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姚冠兵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青海 西宁 810000)
隧道工程
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风积沙隧道无加固措施时隧洞破损状态模拟
刘 宁,姚冠兵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依托青海省茶卡至格尔木段公路改扩建工程脱土山隧道工程,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无任何加固措施下风积沙地层中开挖隧道后围岩的变形、破坏状态进行模拟。
风积沙隧道;离散元理论;围岩变形
离散元法假设介质是离散块体的集合,因此单个块体不会受到相邻块体变形协调的约束作用,而只需满足单个块体的平衡方程。如图1所示,若块体受到四周相接触的单元作用的一组力Fxi,Fyi(i=1-5,未考虑重力)。然后将单元所受到的力移动到重心处通过计算就得到合力矩M和合力F,根据F=ma和M=Iθ″在该组力的作用下块体开始运动,同时在运动过程中相邻块体还不断作用给该块体新的作用力。
图1 块体上的集合及作用在部分块体上的力
假设块体相互间的法向力与法向“叠合”成正比,即
Fn=knun
(1)
式中:kn为法向刚度系数。
图2 离散单元之间的作用力
在“叠合”的基础上再乘以上比例系数便得到法向力。在两个离散块体的边界“叠合”时(上图b),有两个角点在边界上接触,则可用界面两端的力替换该边界上的力。
茶卡至格尔木段公路改扩建工程脱土山隧道为直线短隧道,隧道沿线围岩质量总体较差,围岩级别为Ⅳ~Ⅵ级,且左线进口、左右线出口为风积沙,洞顶风积沙覆盖层厚度为4~26 m不等,且左线出口段150 m范围内洞底也为风积沙,洞口处洞底风积沙厚度达25 m。
根据脱土山隧道的相关地勘资料以及初步设计资料,结合其他地区类似的工程经验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选取数值计算的材料参数如表1~表2。
表1 地层力学参数
表2 C25喷射混凝土力学参数
3.1 计算模型
选取左线出口ZK2476+730处断面计算断面,根据地质资料建立如图3所示的数值计算模型,为二维的平面应变模型,尺寸为80 m×60 m,隧道埋深10 m,洞壁距离模型边界约4倍隧洞跨度。如图中所示,模型上部的风积沙地层用间距0.5 m、倾角±45°的贯通节理形成的密集变形块体模拟;下部为地层性质较好的石英片岩混合地层。
图3 风积沙隧道计算模型图
3.2 结果分析
(1)毛洞状态
采用二台阶法施工,在形成地应力平衡状态后进行开挖并暂不施作支护,观察洞周的变形特征。考虑到无加固措施下风积沙地层开挖洞室后应力释放较快,因此仅计算上台阶开挖后的围岩变形响应。
图4为上台阶开挖后不同计算时步下毛洞的变形特征,图中节理呈蓝色时表示该节理所受剪切力已超过其抗剪强度,即节理开始滑移,节理呈红色时表示该处节理的法向力等于0,即节理已经张开,块体开始脱落分离。由图中可看出上台阶开挖后不久(仅200时步)洞壁附近块体便开始滑移,并向上扩展,延伸至地面,引起洞顶上方整个地层向下塌落,无法形成塌落拱。洞壁掉块始于拱顶和拱肩处,也是块体挤压最严重的部位。
图4 毛洞状态下围岩随时间的变形特征
从图5中的拱顶和拱肩竖向位移曲线图也可知从开挖到整个洞室坍塌,围岩不仅未曾稳定,其位移速率还逐渐增大,直至洞室最终坍塌。
图5 毛洞状态下拱顶、拱肩的竖向位移曲线
(2)施作初期支护
由3.2.1节分析可知,风积沙地层中隧道开挖后洞室完全没有自稳能力,无法成洞,为此本节将探讨在支护作用下洞室的稳定情况。
分别采用10%、20%、30%、40%的应力释放率后,施作30 cm厚C25喷射混凝土,计算之后发现,不论在何时施作支护,支护结构最终都将随围岩一起变形并破坏,隧洞仍然无法成形,且各应力释放率下的破坏状态基本一致,此处仅部分工况计算到一定时步时的洞室状态图(图6),可看出二台阶法下隧道主要会从左侧或者右侧拱肩部位开始破坏,直到整个拱部围岩坍塌。
由于本节采用的衬砌结构单元只能发生屈服而不能产生断裂破坏,因此实际工程中的围岩及结构破坏应比此次数值模拟中的更加严重。
图6 不同应力释放率下支护后隧道破坏状态
(1)离散元理论软件UDEC对风积沙地层结构松散、粘聚力低等特点的模拟效果较好,通过计算可以直观、准确地模拟出风积沙地层中开挖隧道后围岩的变形状态。
(2)在风积沙地层中采用二台阶法开挖隧道时,上台阶开挖后不久洞壁附近块体便开始滑移,并向上扩展,延伸至地面,引起洞顶上方整个地层向下塌落,无法形成塌落拱。洞壁掉块始于拱顶和拱肩处,也是块体挤压最严重的部位。
(3)在无任何加固措施下,即使在开挖后立即施作支护仍然不能控制围岩的变形,最终形成坍塌,因此在风积沙地层开挖隧道必须考虑预加固措施。
[1] 牟献友, 谷攀. 国内风积沙工程特性研究综述[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1):307-310.
[2] 金翔. 基于UDEC的岩石接力渗流与强度数值模拟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14.
[3] 冯海鹏. 不同剪切速率下节理的力学特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6.
2016-12-11
U451
:C
:1008-3383(2017)06-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