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新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以学生自身锻炼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行游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其启发心智与兴趣,将体育运动作为身体锻炼的基本方式。对体育游戏的特点、选择以及体育游戏的运用、意义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游戏教学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模式开展的各种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各种体育技能,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发展。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尚不完善,自制能力缺乏,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又是在室外,所以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游戏教学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改善传统小学体育的应试教育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加强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启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1.目的性
体育游戏的目的是增强教学趣味性,让教学成为一种乐趣。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快速运转,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提高各器官功能。
2.普及性
体育游戏不仅能提高各种体育技能,还简单易懂,方便操作,方式灵活,规则易掌握,趣味性明显,普遍性强。
3.娱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游戏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娱乐活动,避免因体育项目的重复、内容的枯燥导致体育学习兴趣下降。
4.竞争性
体育游戏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具有对抗竞争的特点,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增强参与者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选择和创编体育游戏的运用
1.趣味性原则
创编的体育游戏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有新鲜感。趣味性是体育游戏固有的特点,缺乏趣味的游戏,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在创编游戏时,可以多挖掘一些生活素材、喜剧素材、文化素材、地方特色素材,在游戏的竞争性、动作设计、规则方面多下功夫,可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习惯不同的、相反的或难以协调的动作来组织游戏。这样创编出的游戏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新意,还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目的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其目的是为协助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因此,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应该十分明确。在身体锻炼方面,体育游戏应该具有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因此创编时应适当融进一些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身体锻炼。在心理健康方面,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简易性原则
创编的体育游戏要简单易学,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裁判,创编时要合理设计,并进行必要的实践验证,严格把握好操作环节和裁判标准。体育游戏不仅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游戏组织的方法要简单易掌握,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游戏教学。
4.针对性原则
创编和选择游戏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感知能力等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使用不同的游戏,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身体条件差的学生可以先从基础性的体育游戏入手,循序渐进;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可以直接从强度大的体育游戏入手。
三、体育游戏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生在游戏中能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例如,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了解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其次游戏的规则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游戏规则可以把活动者组织起来,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并履行一定的职责,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
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使游戏者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及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这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提高游戏的要求,提高他们判断时间、空间、随机应变的本领,发展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外,由于体育游戏还带有一定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它也能给参与者带来积极的情绪,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合群、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小学体育的游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体育项目的知识,保证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游戏化教学的普遍运用,实现了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在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国,张宏伟.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措施分析[J].中华少年,2017(3):207.
[2]孔艳.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祖国,2017(1):235.
[3]孙晓雯.浅谈小学体育课中的快乐教学法[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1):2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