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网络已成为中职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因此,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打破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束缚,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互联网+”潮流中应用于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如果视知识传播为一种活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线下活动,一旦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即可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更大的效果。
一、基本架构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O2O模式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搭建新型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重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基于O2O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借助近年普及率较高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一个心理健康主题微信公众号。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了原创自媒体、信息推送、预约咨询以及在线互动四大功能。同时,根据线上部分的结构布局,设计与线上功能相协调的心理微社团、微课、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线下心育课程。(见图1)
这种模式可以整合校内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学资源,在课标框架内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面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并且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双向投放教育资源。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移动端学习、预约、咨询,实现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和个性化问题快速解决;对于需要面谈、实践、操作的部分,或共性问题,转入线下课堂教学完成。另外,为了形成多方共育机制,线上平台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力量全面开放,吸纳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重点措施
该模式下的心理建康教育重在网络平台内容的建设以及线上线下之间的互通。在搭建了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之后,学校安排政教处、政治心理学组、学生朋辈辅导员为负责人员,聘请计算机、影视制作、美工等专业教师担任顾问,成立微信运营工作小组。运营三年来,开展以下五项重点工作,基本实现了O2O良性互动。
(一)建设自媒体平台
1.线上发布多个自媒体栏目
瞄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学校创建了“广电侠”“身边的榜样”“团团大作战”“青春阳光”等多个自媒体专栏,不定期发布新信息,形成各具特色的系列专题。这些原创自媒体是学生最喜爱的栏目,阅读量一直居高不下。微信运营工作小组还制定了《自媒体栏目内容审核条例》,完善管理制度,制作完成的素材经管理老师审核后可依次发布。
2.自主运营自媒体栏目
微社团成员集聚了学校在文学、艺术、摄影、发明等各方面的优秀学生。为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心理类微社团组织中,学校团委专门配备了指导教师,提供广播、录影、剪辑等技术支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展现文明风采。
(二)开发系列微课
1.发动教师参与
德育处注重整合所有对学生心理成长有帮助的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自信、陶冶学生情操为出发点,动员全校教职工开发系列心育数字资源。近三年陆续制作完成了包括生命教育、书法教育、点击“三创”、名曲欣赏以及“海韵书风”经典诵读等五大系列微课,大大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2.线下培育多个心理微社团
学校鼓励学生建设线下社团,并全部交由学生管理负责,引导学生自行编创、制作微电影、广播剧、微小说、专题采访录等。在多方位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交流中实现心理自育。
3.线上线下双向投放
微信公众平台每周定期向学生推送2—3期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育常识、微课视频,补充传统心育课程,吸引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在将微课视频节选投放微信公众平台之余,还组织学生每天午休后在教室集中收看,作为和下午课程的衔接。
(三)开展线上心理辅导
1.开发在线预约登记系统
学生在课余时间可能产生心理困扰,针对学生对走进心理咨询室感到害羞或压力的实际困扰,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在线表单预约系统,减轻了学生求助顾虑。学生可通过微信一键填写表单,预约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线下交流,也可以在线匿名咨询,直接寻求心理帮助,拓展心育时空界限。
2.制订线上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学生在表单中填写的预约信息会实时推送到后台数据库,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告知值班心理老师。心理老师查阅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回复,或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办法》《危机干预管理办法》等有关程序,转介给其他心理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校外专业心理辅导团队进行处理,一般回复间隔不超过4小时,与传统线下心理咨询联动进行。
(四)增强在线互动功能
1.丰富线上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了心理自测、有奖答题、在线访谈、微心愿等多种线上活动。优化传统的心理活动周、心理测试、心理讲座、青春健康宣传活动、班会、家长学校等心育手段,与线上联动,让学生持续关注,全程参与。线上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学生在趣味中自主学习,还吸引了更多教师、家长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学习亲子、师生沟通之道。
2.开发人机互动功能
学生在微信客户端利用关键词检索功能,可以直接调取系统后台相关知识,实现自助查询和学习。在后台无人值守期间,微信还设置了200多条自动响应的回复,可以进行简单的人机对话。未来还將进一步充实、完善自动回复功能,实现24小时全程响应。
3.实现预警反馈功能
微信互动还可实现大数据分析,帮助德育部门进行工作研判。关键词检索、回复较多的话题表明该时段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心理测试的后台数据,可以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此,微信运营工作小组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建立及时沟通机制,将网络舆情编制成预警报告,由心理老师会同学校政教处制订临时性工作方案,在线上及时回复解答,在线下及时组织导入相关话题的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问题、化解风险。
三、主要成效
三年来,通过全力推进“基于O2O模式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建设,学校搭建了相对完善的工作平台,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成长生态环境。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好感度提升,心育工作在资源整合、多方共育、精神面貌等方面,成效显著。
通过三年实践,心育微信公众号影响力逐日扩大,累计点击量超过两百万。微信公众号带动新建了心育主题微社团8个,社团成员达到270余人,大幅拓展了朋辈辅导队伍。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均参与到心育微课制作、信息推送工作中,并建立了“成长导师”辅导机制,成立了心理辅导专业团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三年来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家长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参与面扩大三倍以上。学生普遍有了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更健康、阳光的精神状态和自信、主动的行为方式,人际冲突逐年递减。根据2014—2016三年全校学生心理普测所知:学生整体心理异常筛检率持续下降;学生学习动机明显提升;在校适应性提高。学生近三年在各级各类竞赛、考试中表现优异,高考上线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以上,本科录取人数年均增长两倍,帮助更多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张建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0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