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夫妻情系希望工程

2017-07-21 20:49:46晨曦
新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老两口老伴北京

晨曦

战地苹果聚拢两颗心

1950年,在四川雅安六十二军一八五师文工队服装组当组长的杨玉仙迎来了一个新队友,名叫陈荣超,18岁的他长得眉清目秀,唱歌、跳舞样样在行,就是比较淘气。

为了培养文艺骨干,部队把陈荣超派到北京学习。“镀金”归来,陈荣超成了文工队的导演,杨玉仙也得接受他的领导,陈荣超老爱挑她的刺儿,杨玉仙不服气,就和陈荣超争辩,“掐架”次数多了,两人就熟悉了。朝夕相处中,陈荣超喜欢上了杨玉仙。

1950年,陈荣超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临走前,他本想和杨玉仙告别,表达对她的爱意。没想到,杨玉仙却被派到天津学习。

没来及向心爱的姑娘表白,陈荣超就跟随部队到了朝鲜战场。到达指定地点后,忙碌备战之余,陈荣超给杨玉仙写了第一封信。杨玉仙接到陈荣超的战地飞鸿后,很是激动。

杨玉仙和陈荣超书来信往,感情不知不觉加深了许多。去朝鲜战场一年后,陈荣超回国探亲,并专程到天津去看望杨玉仙。陈荣超从包里掏出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说是从朝鲜专门给杨玉仙带回来的,想让她尝尝。杨玉仙甜甜地接了过来,那天中午,她为陈荣超做了碗芝麻叶捞面条,吃得陈荣超抹着嘴直喊“过瘾!”

任务在身,陈荣超很快返回朝鲜战场。很快,杨玉仙接到了他的来信:玉仙同志,这次回国探亲,我去天津看你,给你带的那几个朝鲜苹果你吃了吗?一定要吃啊,因为背回去挺沉的。不过,换了你一碗面条还是挺值的。你饭做得那么好吃,能为我做一辈子的面条吗?

这是陈荣超第一次在信里含蓄地表明心迹,令杨玉仙很是激动。三年后,陈荣超从朝鲜战场光荣回国,并分到北京工作。当时,杨玉仙在天津工作。除了偶尔见一面外,写信仍是两人的交流方式。

有一次,陈荣超问杨玉仙,咱们能不能突破一下战友关系,向革命式

的恋人方面发展。杨玉仙回信说:“咱们还都不是党员,先入党再考虑个人问题。”

千封家书见证两地情

1956年,陈荣超和杨玉仙先后入了党。入党后的第三天,陈荣超给杨玉仙写信求婚,杨玉仙向单位领导请假,说想到北京跟陈荣超谈判谈判,即使结婚,也不能这么早。

想不到的是,杨玉仙这次去“谈判”,生米却被弄成了熟饭。到北京后,陈荣超的单位当天晚上便给他们操办了婚礼,杨玉仙生气地质问陈荣超:“我是来谈判的,你却给我来个先斩后奏,我回去咋给单位交代呀!”陈荣超好脾气地哄她说:“玉仙同志,你看咱们谈了几年了,也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了,领导催我结婚,咱们就别拖了!”

杨玉仙心地善良,她不想让陈荣超下不来台,再说她心里对陈荣超还是很认可的,只好半推半就地同意了。

1957年12月,杨玉仙产下了儿子,陈荣超没在身边陪伴,而是在北京坚守工作。1963年12月,杨玉仙产下了女儿,丈夫仍没在身边,仍然在北京的工作岗位上。1966年,杨玉仙告诉丈夫一个喜讯,她要调回北京工作了。杨玉仙年底调到了北京,一家人过了个团圆年。正当杨玉仙为一家人团聚感到欣喜时,一纸调令又把陈荣超调到了河南新乡。

在新乡工作两年后,陈荣超奉命调到了湖北襄樊,当年秋天,杨玉仙经过争取,也调到了襄樊。一家人事隔两年在异地团聚了。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陈荣超的完整家庭生活仅享受了三个月,1969年底,他又接到回北京的调令。看着丈夫不舍的眼神,杨玉仙压抑住内心的伤感,宽慰道:“工作需要,你尽管去吧,家里有我呢!”

陈荣超调回北京两年后,杨玉仙又接到了丈夫的信:“玉,我又要去山西啦,我的工作需要保密,请你理解!”杨玉仙仍是那句话:“工作重要,儿子、女儿都想你呢!”

1974年,一个喜讯让调回北京的杨玉仙又升起了希望,国家要筹备建立装甲兵学院,可能要设在北京。1975年初,陈荣超得到确切信息,装甲兵学院设在石家庄,因工作需要,他必须赴石家庄报到。一家人团聚北京的愿望又落空了。

从结婚到退休,陈荣超和妻子靠通信陪伴了彼此33年,攒下一千多封信件,这些信件都被杨玉仙按时间顺序珍藏着,这是他们人生长河中留存的精神財富,也见证了他们始终不渝的爱情。

退休后同心播种“希望”

1988年,陈荣超和杨玉仙光荣退休,终于可以牵手颐养天年了。老两口却不习惯闲下来的生活,他们还想为人民做些事情。他们觉得捐资助学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决定将几十年攒下的钱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老两口到希望工程办公室一了解,才知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最少要投资20万元。他们手头仅有不到10万元,尽管攒钱不易,老两口还是决心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实现自己“一定要为人民做些什么”的夙愿。

陈荣超和老伴从此开始了精卫填海般的攒钱历程,他们的早饭是馒头咸菜,正餐一菜一汤,晚饭多为面条、稀饭,衣服也基本不再购置,在家就穿旧军装和工作服,外出穿以前的便装,甚至家里的手纸也是杨玉仙用积攒的旧报纸换来的。而为了多换几个钱,她很少把这些旧物品卖给上门收废品的小贩,而是自己送到很远的收购站。

2000年,雅安解放50周年,陈荣超和杨玉仙拿出攒下的20万元,在雅安军分区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建了一所占地1700多平方米、能容纳600多名孩子的希望小学,学校的名字叫晨阳希望小学,“晨阳”取的是两位老人姓氏的谐音。

接下来的十多年间,陈荣超和老伴又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以及30多个“晨阳书屋”,老两口捐建的地方有个特点,半数以上都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如江西兴国,贵州遵义,四川宝兴、石棉、康定,甘肃会宁等。

随着年事已高,陈荣超的身体频频出现问题,尤其是听力减退得厉害。好在杨玉仙身体还算硬朗。生活中,她当起了老伴的保姆和翻译。在家里,陈荣超和老伴经常翻看早年的通信,看到动情时,老两口不禁感慨地抹眼泪。陈荣超总结他和老伴的一生:前半生献身国防,后半生播种希望。

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两口很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爱情就是一生的陪伴,一生的不离不弃。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老两口老伴北京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58
老伴,幸福相伴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30
我和老伴忆党恩
都市(2021年7期)2021-08-21 06:00:14
务付出十四载讲述 八旬老两口把社区变花园
北广人物(2020年46期)2020-12-11 07:12:42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拍拍手,灯亮了
爱“多事”的老伴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