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勇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每周四~五节课,显然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做到呢?下面笔者就结合《用字母表示数》这课谈谈如何使课堂优化高效。
1.了解学生——优化高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常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却常常忽略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生因素。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储备。教师要弄清本班学生在这个领域知道什么、还需要学什么。除此之外,弄清不同的学生存在的知识状态,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我们确定一节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前提,也是优化高效的前提。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利用例1的三道题作为前测题,再抽查班上学生对生活哪些地方见过“用字母表示数”,测试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有多少了解。测试结果,正确率高达90%,这说明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一些具体的数量及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设计时,教师对例1、例2就少花时间,省去的时间主要放在例3和例4知识点的教学上。显然教师通过“备”学生,可以实现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2.读透课标——优化高效的依据
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总目标之一。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目标要体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即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表示具体数量,又表示数量关系。本节课这些目标又是如何得到落实的呢?
(1)符号意识的落实。先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如扑克牌“JQKA”、停车位“ABCD”等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初步体会符号的优越性。再让学生通过用文字叙述常见的公式、定律,与用字母表示公式定律做对比;用文字表述教师与学生年龄关系,与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两者的年龄关系做对比,增加学生记忆中的符号表象,在对比中体验符号的优越性和简约美,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2)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将四张扑克牌和一盒N张扑克牌零散放在桌上,让学生整理,并让学生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一整理过程。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到N+4既表示把两副扑克合在一起的过程,又表示桌上扑克牌的总张数,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3.研究教材——优化高效的保证
(1)理解意图。《用字母表示数》共有四个例题 ,由浅入深,各有侧重点,处理细腻到位。例1通过三道习题:①根据规律用图形(符号)字母表示数;②根据已知条件(一个等式)找出图形用字母表示数;③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规律,再确定数列中字母表示哪个数。例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学习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便书写方法。例3用字母表示公式,学习平方及数字与字母相乘的简便写法,进而学习代入具体数字计算。例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表示数量,又要表示数量关系。教材这样编排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首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不特定的数,其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例3),最后学习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由浅及深,过渡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2)活用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学目标的定位,活用教材,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首先,取舍教材,舍去例1、例2。在前测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准确率反映出学生已掌握,所以舍去;其次,整合教材。将例2、例3中字母与数字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字母的平方整合到一起,通过“比比谁学得快”的激励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习主动学习;再次,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进行巩固。实践证明,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这部分没有难度;最后,创造教材。本节课用扑克牌将这些知识点串起,利用扑克牌中的“JQKA”让学生认识字母表示特定的数。利用一盒不完整的扑克牌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让学生整理桌上的扑克牌,让学生亲历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数量又表示数量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难点突破,再让学生求扑克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字母表示公式定律及相关的书写习惯的教学,最后利用两副不完整扑克牌张数的对比,渗透函数值域、定义域思想。几张扑克牌,把所有知识点串起,课堂充滿了乐趣,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活力课堂——优化高效的关键
(1)学习材料的合理性。只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前面所分析,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利用扑克作为教具,将知识串在一起,结合学生当前认知状态,将教材进行整合,把发展推理能力,培养估测意识,渗透函数思想理念,合理安排进课堂,达到优化高效的效果。
(2)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要给学生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为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对比等活动过程,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与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安县丰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