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国外兽药残留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应对
沈建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动物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在饲料、养殖、运输、屠宰和加工各个环节都可能引入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危及到食品安全。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1.化学污染物。例如:兽药残留(包括允许使用和禁用品种);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有机氯农药);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环境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等)。
2.生物污染物。例如: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等);病毒(如朊病毒、口蹄疫等);寄生虫(如旋毛虫等)。
兽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养殖业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抗菌药物从发现之初即用于动物疾病防治,国外在上世纪50年代便将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我国使用抗菌药物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抗菌药物约有60种,常用的有20余种。
美国FDA已批准了45种抗菌药物,246个饲料添加剂品种,是允许使用饲料添加剂最多的国家,其中多数需要兽医开处方,少数则不需要,如杆菌肽锌和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等。
2015年《中国兽药典》共计收录2031种兽药。药物添加剂(含抗球虫药、促生长剂)占6%。
我国每年使用抗菌药物原料约20万吨,50%用于养殖业,其中60%以上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
2013年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六位的是: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粘菌素E、恩诺沙星、杆菌肽锌、阿莫西林。
我国农业部2001年9月4日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农业部公告第168号),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将饲料药物添加剂分为两类:(1)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需用“药添字”,共33种(农业部公告第2428号,2017年4月1日起粘菌素被禁用作饲料添加剂);(2)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并规定疗程,仅允许通过混饲给药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包括预混剂或散剂),产品批准文号需用“兽药字”,共24种(须凭兽医处方购买使用)(农业部公告第2292号,自2016年12月31起停止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喹诺酮类药物使用)。
据估计,全球生产的抗菌药物有50%用于食品动物。根据统计,欧盟国家平均每生产1kg肉要使用平均100 mg抗菌药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养殖集约化和治病促生长等方面用药,抗生素使用量往往要翻番。
按照2013年养殖业全年使用抗菌药物的报道来看,每年使用8.424(16.2×52%)万吨抗菌药物,同年肉产量8 536万吨,按此估算,我国每生产1kg肉要使用抗菌药物987 mg,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过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众所周知,抗菌药物的滥用,给我们带来了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菌问题。“饲料”加抗菌药物、“中药产品”加抗菌药物、“疫苗”中加抗菌药物防腐、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组方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动物养殖中使用人用抗菌药物等现象,都是现在亟需解决的。
2007-2014年欧盟兽药残留超标率0.37%,与我国相差不大。我国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较多,氯霉素、硝基呋喃。硝基咪唑等禁用药物占有较高比例。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样本主要为蜂产品、鸡肉、鸡蛋、猪肉和牛奶,其中蜂产品所占比例高达57%。
面对兽药残留超标,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兽用抗菌药的监管。
2013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开始将抗菌药物纳入兽用处方药物管理。
2015年6月,农业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16年1月1日禁止食品动物使用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抗菌药。
2015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方案》。
2016年7月,农业部发布公告,决定从2017年4月起停止硫酸粘菌素用于动物促生长。
2016年8月,14部委联合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进一步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的监管和耐药性监测,应对动物源细菌耐药带来的风险挑战。
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有快速筛选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分析和免疫分析)和定量确证检测技术(色谱法和质谱法)。
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与趋势。
碳青霉烯是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2009年首次发现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能够对所有已知的β-内酰胺酶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根据美国CDC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3 000人直接死于耐药菌导致的感染,泛耐药肠杆菌流行已经失控。
我国于2011年首次从山东发现动物源(禽)的NDM-1阳性鲁菲不动杆菌,随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动物源NDM型碳青霉烯耐药菌。
2.细菌对多粘菌素耐药的现状与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将多粘菌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动物促生长和疾病防治。细菌对其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不宜水平传播。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为:PhoP/PhoQ和/或PmrA/PmrB双组分调节系统的激活引起一系列脂质基团的修饰,从而导致脂多糖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畜禽源大肠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监控数据表明其对多粘菌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欧洲药品管理总局(EMA)启动了粘菌素的再评价工作(2016-2-29),并于2016年7月调高了粘菌素使用所导致的耐药传播的风险级别。
3.畜禽源MRSA的流行现状与趋势。
首株耐甲氧西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英国被发现,随后在世界各地的医院、社区、养殖场广泛流行,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超级细菌”。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MRSA列为12种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细菌中“高度致命”级别。
全球LA-MRSA的流行情况:目前由畜禽及伴侣动物分离获得的常见的LA-MRSA克隆型包 括ST398、ST9、ST1、CC5、ST8、CC97等。ST8最初在荷兰、丹麦、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被报道,随后在北美、澳洲、非洲、新加坡及韩国陆续被发现。
1.养殖业发展仍离不开抗菌药物,合理、谨慎使用是关键。
2.兽药残留需从养殖源头、运输、屠宰、加工和贮藏等各环节全程监控和管理,包括加强兽药质量、落实处方药制度,人兽药分离。
3.耐药病原菌可能在动物-食品/环境-人体之间传播,加强兽医-医学合作,采取共同措施。
4.尽快落实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逐步淘汰危害大的兽药品种。
5.开发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及替代品。
6.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提高畜禽养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