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的诗歌美学及社会政治意识浅谈

2017-07-20 11:39:20贺思嘉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济慈社会科学美感

贺思嘉

我国有不少时政评论家对济慈的生平做出了简介,其认为其是英国浪漫主义领域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其在英国诗歌领域政坛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之中既有浪漫主义的特性也有一定的 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其在诗歌当中所主要推行的就是永恒美的主旨。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通过诗歌当中情感的表达对人性进行反应,从而对现实世界进行讽刺。诗人济慈其在年轻阶段就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诗歌当中起主要所进行推崇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对济慈的政治思想进行评判的过程当中,不同党派对其其中的内在思想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也有不同程度上的认知。但是在大致上我们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观念就是指济慈在诗歌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就是远离政治,避免尘世的烦扰,较为清高。得出这种观念的依据主要就是其在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做出评判。这种原理尘嚣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当中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其认为符合济慈基本的人生观念。

而另外一种政治思想主要就是认为其在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将永恒美以及想象力作为其诗歌创作当中的根本观念,从另外一种视角之上也就是说其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不能够直面现实社会。对于永恒美的追求也就是济慈逃避现实的另外一种映射。

济慈诗歌在20世纪中期当中可谓是发展到了黄金阶段,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新批评派对于济慈诗歌当中的种种见解进行研究和调查工作,但是却不用传统的眼光对济慈的诗歌进行具体的评判。也就是其切断了与传统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得济慈的诗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济慈诗歌的探究工作仍旧传承并延续这这种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解构主义批评家保罗.德曼在对济慈的诗歌进行定位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将关注点集中在诗歌的文化性方面。其对于济慈的诗歌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对济慈的诗歌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其之中的洞察力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习惯之中锻炼得出,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经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对济慈诗歌当中政治原则以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观念进行描述,其思想观念是否真的是远离政治生活、追求宁静。济慈在创作的黄金时段,是否单纯的对艺术的永恒性进行追求,在此阶段当中对于艺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是在对永恒美以及创造力进行追求的过程当中,其并没有完全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上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会背景进行映射。其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体现,但是实际生活当中的丑陋必将与浪漫主义的特征产生联系。诗人通过时间的磨炼以及世事无常从而对自身的美感进行境界的提升。对于美感的享受,诗人对其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其认为美感即游离于现实社会当中同时又来源于现实社会,只有经历过社会的丑陋不堪以及底层社会当中世态炎凉才能够衍生出对于美感的追求,想要将自身投身于美的事业当中。

济慈在初期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其本身的思想受激进思想的影响较大,其中李亨特对于济慈的思想探究较为强烈,我们对此进行评判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对于政坛上的的激情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无情鞭挞。法国在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之后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之后,法国大革命当中所进行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济慈其早期阶段当中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使得其骨子当中就具有一定的反抗思想,也正是由于该种情况使得其创作的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但是,济慈其本身也并不是通过诗歌来作为其政治斗争的武器。

有批评家认为,济慈所接受的几乎完全是英国诗人的影响教育。他所习得的都集中于前人的作品。当然,济慈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影响和早期浪漫主义及他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是他诗歌经验的全部。生活的本身对于他来说就是一部作品,培养着他内心中的人文主义情感。前人的思想在促成了这种情感转化为他诗歌经验中的人文精神潜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自觉地追求将诗歌审美与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这一点上,济慈努力超越前人。他清醒地意识到诗歌中的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把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永恒之美的追求溶入诗歌的时候,济慈发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关系中的美学价值。

在济慈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其隐士的思想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进行映射和体现。济慈在进行诗歌美感创作过程当中,对于审美意识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其通过人文主义的内涵对其中的内在思想进行体现。其当中所进行讨论的政治意识以及文化美感都在新批评历史主义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使得其诗歌能够朝向人性方面进行更一步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认知程度也能够得到凸显和提升,从而对于济慈诗歌当中的理论观念以及其所进行表现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僴中.济慈的诗歌理念及其诗美艺术空间营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75-180.

[2]陈金平.《咏春》之美——济慈的诗歌创作源初探[J].保山师专学报,2005,04:69-70

[3]罗义华.约翰·济慈的诗歌与道德关系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05,:51-57+171

[4]李嘉娜.《诗品》视野下的济慈诗歌创作——兼论西方济慈诗评[J].中国比较文学,2007,03:168-180.

[5]游牧,邱仪.《恩底米安》与济慈诗歌的神话唯美主义[J].东疆学刊,2009,04:32-39

[6]张鑫,王清海.“消极的才能”及其完美的注脚——济慈诗歌《希腊古瓮颂》评析[J].南都学坛,2002,05:66-69.

[7]耿宁,孟祥玲.论植物意象在济慈诗歌中的应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3-117.

[8]刘新民.济慈诗歌艺术风格散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7,02:115-120.

[9]王永光.济慈诗歌中的三种情感类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10]马玉凤.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济慈诗歌美学述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56-59.

[11]马瑜.对济慈诗歌意象的结构分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87-89.

[12]刘治良.花神的国度想象的世界─—济慈早期诗歌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68-72.

[13]刘朝晖.试比较克里利的詩歌尺度与济慈的“消极能力”[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4-19.

[14]刘治良.济慈诗歌创作成因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4:58-62+39.

[15]邱仪.简论济慈的诗歌美学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S1:46-50.

[16]郑兴茂.忧思与理想:从生态视角解读济慈的诗歌《夜莺颂》[J].海外英语,2014,09:225-227.

猜你喜欢
济慈社会科学美感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文化学刊(2022年1期)2022-12-06 14:44:55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雷锋(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传媒论坛(2020年14期)2020-09-02 14:46:43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