发生的事有什么关联。 最后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把“月光曲”的内容表达得如此具体。

学生在层层引导下学习、比较,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现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并恰当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然后通过朗读,明白了运用联想能将这些画面写具体、写丰富,表达的感情也会更深刻。男女同学还分角色进行了朗读。

在学习实写、联想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来写写生活中的发现。

师:就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联想来表达你的心情。

当看到雨滴落在玻璃窗上,你会想到天

當你看到晴空万里,你会想到太阳一定是遇到 而欣喜。

针对课文第9自然段这一“段眼”,教师当然也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会表达的意境。紧扣 “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就如海面上的波浪一样起伏变化,它与旋律的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息息相关,而这就是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心情。

写作的角度不同,表达方式的立足点也不同,而作为教师就应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模仿 ,去创造,这样才能将语文真正地学以致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教师要独具慧眼,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去发现语文的精妙之处,精心备课,反复推敲、分辨和寻觅,才能与之相遇、相知、相识。抓文眼,理文脉,深阅读,促表达,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条捷径。

猜你喜欢
文眼熏陶表达
用艺术熏陶家风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6
艺术熏陶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读与写(2020年1期)2020-11-25 03:22:08
如此熏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8:22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