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伟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对生活在藏羌民族地区的各族青年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将对进一步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语文;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与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的共同的努力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至今在高校教学中并未取得其应有的地位。比如有些高校开设,有些高校不開设;有些高校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有些高校作为选修课存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它事关民族母语文化的传承,事关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的培养,而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语文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语文教学开展的现状看,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汉族学生相比明显偏低,且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刻不容缓。
阿坝师范学院作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地区的唯一一所高校,以前只有基础教育系等少数系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其作为专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自2015年升本后,许多系部也纷纷请中文系的老师为本系的本科生上大学语文课。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阿坝师范学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定位模糊,各方面的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一种过度追求实用化、技术化、功利化的倾向,在当下高校改革浪潮中,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大学语文颇受冷落。许多高校至今尚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很多已经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由于学校或院系领导重视不足,使其仅仅流于形式。许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课作为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将大学语文课时随意压缩、削减。大学语文课既没有思想政治课那样高的地位,也没有像英语、计算机那样有等级考试“助威”,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学校不够重视。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学习精力上投入不足,没有专业课学得那么扎实认真,这也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目前,阿坝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有的开设大学语文,有的不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开设大学语文取决于各学院院长的重视程度。而开设大学语文的学院基本上只为本科学生开设,为专科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的极少,只有基础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和外语学院旅游英语专业开设。大学语文是侧重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还是侧重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没有一个定论,全凭教师自己的喜好。
二、课时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比较少,即使开设,课时也不足,一般是开一学期,两个学分。课时太少导致许多像《阿Q正传》这样篇幅稍长的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许多院校将大学语文课排在晚上或周末,教师和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大学语文课程不被重视的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被边缘化,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
有的学校的大学语文师资没有中文系做后盾,有中文系的学校设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极少。综合类和文科类院校,兼职老师的比例较大。如阿坝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上不过来时,请行政人员上课,许多专业采取大班教学,一些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超过100人。这都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是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样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材建设薄弱,缺乏适合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坝师范学院目前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基础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均包括五年一贯制)学生用的艾津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一种是一些专科学生用的谭文旗、贺诗泽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还有一种是非中文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阿坝师范学院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学生以汉族为主,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民族学生,民族学生人数最多的是藏族学生,其次是羌族学生和彝族学生。而这三种大学语文教材均是以传统的汉文化范畴编写的,和少数民族有联系的篇目极少,甚至没有,导致民族大学生对教材的认同感不够,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选文也缺乏阿坝地方色彩,教学时难以充分利用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普遍浓厚,对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较为感兴趣,一些汉语水平并不高的学生尤其如此,相对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他们熟悉的事物和思想。另外,这些教材更多地适合于文科各专业学生使用,而相对于理工科各专业、艺体专业,教材内容显得单调、偏文科,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还是用传统“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不顾学生反应,从上课到下课,多是教师一人在讲,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在21世纪这个广泛应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时代,传统口头讲述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目前大学语文的生存状况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上”。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以解决目前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大学语文课程正确定位,高度重视。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是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对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和意义作的规定。可以看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作用。
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学校管理层与广大教师的认识,把大学语文教育提到与素质教育同样高的地位。同时,建议高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定的教学规范,统一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确定统一的学分,改变现在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进行专项评估,加快学科建设。建议最好把大学语文设为公共必修课程,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其次,适当增加课时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最少开两个学期,每周至少2课时。同时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减少兼职大学语文教师授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把大学语文公共教学研究纳入到高校科研工作日程中,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大学语文涉及中文各个领域的知识,对教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可以整合教师队伍,进行优势互补。比如让长期担任古代文学课教学的教师主讲古代文学方面的课文,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老师主讲现当代方面的课文,长期教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讲授外国文学部分,这样让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防止杂而不精。
再次,抓好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编写适合民族地区高校使用的教材。
教材建设在民族地区高校极为重要,宜结合四川省情和阿坝州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选取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内容编入教材。如阿坝师范学院的学生除了汉族学生,还有相当部分的藏族、羌族、彝族学生。可以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这些少数民族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教师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在传播民族文化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可以节选藏族文学中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也可以在教材中适当选择仓央嘉措的一些优秀篇章。当代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曾经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多种文学选本所选,可以收录进大学语文课本。阿坝州藏族作家阿来,其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也可以节选一部分编入课本。
羌族和彝族的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藏族、羌族的民歌,或者民间传说,也可以从羌族民间叙事诗和史诗的代表作品《斗安珠与木姐珠》和《羌戈大战》节选部分内容编入大学语文课本,从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节选部分章节编入大学语文课本。
四川省是文学大省,在课文的选择方面,可以选用一定数量的四川籍作家的优秀作品或者与四川相关的一些优秀篇章,古代如李白的《登峨眉山》、《蜀道难》,杜甫的《蜀相》、《登高》,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现代的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何其芳的《黄昏》、《预言》,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等等。再如汶川县是大禹故里,大学语文课本可以选入大禹治水的神话。阿坝师范学院里都江堰市很近,大学语文课本还可以选余秋雨的散文名作《都江堰》。选取与学生身边相关的文学名作,会使学生了解阿坝,了解四川,对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效果更为明显。
大学语文作为文理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中所选内容要尽可能顾及到文理各科都有贴近专业、适合学习的篇章。可以适当增选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化科技论文和各类普及性科技说明文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以适应理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如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钱学森的《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奥布里·米伦斯基的《你的遗传命运》等。
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课中,必须要端正教学态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影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利用影视资料使学生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或影视片断,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主旨的认识。另外,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又能够实现师生共同学习的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丝毫不能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针对教学内容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能够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谭文旗,贺诗泽主编.大学语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谭文旗.语文的沉思与显扬[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崔榮.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5]韩世姣.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由“百家讲坛”起死回生想到的[J].现代教育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