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艳君
摘 要:随着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逐渐成为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要想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应强化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圆满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从而使其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进一步保障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习惯;能力;培养
一、前言
语文在我国教育中属于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新课程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出优质的人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需要老师教授相关的知识,学生照着老师说的做,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活动时间,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梳理全文,简单讲解文章,将重难点知识找出来,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自主思考与讨论,通过不断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从而体现学生们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教学方法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主体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的单一、落后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非常不利。语文课程的存在是为了培育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广泛涉猎。在如今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利用播放视频、音频、展示图片等手段,让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空间,有效提高了学生自学习惯与能力。例如,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重难点突出、教学方式灵活、资源丰富等特点,学生可以在上课前或者上课中以及上课后观看微课视频,不受课堂的局限,自主学习空间比较大。在语文教学当中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兴趣,特别是语文作为一门以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为主的学科,很多知识学习起来会比较乏味、枯燥,更需要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应强调学生一面读一面想,学会设疑和释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效利用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参照物,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吸引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将学生带入其所教授课文的境界当中,引起学生的自学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之外,还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阅读文学名著,例如阅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并引导学生扣住文学形象、语言、技巧来确定课题,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体验其中的奥妙,探索发现的快乐,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多次的阅读积累,就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文学鉴赏能力,以至于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习惯与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任务有许多,而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教授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发挥其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质,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机会并给予认真的指导,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才智,2015(31):39.
[2]韩冬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87.
编辑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