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板书在语文T-M-S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2017-08-07 21:29:10娄永红
长江丛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圆形板书文本

娄永红

圆形板书在语文T-M-S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娄永红

T-M-S互动模式强调只有教师(T)—学生(S)—材料(M)三极形成良好的互动时,教学效果才能到达最佳值。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板书领域往往由教师独自操作,不对学生开放,从板书的设计到板书的完成,学生始终被排除在外,难以参与,根本不能形成互动局面。圆形板书以其独特的留白艺术,为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使学生有了参与板书的机会。可以说,圆形板书在T-M-S互动模式中的应用,正是打破教师在板书领域的话语霸权的一种有效方式。

T-M-S互动模式 圆形板书 语文教学

一、何为T-M-S互动教学模式

图1 T-M-S互动教学模式

在T-M-S互动教学模式中,T是指教师(Teacher),S是指学生(Student),M则是指教学材料( Material),包括教学文本、教学环境、教学板书等要素。T-M-S互动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效果由T(教师)、S(学生)、M(教学材料)三极共同决定。当教学发生在教师和教学材料之间时,教学效果落在面ABCD(底面)上;当教学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时,教学效果落在面DD1C1C(侧面)上。只有当教师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并与学生共享这些资源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值,落在面A1B1C1D1(顶面)上。可以说,T-M-S互动教学模式为课堂互动教学开辟了更广的路子,将单纯的教师(T)—学生(S)两极互动,扩展到教师(T)—学生(S)—材料(M)三极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互动往往只局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等简单层面。课堂的大部分领域,往往还是教师的独角戏,不对学生开放,尤其在板书领域,教师几乎拥有话语霸权,从板书的设计到板书的完成,几乎完全由教师独自操作。学生缺少参与,根本谈不上互动。从图互动教学模式图中我们看到,只有当T-M-S三极达成互动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值。因而,如何在板书设计这样具有高度预设性的领域,增加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板书,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二、何为圆形板书

所谓圆形板书,就是以圆形及与圆形相近的图形为主体设计出的教学板书。圆形板书以其审美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而广泛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第一,板书是语文教学的一张脸,必须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板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公共面,是课堂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是凝结的“静态的语言”。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和线索。形象地说,板书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张脸,浓缩地反映整堂课的长相。

第二,圆形以其独特的美感而进入板书设计之中。圆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设计中,“我们最熟悉的汽车图形标志中,几乎都将圆看成了必选图形,例如奥迪的标志便是四个连环圆,又如宝马的标志选用了内外双圆,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圆为贵’,‘圆为神’”[1]。如此看来,圆跟实用和审美从来就分不开,正与板书的内在要求契合。

第三,圆形板书是一种留白艺术,为学生参与板书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圆形板书中,圆形及其变式图形组建起了板书的基本框架,而圆形内部的空白则为学生的发挥和参与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以说,圆形板书的实质是一种“召唤结构”,以其留白艺术为师生在板书领域的互动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三、圆形板书在语文互动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主客类圆形板书

恰当地将圆运用到板书设计中,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简洁明确地呈现教学内容,勾画出一堂课的基本长相。有教师在执教《明湖居听书》时,精心设计了一幅“烘云托月图”,兹将其创生过程录于其下。

教师在黑板上画圆,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答案纷呈。

教师在圆上覆盖四朵云,再提问:这是什么?

学生答案一致:月亮。

提问:老师以什么方法使一个圆变成了一个月亮,用一个成语概括。

学生答案一致:烘云托月

教师借题发挥,导入《明湖居听书》一文,带领学生看烘云托月在中《明湖居听书》的应用,并要求学生将板书(图2)补充完整[2]。

图2 烘云托月图

图3 《春》板书

从这幅“烘云托月图”(图1)中,我们看到圆在板书设计中魅力:形象直观,富于美感(审美性);主客分明,层次清晰(实用性);在互动中生成,学生参与度大(互动性);极具趣味,课堂新鲜活泼(趣味性);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启发性)。以圆形板书为媒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过来,文本也为学生提供了材料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T-M-S互动模式。

这幅“烘云托月图”是圆形板书应用到互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类型,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客类圆形板书”。这个类型的板书,通常由一个居中的主圆和众多外围的圆变式(与圆相似的图形,比如云形)组成,以圆为主,圆变式为客。又如,中学散文名篇《春》的板书(图3)也可以采用“主客类圆形板书”。

(二)文本环形结构板书

所谓文本环形结构,是指文本(M一极)本身在结构上就构成环形结构,线索首尾相衔,出发点和终点叠加。对于具有环形结构的文本,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环形结构从文本中提取出来,形成清晰的板书结构图,这一步实际显示的实际是T-M之间的互动,即材料对教师的支持以及教师对材料的加工。当教师在课堂以板书形式,将文本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从板书中提取并加工信息,并对文本进行反观。于是以板书为媒介,同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T-M-S模式。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2中的课文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文章按照“在家—出门—荷塘—回家”布局,这是一个关于地点/行动的环形结构,而在情感上也围绕着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设置了一个环形结构。因此,有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环形板书(图4)。

图4 《荷塘月色》环形板书[3]

图5 《食物从何处来》环形板书

根据这个双圆环形结构板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去探讨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时间与行动之间关系。环形结构的板书可以由双线组成,比如《荷塘月色》环形板书(图4);也可以由单线组成,比如《食物从何处来》环形板书(图5)。需要指明,同样的结构,但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在T-M-S模式中,学生(T一极)与板书(M一极)的互动往往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种是学生吸收板书呈现的信息,并由板书将材料(文本)串联在一起,并反观文本,这种互动可以表示为“内化—反观”,这个过程的互动停留在心理层面,没有肢体的参与。第二种互动是学生加入的板书的设计中,与教师一起完成板书,这个过程既有学生的个人思考(心理活动),也有肢体动作(生理动作),这种互动可以表示为“参与—内化—反观”。以小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为例,其线索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图6),学生吸收板书信息,加深的课文的理解,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这属于第一种互动方式。当然还有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将小猴子下山的过程表示出来(图7)。在整个过程中,简笔画由学生完成,线索由教师点拨,这种互动既有心理层面的参与,也有生理层面的加入,属于第二种互动方式。

图6 教师给出板书[4]

图7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5]

(三)双线交叉类板书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各时代的名篇,其内涵往往是常读常新,难以一语道尽。就是在布局方面,也往往有独到之处,有的文章还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线索。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理清线索,考虑到到明、暗线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双线交叉类板书。例如,“鲁迅的《药》一文,任务关系复杂,事件发展曲折,时空转化幅度较大,小说命意较深”。[2]对于这样的文章,必须将线索拈出,文章分析和解读才能有路可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围绕着“药”勾出一条线索来,并用来作为板书: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抓住了“药”这一核心意象。但是这样的设计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丢掉小说暗线,未能抓住“药”的内涵。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理出来的线索,只抓住了课文的明线,完全忽视了“药”后面暗示的夏瑜的悲剧,放过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药”来自何处?“药”有什么象征意义?文章最后为何要安排“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夏四奶奶”与“药”有何关系?第二、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启发性和思想性不强。在T-M-S模式中,学生(S一极)与材料(M一极)的互动中,教师(T一极)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上面理出的线索,由于启发性不强,学生思考延展的空间不能顺利打开,学生便丧失深度解读文本的机会。我们再看看下面的板书(图8)设计。

图8 《祝福》板书[6]

这个板书同时顾及了明、暗两条线索,同时也顾及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在线索上留下了众多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便可以由学生来填补。在明线上,可以由学生来标出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等具体事件;在暗线上,则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补出夏瑜被杀——夏瑜之血被做成“药”——夏瑜成为谈资——夏四奶奶上坟等具体事件。

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两条线索的交汇点在何处?课文为什么要安排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两条线索分别暗示了怎样的悲剧?如此一来,文本(M一极)的内涵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T一极)的引导得到了体现,而学生(S一极)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保证。

(四)圆变式板书

在教学实践中,圆形板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改变,采用与圆相近或相似的图形进行设计,比如云形、心形,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圆变式板书”。下面以杜甫的《登高》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具体谈谈心形圆变式板书的应用。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道尽人生苦难,很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投入一点时间,对该联进行细读。在讲解此联时,教师可以先引用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妙评: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老师可以提议先画出杜甫的心,每读出一层悲,画一根箭头,表示诗人所遭受的痛苦,并要求学生指出悲在何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登高》板书(图9)。

图9 《登高》板书

图10 《己亥杂诗》板书

在讲解龚自珍《己亥杂诗》时,心形圆变式板书同样有用武之地。教师可以从提问开始:“吟鞭东指即天涯”,为什么诗人的吟鞭是东指,而非西指?或者南指?制造悬念,引起兴趣,教师再趁机引出龚自珍的生平,指出作者是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作者此时由相对在西边的京师归家,故而东指。然而,作者虽然身归于家,仍心系朝廷,这是一颗心忧家国的赤子之心。教师把握机会,提议由学生在黑板上画一颗包容家国的诗人之心。在充分的铺垫和引导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新返回诗中,解读落红与护花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辞官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一腔爱国襟抱,并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图10)。

[1]曾玉.从美学视角看圆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0(2).

[2]褚树荣.高中阅读教例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3]蔡琴.几何图形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2(1):18~19.

[4]杨莲菁.板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107.

[5]项飞.板书三美[J].教育科学论坛,2011(1).

[6]黎德锐.谈中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的新颖与实用[J].玉林师专学报,1999(4).

(作者单位:遵义市第四中学)

娄永红(1990-),男,贵州桐梓人,文学学士,遵义市第四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圆形板书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中国篆刻(2018年9期)2018-09-22 07:17:14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2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