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2017年已经“余额不多”,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现在,请闭上眼睛,好好回想一下:你年初设定的目标,完成了多少?是不是只完成了一半不到?甚至更少?
大多数人设定目标的方式是:先想好今年要做到什么事情,再把它们量化,然后设定一个指标,拆分下去,再一步步地攀登、接近。但是,这种做法高估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调整能力。设定一个有难度的年度目标意味着: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候,你都是达不到目标的;最多也只是勉强达到,很难超过目标。这就是我们不断拖延目标的原因——我们之所以迟迟不愿动手,不是因为能力和习惯,而是因为心态。
目标和计划本来应该是一件令人产生愉悦感、愿意自主去做的事情,但在心态的影响下却做得有些被动。如何才能克服呢?与其把每一次努力都看作往高山攀登的一小步,不如把期望降低,享受“又走出了一步”的微小快乐。
这就是“逆向思维”。
传统的目标管理,是把所有的愉悦感放在目标的后面,只有实现了目标,你才能够获得。而用“逆向思维”进行管理,相当于把愉悦感拿出来分解、平摊到每一天、每一步里。你不再需要追寻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终点,而是把目光拉回来,落在自己的每一步上。
下面提几个利用逆向思维的技巧。
1. 做最坏的准备
当面临选择和决策时,我们常常容易感到焦虑。如何应对好外部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呢?“现代空调之父”威利斯?开利分享过一个方法:想清楚最坏的可能性是什么;接受最坏的情况;设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你明确地知道事情最坏也就如此而已,哪怕代价巨大,起码也有了心理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每走一步,譬如收集信息、请教专家、跟朋友讨论,都是在降低最坏情况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当你处于最低谷的时候,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2. 每天只做一件事
每天的上班时间看似有8小时、10小时,但除去我们走神、开小差、休息、发呆等时间,剩下来真正全力以赴工作的很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不妨改变一下思维,问自己:如果每天只能有3小时,我会做什么?什么事情是非做不可的?
然后,集中精力完成这件事。剩下的时间就是你所赚到的。
当然,这一点也看你的领导。如果你的领导非常严格,要求每天一定要干足8小时的量——那我建议你尽早跳槽,因为这样会让你一直处于透支状态。
3. 避开日常的陷阱
如何才能让目标更具意义,让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更高效呢?方法是:不要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反过来去想“怎样是低效的表现”,然后避开它们。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耗时超过一个小时的会议;不断地修改和规划自己的安排;处理各种不必要的琐事;看剧、综艺节目;在网上瞎逛……
反过来,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简单:当自己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问一问自己: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单”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尽量避开,或者减少在上面耗费的时间。这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专注,也更切实可行。
通往成功的路径也许有很多条,你也许不知道哪条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你弄清楚所有错误的路径,并且避开它们,那么,你走的路径,就一定不会太差。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续把事情做对,而是能及时停止犯错。无论投资、创业、工作、管理,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