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王族迁居中原后籍贯与族属的认同

2017-07-28 21:39:06乔凤岐
江汉论坛 2017年7期

摘要: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政权,其统治力量的核心是从鲜卑族群中分离出来的郁久闾家族。柔然王室宗族人员迁居中原以后,逐渐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俗,随着对汉族文化接触的不断加深,其姓氏、籍贯及族属的认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北魏前期,移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子弟被《魏书》称为“蠕蠕人”;北魏后期,一些柔然王族子弟由“蠕蠕人”改称“代人”,说明他们已经认同中原文化中的郡望观念,并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称为“闾氏”并且以居住地为籍贯。北齐、北周时期,出现了代北部族改称旧姓的潮流,一些柔然王族后裔也顺势使用了原来的籍贯和姓氏,但却选择了不同的人文始祖,说明他们对汉族文化逐渐认同,这既是数百年中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中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进性和汉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吸引力。

关键词:柔然;王族后裔;姓氏籍贯;族属认同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7-0088-07

按照文献的记载,柔然族群出现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是由北方草原上众多游牧部族组合而成的联合政权。柔然虽然地域广阔,但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又对中原地区不断抄掠,因而受到中原政权的敌视而给以贬义的称谓。如《魏书》云:“后世祖(拓跋焘)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① 此后的史书对柔然的记载又有不同的族号,《晋书》称其为“蝚蠕”,《北史》沿袭了《魏书》的“蠕蠕”,另外,南朝诸史如《宋书》、《南齐书》、《梁书》等作“芮芮”,而《北齐书》、《周书》、《隋书》等记载为“茹茹”。这些记载的不同,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对“蠕蠕”的译音存在差异。但自东魏、北齐之后,茹茹成为柔然比较流行的称谓,所涉及的柔然人多记作“茹茹”人。柔然王室宗族人员迁居中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与北魏、东魏(北齐)的战争中被俘后押解而来,二是在柔然的内讧中投诚而来。柔然王族子弟迁居中原以后,逐渐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俗,随着对汉族文化接触的不断加深,其姓氏、籍贯及族属的认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文献对柔然王族的族属记载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历代皇朝或者说史书的撰写者对柔然王族的族属认同并不一致。《南齐书》说柔然是“塞外杂胡,编发左衽。”② 王义康说:“胡本是匈奴的专称,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为示区别,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③ 尽管《南齐书》是最早为柔然族群立传的典籍,但“杂胡”一词作为匈奴以外诸多少数民族的泛称,并不能说明柔然王族的确切族属。

《魏书》说柔然是“东胡之苗裔”④,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太明确。东胡也是一个复杂的族群,作为族名的“东胡”一词最早见于《逸周书》:“东胡黄罴,山戎戎菽。”⑤ 《辞海》云:“(东胡是)中国古代民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⑥《逸周书》可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书,对东胡的记载也比较笼统,所以史学界大都认为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东胡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由族属相同而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组成,秦汉以后分为乌桓、鲜卑两个大的分支。

按照《魏书》的记载,柔然的核心力量为木骨闾部族,该部族因创建者名叫“木骨闾”而得名。木骨闾本为鲜卑拓跋氏始祖力微掳掠的奴隶,成年之后,“免奴为骑卒。穆帝时,坐后期当斩,亡匿广漠溪谷间,收合逋逃得百余人,依纥突邻部。”⑦魏收追述的柔然早期历史虽然不能说明木骨闾是拓跋血统,至少能够说明木骨闾应该是鲜卑化的胡人。木骨闾死后,其子车鹿会率领部族脱离了纥突邻部,在北方草原逐渐崛起,自创族号“柔然”而依附于北魏,在不断兼并、融合其他部族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游牧政权。关于木骨闾家族的族属,柔然后期的可汗阿那怀投降北魏后对孝明帝元诩说:“先世源由,出于大魏。”⑧ 元诩对阿那怀之言的认可,说明木骨闾家族应该是从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

二、《魏书》记载柔然王室宗族内迁后籍贯或郡望的认同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史家在为某人写传时有一项原则,就是将传主的祖籍或“郡望”放在第一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能够较为准确地知道其籍贯。刘知几云:“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太史公始革兹体,惟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弛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按夏侯孝若撰《东方朔赞》云:‘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夫以身没之后,地名改易,犹复追书其事,以示后来。”⑨ 从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历史人物的籍贯成为重要一项,这成为后世郡望观念的肇始。

门阀士族形成以后,籍贯成为世家子弟标榜门庭高下的一种方式,并逐渐演化为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郡望”观念。钱大昕云:“自魏、晉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唐、宋重进士科,士皆投牒就试,无流品之分。而唐世犹尚氏族,奉敕第其甲乙,勒为成书、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问焉。士既显贵,多寄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五六百年矣。”⑩ 作为姓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郡望”是秦朝至隋朝行政区划的“郡”和名门望族的“望”的合称,表示的是特定地域内的名门大族。郡望是门阀政治的产物,在魏晋至隋唐的数百年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宋以后逐渐淡化。

正史为柔然王室宗族成员立传的不多,主要有《闾大肥传》、《闾毗传》、《景穆恭皇后传》、《文帝悼皇后传》、《蠕蠕公主传》等。这些人在北魏不同时期因为不同原因移居中原,因居住地不同而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一样,所以这些人传记中的籍贯记载也不一样,虽然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史书的撰写者的个人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家族迁居中原后的文化认同差异。

1. 北魏前期柔然王室子弟内属后的籍贯认同

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时期,是北魏的国家创立阶段,都城先设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迁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个时期,北魏贵族阶层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推行的汉化政策也逐渐增多,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此时的柔然处于创立阶段,实力上弱于北魏,与北魏时战时和,在与北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且不断爆发内讧,其王室宗族人员在拓跋珪时期被俘获和主动投降者达数百人。

北魏登国六年(391),道武帝拓跋珪基本上征服了塞外诸部,随后对柔然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破之,虏其半部。匹候跋及部帅屋击各收余落遁走,遣长孙嵩及长孙肥追之,渡碛。嵩至平望川,大破屋击,禽之,斩以徇。肥至涿邪山,及匹候跋,跋举落请降。获缊纥提子曷多汗及曷多汗兄诘归之、社仑、斛律等并宗党数百人,分配诸部。缊纥提西遁,将归卫辰,太祖追之,至跋那山,缊纥提复降,太祖抚慰如旧。”在这次战争中,柔然王族缊纥提与其子曷多汗、诘归之、社仑、斛律等宗室成员数百人被俘。

登国九年(394),社仑率百余人逃回柔然,王室内部爆发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内讧。社仑回到柔然不久袭杀了其伯父匹候跋,匹候跋的儿子“启拔、吴颉等十五人归于太祖。” 皇始三年(398),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正式称帝,改元天兴。天赐元年(404)四月,“蠕蠕社仑从弟悦伐大那等谋杀社仑而立大那。发觉,来奔。” 柔然王室内讧以后,大那等人失败后投奔北魏,拓跋珪“以大那为冠军将军、西平侯,悦代为越骑校尉、易阳子。” 关于投奔北魏的社仑从弟,《太祖道武帝本纪》记载为“悦伐大那”一人,而《蠕蠕传》记载为“悦代、大那”两人,鉴于游牧民族的名字复杂且汉文译音存在差异等因素,又无更多的文献资料可作参考,故不做过多的考证而两从之。

拓跋珪在位的时期,柔然王室宗族因被俘或投降而迁居北魏境内者不在少数,这些人可能多数滞留在了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一带。北魏定都盛乐期间(386—398),其统治区域大部分在北方草原地带,拓跋珪推行离散诸部的汉化政策而“息众课农”,但因“乙弗等部的反抗和西燕支持下的窟咄势力的进犯,拓跋珪不得不率拓跋部逃往阴山以北,这次离散诸部措施便流产了。” 叛乱平定以后,拓跋珪不得不维持原有的部落联盟制,滞留于此地的柔然王室宗族依然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不会太大,大概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籍贯和族属观念。

道武帝在位时,滞留北魏名字可考的柔然王室子弟有缊纥提,启拔、吴颉兄弟,悦代、大那兄弟,闾大肥、大埿倍颐、闾驎、闾凤兄弟等,实际上是柔然王族中的四个分支或者说四个家族。这几个家族中,缊纥提、启拔、悦代三个家族的事迹没有太多的记载,其籍贯和族属的认同已难以详考。闾大肥大概是成就较高者,因军功卓著而被正史立传,所以只有闾大肥家族的兄弟三人事迹有些记载,故以此为据略作分析。

《魏书·闾大肥传》记载:“闾大肥,蠕蠕人也。太祖时,与其弟大埿倍颐率宗族归国。太祖善之,尚华阴公主,赐爵其思子。与其弟并为上宾,入八议。”传后还附有儿子“贺”,弟“驎”、“凤”等人的简要事迹。 闾大肥死于世宗拓跋焘在位时,追赠中山王,“闾”姓应该是其死后才使用的。因为大肥的儿子闾贺早卒,爵位先后被闾驎、闾凤兄弟继承,而太和十八年(494)的《孝文皇帝吊比干文》碑刻的阴面,闾麟被写作“给事中、臣河南郡郁久闾麟”,说明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下令使用汉姓之前,大肥家族使用的姓氏为“郁久闾”,改用“闾氏”是太和十九年以后的事情。

《魏书》将大肥的姓氏简化为“闾”氏,可能是大肥家族及其后裔迁居中原后的姓氏认可,与大肥本人的族属认同没有直接关系。闾大肥兄弟移居中原的时间正值北魏立都平城的前期,北魏还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的状态,闾大肥被《魏书》称为“蠕蠕人”可能出于三种情况:一是北魏官方档案对平城时代移居内地的柔然王族的族属籍贯认同观念;二是闾大肥家族的后裔对其姓氏和籍贯的认同观念;三是魏收撰写《魏书》时的个人观点,按照中原地区以祖辈的居住地为籍贯的认同观念的表现。

2. 北魏中后期移居中原的柔然王室宗族的“代郡”郡望认同

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对柔然发动过两次大规模军事进攻。第一次在始光二年(425),拓跋焘率军亲征,柔然可汗大檀大败而逃,部落四散,高车又趁火打劫,大檀发病而死。北魏此战大胜,“前后归降三十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第二次在太延五年(439),拓跋燾派遣长乐王嵇敬、建宁王崇率兵进攻柔然,“破乞列归于阴山之北,获之。乞列归叹曰:‘沮渠陷我也。获其伯父他吾无鹿胡及其将帅五百人,斩首万余级。” 在这两次战争中,北魏俘获的柔然人很多,王室宗族可考的有乞列归、他吾无鹿胡、闾毗等人。乞列归、他吾无鹿胡等人的事迹史书记载太少,他们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已不可考。

北魏后期比较有影响的柔然王室宗族大概是闾毗家族,《魏书·闾毗传》载:“闾毗,代人。本蠕蠕人,世祖时自其国来降。毗即恭皇后之兄也。皇后生高宗。高宗太安二年,以毗为平北将军,赐爵河东公。弟纥为宁北将军,赐爵零陵公。其年,并加侍中,进爵为王。毗,征东将军、评尚书事。纥,征西将军、中都大官。自余子弟赐爵为王者二人、公五人、侯六人、子三人,同时受拜。所以隆崇舅氏,当世荣之。” 恭皇后即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魏书》有传:“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河东王毗妹也。少以选入东宫,有宠。真君元年(440),生高宗。” 高宗是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子,也是闾毗妹妹的儿子。因为姻亲关系,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对闾毗众多子弟封官加爵,闾毗家族因而成为显赫的豪门望族。

关于闾毗的家世,《北史》记载为“蠕蠕主大檀之亲属”,闾毗兄弟的父亲名叫“辰”,祖父名叫“延”,虽然说明闾毗不是柔然可汗的亲儿子,但至少是郁久闾家族的后裔子孙,是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投诚北魏的柔然王室宗族之一。闾毗出生于柔然,从北方草原来到北魏,定居于平城,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蠕蠕人”。闾毗家族由“蠕蠕人”改称“代人”,《景穆恭皇后传》只称“河东王毗妹”而不言籍贯,反映出了闾毗家族籍贯认同观念的变化。“代”作为郡级行政区划,有着较长历史:“公元前423年,赵武灵王始设代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代为一郡,领县十八。公元九年王莽篡位,改代郡曰厌狄。东汉复为代郡,属幽州,领县十一,……东晋后燕十三年(388年)年废代郡。北魏以平城(山西大同)为代郡。” 闾毗家族以居住的代郡为籍贯,说明闾毗家族已经认同中原文化中的郡望观念。

三、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柔然王室后裔姓氏与籍贯认同

柔然的始祖为鲜卑拓跋氏的奴隶,被掠时年纪尚小,“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闾。‘木骨闾者,首秃也。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 按照《魏书》的说法,柔然王族本无姓氏,其姓氏来源于鲜卑语中“秃头”的译音“木骨闾”,其后人认为“木骨闾”的词义不雅便以读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以纪念创业始祖。关于“郁久闾”的由来和含义,聂鸿音认为:“从古声类上看,‘骨与‘久无疑可通,而‘木与‘郁却不可通。笔者不知道《魏书》中的‘木是否‘于字的形讹,假如真是如此,那么‘于骨闾(郁久闾)的读音很容易使人想到后代的Uygur(回鹘)或Yugur(裕固)。” 裕固族是回鹘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境内。回鹘是隋唐时期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北魏时称为高车或铁勒,隋唐时称为“回纥”,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蔼德曷里禄没弭施合密毗迦可汗遣使改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 柔然为北魏时期北方草原上游牧政权,草原各部大都附属于他,语言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按照北方草原民族的语言读音分析,柔然王族以“郁久闾”为姓氏的原因很可能也是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并被后世的回纥族人借用后加以转化。

北魏迁都洛阳后,为了达到统治中原的目的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改用汉姓和以中原居住地为籍贯便是其一。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宏将拓跋家族改为“元”,并诏令迁入住中原地区的鲜卑各部改姓定籍:

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来,直拟姓族以呈闻,朕当决姓族之首末。

孝文帝在推动鲜卑人改用汉姓的同时,又发诏令:“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氏族志》所列北人姓氏中,没有“郁久闾氏”简化为“闾氏”的直接证据,说明北魏朝廷并没有将柔然王族“郁久闾氏”看作是鲜卑的部落渠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迁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后裔进行了籍贯和姓氏的改动,“闾”姓也应是在这次运动中将原来的姓氏做了简化。

北魏以后,柔然王族后裔的墓主人有写成“闾氏”的,也有写作“郁久闾氏”者。称“闾氏”认可河南洛阳为籍贯者,如《闾仪同墓志铭》:“公讳伯昇,字洪达,河南洛阳人也。昔大电启祥,寿丘生圣;贻厥繁茂,代雄朔野。高祖即茹茹主之第二子,率部归化,锡爵高昌王,仕至司徒公。曾祖袭王爵,司空公,赠司徒。祖齐州,器业渊长,郁为时望。父仪同,风慧淹远,道被衣冠。”该墓志追述了闾伯昇的家世,明确地说明其祖上为柔然可汗,其高祖归顺北魏后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担任过司徒一职,赐予高昌王的爵位。闾伯昇家族与北魏皇室关系密切,其妻名元仲英,是“献文皇帝之孙,太尉咸阳王之女。”闾伯昇生年不详,“兴和二年(540)五月寝疾,薨于馆第。……粤以兴和二年十月葬于邺城西南十八里。” 闾伯昇卒葬之时,一些代北旧族的后裔恢复了旧籍,其家族依然称为“闾”氏并以洛阳为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属于皇亲国戚,也是跟随孝文帝迁居洛阳的权势世家,所以包括其弟闾祥的墓志都称为“河南洛阳人”。

称“闾氏”者而籍贯认可代郡者,主要是北魏定都平城期间的显赫世家后裔。如《齐御史中丞赫连公故夫人闾氏墓志铭》云:“夫人讳炫,字光晖,代郡平城人,即茹茹国主步浑之玄孙也。始则分源白帝,终乃光宅幽都。盛业鸿猷,千春弗陨。曾祖大肥相时而动,来宾有魏。朝嘉乃烈,亲而贵之,尚陇西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锡爵荥阳公。寻除使持节安南将军、冀州刺史。薨,赠老生王。祖菩萨,冀州刺史、晋阳公。父阿各头,平原镇将、安富侯。” “步浑”当为“仆浑”音译用字不同,步浑为“社仑季父”,也就是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的父亲,此墓志可补《闾大肥传》记载之不足。闾炫墓志对其家族世系记载明确,闾大肥当为大檀的同辈兄弟,闾炫属于柔然王族的后裔。闾炫于东魏“武定元年(543)九月二日卒于林虑郡。时年三十有四焉。” 以此推之,闾炫当生于宣帝永平三年(510),此时北魏已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达16年之久。闾炫的墓志刻于北齐河清三年(564)三月二十四日,闾炫家族已经没有平城时期闾大肥生前博取的显赫门第,虽然这一时期有一些代北部族的后裔回复旧籍,但闾炫一家依然保留着“代郡平城人”的郡望,说明其后人对其家族在代郡平城时期享有名门望族地位而感到荣耀。

墓志主人称“郁久闾氏”而认可籍贯为柔然人或茹茹人的情况也存在,显然属于当时恢复旧籍和旧姓。如《夏州闾史君墓志》(亦称《郁久闾肱墓志》)云:“郁久闾肱者,茹茹国人也。伯父大比,茹茹国主。父讳琼,字处升环,远慕圣化,丹诚归国。……封爵河间王。” 考传世文献,柔然国主中没有名叫“大比”者,或为某可汗的音译不同也未可知。柔然人封爵河间王者为“安丰公闾虎皮”,时间为兴安二年(453)三月。 闾虎皮后来任职统万镇将,延兴二年(472)九月,“坐貪残赐死”。 从封赐爵位来分析,闾虎皮可能是郁久闾肱父亲琼的别名,归顺北魏的时间当不晚于文成帝兴安二年,且受到了特别优待。郁久闾肱死于“正始四年(507)十月”,此时北魏已迁都洛阳十余年。如果按照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发布的诏令,郁久闾肱虽然不一定要称河南洛阳人,但也不应该称作茹茹人。事实上,“恢复代北旧姓,自北魏末年以来,实已形成一股潮流。” 郁久闾肱的墓志刻于东魏“兴和三年(541)七月”,但在死后三十四年风光大葬,“似与东魏交好柔然有关。时值柔然阿那环复兴,东、西魏竞相拉拢之。西魏文帝即以元竖女为公主,嫁阿那环弟塔寒,又娶阿那环女为后,并以金帛相送。此种情形之下,东魏厚葬郁久闾肱,并为之刊刻墓志,意在交好。” 北魏分裂后,东魏于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事实上是鲜卑化的高欢家族掌权,高欢父子出于取代东魏政权的需要,极力笼络移居中原的代北部族,有许多部族在这一时期改称代北旧姓,一些柔然王族后裔也顺势使用了原来的籍贯和姓氏,是恢复旧姓这一时代潮流的表现。

四、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柔然王族后裔的人文始祖认同

北魏在平城立都近百年(398—493),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艰难而曲折的政治、经济改革,终于脱离了部落联盟制度的遗俗和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耕文化为特征中原皇朝统治模式。在这段时间内,迁居北魏的柔然王族宗室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他们普遍接受了中原姓氏文化,在出土的东魏、北齐、隋、唐的柔然王族后裔的墓志中都有充分的显示。

东魏武定二年(544)刻制的《征虏将军兖州高平太守闾公墓志》(简称《闾祥墓志》)云:“公讳祥,字洪庆,河南洛阳人也。苗裔轩皇,繁伦代北,公即北国主之六世孙也。高祖阿弗,率部来廷,光仪朝政,锡爵高昌王,仕之司徒公。曾祖懃,袭王爵,司徒公。祖齐州,器羽淹润,领袖一时。父仪同,风物严凝,峻峙当世。” 此方墓志详细记载了闾祥的高祖、曾祖名讳和家族世系,与前文所引《闾伯昇墓志》的官爵相同,说明闾伯昇、闾祥当为兄弟,并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遗憾的是,其六世孙的辈分不知从何算起,无法对其家世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但可以肯定闾祥是柔然王室宗族的后裔。在北魏末年代北部族后裔恢复旧姓与旧籍的潮流中,墓志主人称“苗裔轩皇”,说明了其家族族属认同的轉变。“轩皇”一词见于张衡的《同声歌》:“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轩皇”是古代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的称谓,闾祥家族自称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迁居北方草原,显然缺乏史料佐证而可信度不高,因为《魏书》较为明确地记载了其族属脱胎于东胡鲜卑,《闾祥墓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家族移居中原后以汉族人自居的族属认同转变。

随着对中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柔然王室后裔在始祖认同上也有很大变化。隋开皇六年(586)的《郁久闾伏仁志》载:“君讳伏仁,本姓茹茹。夏有淳维,君其苗裔。魏晋已来,世长漠北。阴山以北,丁零以东,地广兵疏,无非国有。高祖莫洛纥盖可汗,英才天挺,雄謨秀立。部落番滋,边方无事。曾祖俟利弗,祖吐万度吐河入弗,父车朱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太常卿。太和之时,值魏南徙,始为河南洛阳人。改姓郁久闾氏。君即公长子也。” 莫洛纥盖可汗当是大檀,《魏书·蠕蠕传》作“牟汗纥升盖可汗”,俟利弗、吐万度土河入弗、车朱浑显然是大檀的后代,伏仁属于移居中原的柔然王族后裔。关于淳维,《史记》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司马贞《索引》引张宴语:“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产《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淳维本为夏桀的子嗣,伏仁家族认同夏朝淳维为始祖,是以汉族人自居的表现。

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大马村北出土的《大隋柱国齐州刺史西河公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氏墓志》云:“夫人讳募满,字思盈。其先夏后之苗裔,天人之后也。昔禹子好田,来降豊草,乌丸善骑,校搏长山。黄云启霸者之符,白雪开帝皇之业。圣人继作芳门,郁起崇基,共琨阆争,高鸿源与,海滨等濬,金科玉牒,难得而祥。祖远,遣济生民,侔高伊吕。父伏真,功盖天下,位隆周邻。……” 墓志对募满的族系记载较为简单,但可以肯定她为柔然王族后裔,其家族认同大禹的儿子好田为始祖,也是以汉族人自居的表现。

西安出土的《隋故大将军九陇公郁久闾公墓志铭》云:“公讳可婆头,京兆长安人。其先出自卫国,楚公子闾之后,导若水而开源,跱轩台而启构,丽天行于星月,镇地象于山河,皆备尽缣缃,可略而言也。自秦失其鹿,汉道未昌,中源榛梗,九州幅裂。显考避乱,渐跨北垂,明德重光,世君沙漠。茹茹主莫容可汗,则公之曾祖乌稽可汗。祖贺根土豆弗俟利弗,父臣明土豆弗,并王子王孙,世官世禄。信义行于殊域,威恩被其区宇。公挺鸾凤之姿,挟金虎之气,远同韩白,暗合孙武。年十七袭爵为土豆弗,归齐,蒙授使持节沙州诸军事、沙州刺史、大贤真备身、正都督,食平寇县干,寻加伏波将军、假仪同三司。……” 墓志中所言莫容可汗、乌稽可汗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可婆头为柔然王族后裔,其家族认同卫国楚公子闾为始祖,比前面所言的三个家族的族属认同更为明确。

在上述四方墓志中,墓主人或称“闾氏”、或称“郁久闾氏”,说明他们均为柔然得姓之祖木骨闾的后裔。因为柔然没有文字,中原人士在记载柔然相关问题时通常使用读音相近的文字,以致在人名、官职爵位方面多有出入,甚至有很大差异,所以大都无法确定他们祖上迁居中原之时是哪位柔然可汗的子侄。这些柔然王族后裔的得姓之祖均为柔然的“木骨闾”,但在中原地区长期居住以后选择了不同的始祖,闾祥家族选择了黄帝、郁久闾伏仁家族选择了夏桀之子淳维、郁久闾募满家族选择了大禹之子好田、郁久闾可婆头家族选择了卫国楚公子闾,这些选择因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可信度不高,但也说明了他们对汉族文化的认可和族属认同的转变。唐代开元时期的《大唐故河南郁久闾府君墓志》仅称:“君讳浩,字乘潮,河南洛阳人。”和前面所引用的柔然王族后裔墓志相比较,可以看出“柔然后裔汉化速度加快等一系列变化的轨迹,经过了百余年的变迁,这支数代居住在长安的郁久闾氏,除了其姓氏还保留有明显柔然的特征外,他们已基本汉化完全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柔然王室后裔在中原地区居住以后,他们放弃原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信仰而认同中原文化,是数百年中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必然结果,不仅反映了中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进性,也显示出了汉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吸引力。

五、余论

南北朝时期的柔然国是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的郁久闾家族联合其他游牧部落建立的,其强盛时期所辖地区“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 自社仑开始,“可汗”作为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被后世各部族所沿用,而“郁久闾”也就成了柔然王族之姓。

在与北魏政治、军事交往过程中,郁久闾家族的一些成员移居中原后放弃了原有的生活习俗,逐渐认同了中原地区的姓氏文化而称“闾氏”。关于“闾”姓的起源,《姓解》云:“出自唐叔之后。” 唐叔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因其始封于唐而谓之唐叔。《姓氏辩证》云:“齐大夫闾丘婴之后,或单姓闾氏。” 闾姓起源较早,来源较多。又,《广韵》云:“闾,姓。出卫国、顿丘二望。” 卫国是闾姓的郡望之一,这大概是郁久闾伏仁家族以卫国楚公子闾为始祖的原因。

受汉族姓氏文化的影响,也有部分柔然王族后裔以国为姓而称“茹”姓,如柔然王族后裔《郁久闾伏仁墓志》自称本姓“茹茹”。不仅柔然王族后裔以“茹”为姓,也存在其他部族以“茹”为姓的情况,这在古代姓氏书籍中也有佐证。如《元和姓纂》:“《官氏志》,普陋茹氏改为茹氏。又蠕蠕入中国,亦为茹氏,音去声。” 《通志二十略》:“茹氏,音茹。《官氏志》,蠕蠕入中国为茹氏。又普陋茹氏改为茹氏。” 《万姓统谱》:“茹,河内,羽音。《河南官氏志》:晋陵茹氏,改为茹氏。又,蠕蠕入中国,亦为茹氏。” 古代文献对姓氏的起源和梳理比较简练,只能看出茹姓中的一个分支是“古代北方柔然族(又称茹茹族),进人中原后汉化为茹氏。” 郁久闾氏是柔然众多姓氏中的一种,迁居中原者大多数融合到汉族人之中,成为现代“闾”姓和“茹”姓的来源之一。

注释:

①④⑦⑧ 《魏书》卷103《蠕蠕传》。

② 《南齐书》卷59《芮芮虏传》。

③ 王義康:《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⑤ 皇甫谧:《逸周书》卷7《王会解第五十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⑥ 《辞海》(民族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版,第89页。

⑨ 刘知几撰、黄寿成校点:《史通》卷5《邑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⑩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郡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魏书》卷2《太祖道武帝本纪》。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魏书》卷30《闾大肥传》。

钱大昕撰、祝竹点校:《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魏书》卷83上《闾毗传》。

《魏书》卷13《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传》。

《北史》卷80《闾毗传》。

韩立基:《代王城城址调查报告》,《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

聂鸿音:《鲜卑语言解读述论》,《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魏书》卷113《官氏志》。

《魏书》卷7下《高祖孝文帝本纪下》。

姚薇元认为:“按《孝文帝吊比干文碑》阴题名,有‘给事中臣河南郡郁久闾麟,及散骑侍郎臣河南郡郁久闾敏。碑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十四日,尤称郁久闾氏,可知改闾当在十九年诏后。称河南郡亦迁洛后诏改。”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5—266页。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7册《闾伯昇及妻元仲英墓志》,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253页。

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17、18、100页。

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9册《赫连子悦妻闾炫墓志》,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149、149页。

《魏书》卷5《高宗文成帝本纪》。

《魏书》卷7上《高祖孝文帝本纪上》。

李文才:《试论西魏北周时期的赐、复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张衡著、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第1册《郁久闾伏仁志》,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92页。

《史记》卷110《匈奴传》。

赵川、白彬、于孟洲:《河南卫辉市大司马村隋唐乞扶令和夫妇墓》,《考古》2015年第2期。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第2册《郁久闾可婆头志》,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65页。

李举刚:《西安新见柔然王族郁久闾氏后裔墓志》,《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24日。

邵思:《姓解》卷1《门三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页。

周增谋编著:《万族大姓谱·门部·闾》,台北翰珍书局 1984年版,第217页。

周祖谟:《宋本广韵》卷1《鱼》,中国书店1982年版,第51页。

林宝:《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8《九御》,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06页。

郑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夷狄大姓》,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47页。

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茹》,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195页。

陈才俊:《百家姓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第285页。

作者简介:乔凤岐,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河南许昌,461000。

(责任编辑 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