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杂剧作家程曦生平及著述考略

2017-07-19 10:22:15李国庆
关键词:杂剧陈寅恪

李国庆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现代杂剧作家程曦生平及著述考略

李国庆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大陆学界有一种误解,说顾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发表杂剧的剧作家,于是宣告了杂剧的消亡。但陈寅恪弟子程曦的杂剧创作一直延续到1994年,因20世纪50年代即迁徙海外,学界对他离开故土后的生活及著述鲜有所知,故有误解。文章拟在爬梳程曦自传、作品及其故旧回忆的基础上,勾勒其海外生活及著述之大概,还其诗人、学者、剧作家之本来面目,以助学界同好之研究,进而正确书写中国文学史。

现代杂剧作家;程曦;陈寅恪;海外游踪;著述

研究中国戏剧者一般认为,近代后期(1920—1949)是传奇杂剧走向式微直至消亡的时期,也是整个中国传奇杂剧史的最后阶段。顾随的后人以至一些严肃的文学通史也声称,顾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发表杂剧的剧作家。顾随(1897—1960)创作的杂剧计有《馋秀才》《再出家》《马郎妇》《祝英台》《飞将军》《游春记》共6种26折。《馋秀才》作于1933年,后于1941年发表在《辛巳文录初集》之中,其余编为《苦水作剧》(1936)和《苦水作剧二集》(1945)。但其实不然。据笔者所知,至少另有一位作家,陈寅恪的弟子程曦,其杂剧创作始于1947年,并一直延续到1994年。

大陆学界长期不知有程曦其人,直至陈寅恪研究兴起,在1950年前后任其助手的程曦才被提及。先是专著如《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陈寅恪的最后20年》《容庚传》《仰望陈寅恪》及《吴宓日记续编》等有简略记述程曦“叛离”出走之事,后来渐渐有了专文,如《陈寅恪与弟子程曦》①等加以演绎。论及其生平及创作的则少之又少,仅《天地一沙鸥:程曦与〈燕园梦〉杂剧琐议》②一篇专文,和只涉及《灵潮轩杂剧三种》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③第一章“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辨”。仅凭一鳞片爪,犹如隔靴搔痒,误会在所难免。本文不拟论辩程曦离师出走海外的原委和是非,限于篇幅,也不能深入探讨其杂剧创作的历史地位,而仅提供一些国内不易见的资料,以勾勒其生平和著述之大概,希望有助于同好之研究。

程曦自撰有两份传略,可作为追寻其生平事迹的线索。一是1971年的《灵潮轩诗词曲合集》中的《作者传略》:

程曦字仲炎。祖籍河北,居清京兆南畿之地。六世祖由永清迁文安。寄籍胜芳镇。曾祖讳家瑞字辑轩,以厚德闻于里闾。祖父讳景沂字鲁风,终身克力儒业。中岁而逝。父讳岳字岱青,早年游寓旧都。以战乱频作,不时避地天津。虽值戎马仓皇,仍致力藏书,颇获善本。尤喜碑帖法书,乐之不倦。有志著述,而壮年谢世,未竟其功。曦生于己未,幼承家学,渐亦泛览典籍,留心翰墨。初则就学津沽,卢沟变起,中辍者经年。稍后肄业海淀燕京大学。珍珠港事变后,校园封闭,乃返故居,闭户读书。已而间关入四川,继其学程。胜利后又返海淀卒业,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家藏古籍,变乱后掠夺一空。飘然南迁岭表,辗转离徙,复任教香港大学。海隅避世,忽忽数年。涉猎史篇,出入艺海,惮精竭虑,穷思冥索。既而究心释典,会意禅宗,始感佛学之宏深,亘古无比。作《程氏新禅语》,广赠世人。稍后远游欧洲,任教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复受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之聘,主持文学语言等科。继乃移居北美,任教于艾奥华州、华盛顿州诸大学。于文学艺术之外,兼授哲学。尝著书论中国画,有《木扉藏画考评》诸作。又译《印度古腊箴言》。更与西人合译《汉魏晋南北朝诗选》及《唐五代宋元明清词选》,盖聊以遣有涯之生耳。半生流徙,殊少宁息。屡为战乱所困,未废其学。屡为奸人所欺,未改其度。屡为势利所迫,未移其志。屡为颠沛所累,未减其乐。诗文之外,游心绘事。喜作山水,而游踪万里,名山胜水,千岩万壑,亦足以荡胸怡性云耳。

在1992年以后自印的几本小册子上,该传略被改名为《作者家传》,另附一新版《作者传略》:

程曦字仲炎,出生于河北省,现寓艾奥华州。毕业于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复毕业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又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马来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艾奥华州大学。丁卯夏退休,现称荣誉教授。著有《程氏新禅语》、《设问语录》、《中国画的根本精神》、《燕山词》、《灵潮轩杂剧三种》、《中文四百字》、《木扉藏画考评》、《程曦册叶山水》、《灵潮轩诗集》、《御魔集》、《乱世余论》、《简论恽南田》。又有《汉译古腊箴言》。又曾编辑《明贤手迹精华》。亦曾与人合译《汉魏晋南北朝诗选》,由牛津大学出版。又曾与人合著《王维诗之画意》,附加自绘插图。现又著《画中人物意趣》,于庚午夏刊行。四十年来,在亚洲、欧洲、美洲诸校讲授文化史、哲学史及文学、语言、艺术多种课程。尝用元曲体裁撰写剧本,亦曾讲授戏曲,在英在美,均曾教导西人排演昆曲古剧。但开风气,少事宣扬。虽崎岖世路,拂逆无端,而耿介不阿,境随心转。闭门读书,谢绝交游。或有中伤,任其生灭。生平喜画山水,深慕元人笔墨。颇好游览,有时深入山林,寻幽览胜。兴至则信笔点染,或赋诗写景,聊以自遣。偶或刊行篇什,远赠知音。虽在异乡,未废吟诵,盖乐此不疲也。

第一份传略说他生于己未,即公历1919年。更确切的日期见于他的英文履历,是1919年11月20日。④

程曦崭露头角是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写了一本元杂剧体《燕园梦》(其《跋》署“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颇得师友赞赏。然关于燕大求学之经过,传略中说的并不明确。国内现已知他燕大的毕业论文为《恽南田研究》,⑤而不知道的是,42年之后的1990年,他曾用毛笔工楷把这篇论文抄录一过,更以《简论恽南田》之名,并附论文卷端和导师评语的影印件以及他自己的一篇跋,在美国自印成册(图1)。据《简论恽南田·跋》,他是“辛巳(1941)秋入海淀燕京大学”的。据上述传略,同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燕大被封,他回家暂住。1942年学校迁到大后方,在成都复校,他才赴蓉复学,并在抗战胜利后随校北还。程曦论文上落款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即1947 年12 月; 陈寅恪评语落款时间为“三十七年一月十日”,即1948 年1 月10 日。⑥陈寅恪向时任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王力介绍程曦,说他“民国卅六年十二月毕业于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那是按完成论文时间算。如果按论文通过时间,即陈寅恪写完评语算,那应该是1948年1月10日或稍后了。他的英文履历写的就是1948年中国燕京大学学士。

《简论恽南田·跋》还透露了他是如何在成都跟陈寅恪结师生缘的:“时陈寅恪教授正应聘讲授文史之学,忽以目疾住院,乃与数同学商定,轮流赴医院守夜。自此常得于病榻之侧闲话家常。” 此事当年的成都燕大代校长梅贻宝在自传中提到过:“陈公住进同仁医院,院址即在燕京对街。学生们踊跃地组成看护队,轮班侍候,替陈师母分劳。陈公感念之余,向我说道:‘未料你们教会学校,倒还师道有存。’”⑦抗战结束后,陈寅恪回清华,但以特邀兼任导师身份指导其论文。又有燕大邓文如教授出借私藏的沈受宏《白溇集》供他参考。“两大师之恩泽在焉。”至于论文迟至40多年之后才得以印行,则是因为自毕业后“时局多变,迁徙多方,文稿原本未曾携带,耿耿于心。前岁王正义兄乘东游之便,觅到抄本,影印一份,即以见赠。隆情高谊,殊深感念。今夏得暇,手抄一过,字句稍有修正,大体存其旧观。影印寄赠亲朋,用志不忘师友之厚意。诸大师在世之日,一言之许可,重如丘山。此是何等魄力。前辈风流往矣”。

毕业后他先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实际是做陈寅恪的助手。陈南下之后,又追随老师到岭南大学继续做助手。对这一段行迹,国内论述已颇为详尽。只是他在英文履历中没提任职岭南这一段,写的是“1948—195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和哲学助理研究员”。

据其自撰的传略,离开岭大后,他在海外多所大学任过教职,讲授过文化史、哲学史及文学、语言、艺术、戏曲等多种课程,然其对所获职位、起止日期等都语焉不详。陆健东查阅了香港大学人事部记录,确认程曦是在1951年10月15日正式被录用为香港大学中国语言学校的教员,1959年离开。这与他的英文履历一致。

图1 程曦学士论文改订版跋

《程曦韵文集》中的《附录:师友赠答诗词》中,有亦为燕大老师、时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的洪业作于1959(己亥)年的《集杜一首壮程仲炎赴剑桥大学之行》,亦可证他是自该年起游学欧洲的:

程侯晚相遇,沈鲍得同行。

世路虽多梗,龙身宁久藏。

既无游方恋,会见拂云长。

今夜文星动,神功接混茫。

他先在剑桥任中文讲师(1959—1960),然后是伦敦大学中文讲师(1960—1963),并于1963(癸卯)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该年程曦有《寿洪煨莲教授七十》七律一首回赠老师:

论史他年有定评,五洲桃李献新声。

杜陵飘泊诗犹在,庾信棲迟赋可成。

危难贵能成大节,乱离偏足见高情。

古稀尽世尊耆宿,指引生徒看太平。

程曦的英文履历说,1963—1966年,他在马来亚大学任高级讲师。据当时在校的苏莹辉说,马来亚大学汉学系在何丙郁教授主持系务期间,曾于1965—1972年先后礼聘钱穆博士、郑德坤博士及王叔岷教授为客座教授,聘请程曦及苏本人等为高级讲师或讲师、副讲师。“钱穆教授及程曦先生于1966年先后离校。”⑧离校的日期一致,到校的日期不同。

据1965年1月13日的《爱荷华日报》报道,程曦该年春季作为访问副教授到爱荷华大学(他自译为艾奥华州大学),在中国暨东方研究系开三门课:中国古代(至1200年)文学,题画诗,汉学研究方法和工具书。⑨其时原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梅贻宝是该系的系主任(head)。梅是程曦毕业论文的三位评阅人之一,由此也可以说是程曦的老师。该报道对程曦的介绍是:燕京大学毕业,剑桥大学文学硕士(MLitt, Master of Letters),中国戏剧、诗歌和元代绘画专家,马来亚大学高级讲师。

1966—1973年,程氏于爱荷华大学任中文和东方研究副教授。1968年5月22日的《爱荷华日报》报道他在该校组织学生排演戏剧。⑩此间他曾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和中国文明系任客座教授。张错在其《风格定器物:张错艺术文论》“后记”中,说“曾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短期受教于程曦先生”。程曦为《灵潮轩诗词曲合集》所写的自序署“庚戌(1970)春日程曦自识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曾在海淀燕大和成都燕大都任教过的萧公权自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68年循例退休,仍在当地跟程曦为邻,有诗词唱和。《附录:师友赠答诗词》里有萧公权作于癸丑年(1973)的《贺程仲炎教授移居》一首:

吾庐堪爱即安身,最是先生喜卜邻。

砚水屏山都妥帖,菜畦花圃各清新。

抒怀仍遣凌云笔,践迹重来立雪人。

桑下何妨三度宿,门中常驻四时春。

程曦则以《和萧恭甫教授赐诗》回赠:

济世襟怀物外身,雪山迤逦接芳邻。

丹枫翠筱轩窗净,素纸乌栏著述新。

经术已传浮海客,庙谟难问避秦人。

天寒旧史钩沉尽,桃李成蹊更有春。

此前辛亥年(1971),萧公权有《减字木兰花·读〈灵潮轩诗词曲合集〉》赠程曦:

神行天马,骏足超尘谁得驾。放眼华颠,万象森罗揽大千。

独醒孤愤,欲语无人天可问。困顿休矣,珍重天生此妙才。

这一阕词萧公权自己编定的《画梦词》(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3)中没有,汪荣祖编的《萧公权先生全集·小桐阴馆诗词》(台湾联经,1983年)也失收。

程曦于1973年在爱荷华大学升为教授,于“丁卯夏退休,现称荣誉教授”。丁卯年是1987年,荣誉教授即“Professor Emeritus”,是一个美国大学通常只授予杰出的退休正教授的荣衔,一般也译为荣休教授。他退休之后仍居住在爱荷华城,直至1997年去世。

程曦退休后的生活状况传略中说是“闭门读书,谢绝交游”。美国加州《万佛城》月刊第280期(1993)中有一篇题为《宣公上人会见程曦教授》的报道,也说:“程教授性情耿正谦抑,平时谨言慎行,自奉俭朴,虽未出家,却在尘出尘,过着有如修道人的闭关生活:不与外界来往,也不写信,不看电视,不通电话。”

当然,在退休之后, 除“修道”并修订旧稿、撰写新章之外,程曦跟外界还是有交往的,不过主要是跟海外的燕大师友及同门旧好。除了上引跟洪业、萧公权的唱和诗词之外,《灵潮轩诗草》和《师友赠答诗词》里还有他跟钱穆、董作宾、杨联升、周策纵、李田意、张大千及吉川幸次郎等人的。

他的燕大同学周汝昌在其自传《红楼无限情》中说:“我两次到美国,晤此故人。1980年夏国际红学大会的‘余兴’是中国书画当场‘表演’,程兄画石,我题诗句,在场者‘排队’纷纷索取。那回他的论文是《〈红楼〉与禅》。1986年秋我重游威斯康辛州陌地生(此周策纵兄译Madison之妙语。旧译则为‘麦迪逊’,索然无味矣),程兄嫂伉俪驾车数百里专程来会。1987年4月1日值我七旬生日,程兄又以梅花诗书扇赠我为寿,程嫂则手制中国点心麻饼为我解故国之乡思,皆难忘记。(至于程兄女弟子表演英语《葬花》舞,已在《域外红情》中粗记,今不复述)。”

程曦在癸丑年(1973)所作的七律《画中颐和园》之序中说:“四十年来未曾东顾故土,见图画,漫成八句。”此后也没见他有回国的记录。他在1990年作的《简论恽南田·跋》中透露该论文是友人王正义回国帮他影印来的,也是旁证。周汝昌似乎是唯一跟他有唱和的大陆学友。程曦也有诗记画石事,题目就是《庚申夏日威州大学国际红楼梦学研讨会中画石数幅戏题》:“通灵不入利名场,陌地相逢鬓似霜。梦见周公缘底事,一番劳碌谢娲皇。”第二次相聚,他又作《葬花夜谭》记之,其“序”说:“丁卯二月二十五日,与内子王菁棣携一习舞女生赴威州陌城。先访弃园,与周策纵、周汝昌、王正义、赵冈诸兄欢聚,盖皆昔年红楼梦学研讨会中老友也。次日同集于湖畔万海斯楼,习舞者做《葬花》表演。当晚在王府晚宴,多以《石头记》书中故事为谈资。归来草作歌行,聊志当时之盛。” 丁卯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987年3月24日。弃园是周策纵寓所。

张错在上述“后记”中说:“程先生与我相处的西雅图、爱荷华大学各一年期间,也未见他怎样提及陈先生。”查程曦的文字,提到老师的地方确实不多。除上述《简论恽南田·跋》之外,一份程曦1965年在分赠给友人《李义山无题诗十五首考释》一书时所附的《赠书附启》中也有。那是手写后以老式晒图法复印的三页文字,存世应当不多,故全文迻录于此。原件边缘文字有模糊不清者,以意度之,斜体列出,以示区别。

Ch’eng Hsi

Chinese and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owa

7 April, 1965

赠书附启

我愿意把汤君这本小书介绍给对唐诗有兴趣的人士。刚巧是从我在第十七届亚洲学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的)回来之后,我分外觉得会有很多人对这书感到一些兴趣。

汤君这本书是他在十多年前跟陈寅恪教授读书时所写的论文。那时候陈先生的眼睛已经失明。汤君每逢有了新材料新意见,就写出来念给陈先生听。陈先生对汤君的意见大体上以为尚有道理。论文就被通过了。

四年以前,汤君写信给我,说是要印这本书。我给他写了一篇序。以后却搁置了几年,一直到最近才印出来,寄了几本给我。我读这个印本是在旧金山开会回来之后。当时我的桌子上堆满了邮件,这书就在其中。

在第十七届亚洲学会议上,有一位刘君,读出来他的一篇文章,解释李商隐的锦瑟诗,曾经误以为某些旧说法是刘盼遂教授的创见,而不知道那是刘盼遂引述陈先生的见解。我当时把陈先生的意见又申述了一些,提请刘君再稍稍加以讨论。我发现刘君并不同意陈先生的说法。关于学术见解一方面,见仁见智,自然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尽人皆同;不过为了后人研究的方便起见,一个学术上的创见原始于谁这一点,却似乎应该分清先后。

陈先生上课,向来不讲浅易的东西。他所谈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只要把上课的笔记整理出来就可以成为论文。他有一次向学生提出: “如果你们发表文章,引用我的见解,最好要说明这是我说过的。”汤君听过不少陈先生的课,有些资料是从陈先生来的。刘盼遂教授也听过陈先生的讲课,所以也引述了一些陈先生的说法。像锦瑟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的解释,就是如此。记得吴雨僧(宓)教授曾经在他的讲义上写过这件事,说“寅恪之说一出,众论遂息”。

我虽是陈先生的学生,也帮他做过几年的研究工作,我自己的研究范围,却不在唐史这一方面,更谈不到对李商隐的诗有什么心得。不过我对于某几个问题的研究过程却知道得清楚一些。现在住在海外的学人,对于陈先生治学问的谨严态度,一般都颇为推崇。只是同他见过面的,并不算太多。我觉得我应该把我所知道的一些,介绍出来。

汤君念书的时候,用的学名是炎全。他可以算是陈先生晚年所收的极少数弟子之一。汤君读书很努力,这篇论文得到大师指授,自不同于一般草率的作品。无论如何,是值得学人们拿来参考一下的。

多年来没听到过陈先生的消息,这篇小启,也可以当做对他老人家的一番怀念。

程曦

四月七日

草于爱奥华州大学

不过,程曦乙巳年(1965)所作《观老人画像有感,用双声体》,笔者认为此诗暗喻陈师:

鹤发童颜总异常,未应浊世见锋芒。

风声动荡雄心劲,忧患摧残毅力强。

敢傲孤高凭晚节,岂敢沦落效轻狂。

枥前老骥堪驰骋,一旦长鸣跨四方。

此诗后来寄给洪业,洪业于丁未年(1967)以《次韵程仲炎〈观老人画像有感〉》应答:

谁于乱世讲伦常,杀戮腥臊上激铓。

腾达阿谀轻沈约,辞章孝行似文彊。

一诗题写恩情厚,多遍吟哦感触狂。

首白空惭迟暮叹,从来却老总无方。

在程曦晚年、亦是最后的剧作《湘累怨》中,似乎也有其老师的身影。

剧中主角游浮云说:“屈原表面对楚怀王并无恶言,对谗谤之人也无明文争论,但其内心实多怨情。”继而发问道:“生值战国纵横之际,并非不能远游。沉于汨罗,确实无当。倘或离楚他往,或可免于悲剧收场。然乎?否乎?”另一角色答曰:“屈原全始全终,心系楚国。其忠诚之念,凝聚于中,浑然不改。是以发之歌骚,能感人于千载之下。倘其离楚外游,则内心之诚念,或将迁变,成为另一种人物,即不成其为屈原矣。”又问:“倘若屈原外游,而诚意亦全无迁变,将又如何?”又答:“此非具有绝大毅力,似难做到。屈原乃性情中人,情感胜于理智。爱楚情深,执着甚重,似乎不易为之。倘尊驾处于屈子情势之下,能为之乎?”最后游答:“未必不可,尽力试为之耳。”

此中的游浮云犹如《燕园梦》中的彦原仁,即谐音“燕园人”,概程曦自指。屈原在此想必就是陈师吧?

程曦提及另一位老师吴宓处也不多。现有论述多提及吴宓曾有诗赠程曦云:“燕京得一士,忠敬见程曦。好古通文史,亲贤乐勇为。明师天所授,博学圣之基。伉俪同勤苦,客中祝福颐。”其实这只是部分。在《程曦韵文集》中,此诗题名《赠程曦王菁棣伉俪》,作于丙戌年(1946),程曦自注曰:“吴雨僧师当时在成都燕京大学任客座教授,所赠五言律共有三首,其第二、三首手迹不能见得,约略追忆,尚记数联。第二首首二句云:书遵欧体正,画摄宋贤齐。末二句云:耿介恒违世,识途老马悲。第三首后半云:当道缺恩礼,友生惭顾私。非君吾岂活,感激叹身衰。当时战乱方殷,客途困顿,师生之间,患难相助,提携引导,古道犹存。今日思之,恍如隔世矣。”

现有论述列举或引用程曦著作皆有缺失,上述自撰的传略所举也未尽完善。现罗列笔者经眼的程曦一生著述如下:

1.自印本

·《燕山词》,1954年

·《望夫山杂剧》,1955年

·《灵潮轩诗草》,1958年

·《灵潮轩杂剧三种》,1965年

·《燕园梦杂剧》,1965年

·《木扉藏画考评》,1965年,1966年

·《北曲折腰格六字句在音节上的特殊作用》, [196?年]

·《中文四百字/ 400BasicChineseCharacters》,Kuala Lumpur, 1965年

·《程氏新禅语》,1959年,1966年

·《灵潮轩诗词曲合集》,1971年

·《程曦册叶山水/LandscapeAlbums》,1972年, 1973年

·《王维诗之画意/AnalbumofWangWei》,1974年

·《明贤手迹精华》,1977年

·《程氏新禅语、设问语录合刊》,1977年

·《灵潮轩诗集》,1989年

·《乱世余论》,1990年

·《简论恽南田》,1990年

·《画中人物意趣》,1991年

·《程曦韵文集》,1992年

·《中国画的根本精神》,1992年

·《乱世余论、双湖偶感合刊》,1992年

·《海外汉学兴衰管见》,1993年

·《湘累怨:灵潮轩杂剧第4种》,1994年(图2)

·《人生之虚幻乐趣》,1995年;一名《尘世乐趣之分析》

2.正式出版物

·TheOriginalSpiritandCulturalBackgroundofChinesePainting(《中国画的根本精神与学术文化的背景》),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硏究院,1956年,1957年

·AnanthologyofChineseVerse:Han,Wei,Chinand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汉魏晋南北朝诗选》),Oxford, Clarendon, 1967年,与澳大利亚傅乐山(J. D. Frodsham)合译

·《古腊箴言》, 香港大学出版社,1967年

·《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

图2 《湘累怨》版权页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自印本多在香港排印,此后多是手写上板影印而成。前者或注明“出版者灵潮轩”,或无版权页;后者多注明“藏版者灵潮轩”。灵潮轩当是程曦给自己在香港的居所起的斋名,后一直沿用。“灵潮”者,临潮也。他到香港后一度热衷习佛法,所以此潮或兼指真实的海潮和佛法。他有己亥年(1959)作的《灵潮轩四咏》,此录其四:

满轩丽日赏新晴,客里流年似梦轻。

未假琴书消永昼,何须楮墨寄余情。

灵潮往复朝朝见,芳草连绵岁岁荣。

今古到头原是幻,一般泡影问苍生。

他的所有中文散文作品,除最后一种外,皆用文言,繁体直排,坚持了他老师所坚持的。其专集有序、有跋,总集并有题辞、传略和偈语,也有陈师的做派。

如《灵潮轩诗词曲合集》有题辞曰:

天涯寄客 幽燕隐沦 五浊恶世 行歌存真

无党无众 不屈不伸 匹夫有志 罔顾妖民

独行其是 桀骜难驯 风尘澒洞 放舟海滨

寒暑推迁 冬而复春 闲情所托 游艺依仁

修辞立诚 本色在身 惟精惟一 气转洪钧

泡影空花 月异日新 心性不染 观于至人

偈语

空中无我 我外无空

无无无有 无始无终

周汝昌在其自传中回忆说:“他(程曦)在校时就写了一本《燕园梦》,自费铅印小册,赠我一本。此乃元杂剧体的戏曲自娱之作,我颇击节赏之。” 在1965年重印时作的“后记”中,程曦回忆道:“当时陆志韦师戏赠诗云:不是桃花扇,曾非燕子笺,摆来新杂耍,挑出古云烟。咄咄书空日,奄奄待毙天。忽惊玄女梦,且唱再生缘。邓文如师赠诗云:八统趋东海,幽都气象雄。规模垂五代,学艺重司农。炼字文心峭,思玄旨趣通。英年期远大,吾道终未穷。孙正刚同学赠诗云:万水千山百炼身,可怜鸿爪已成尘。微君一卷燕园梦,谁是当年独醒人。”此处提到的陆志韦(1894—1970),是1920年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1927年赴燕京大学任心理学教授,自1934年起任校长。1941年8月遭日军扣押入狱,1942年5月出狱。1945年10月主持北京燕京大学复校,再任校长。1952年因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邓文如,即邓之诚(1887—1960),1930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被封闭,也被日本军逮捕入狱,翌年获释,1946年燕京大学复校,仍回校任教。孙正刚(1919—1980),原名铮,号晋斋,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从顾随学词。1950年与周汝昌、寇梦碧同时加入张伯驹主持的庚寅词社,号为“津门三君”。顾随早期曾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与孙正刚、周汝昌结下了师生之缘。但同为燕大学生并与孙、周有交往的程曦,尚未见有任何向顾学词或问剧的记载。

1965年的《灵潮轩杂剧三种》包含了作于北京的《燕园梦》和此后作于香港的《望夫山》《妒妇津》。1971年的《灵潮轩诗词曲合集》包含了上述三种杂剧,加了《燕山词》《灵潮轩诗草》《散曲》以及《自序》(图3)《题辞》《作者传略》和四句偈语。1992年印行的《程曦韵文集》卷首有作者自注,曰: “此书旧名《灵潮轩诗词曲合集》,曾于辛亥五月印行。今本颇有增补修正。其文字不同者,概以今本为准。” 具体而言,旧的《作家传略》改名为《作者家传》;《灵潮轩诗草》增加了18首,并增附《御魔集》;《散曲》增附《昆仑歌》;新增《附录:师友赠答诗词》和《赠答诗词柬札墨迹》,其余一仍其旧。如加上1994年的《湘累怨: 灵潮轩杂剧第4种》,那就是他一生所作韵文的总集了。

图3 《灵潮轩诗词曲合集》自序末页

国内论述目前只涉《灵潮轩杂剧三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第一章“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辨”有专论,分析颇详,但因生平事迹仅据《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一书极简略的介绍,考释其创作缘起和文字寓意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湘累怨》则尚无评论。又,下面这篇文字,节自程曦编《灵潮轩诗词曲合集》时所作《自序》,《灵潮轩杂剧三种》中没有。其甚有助于理解他的文学,特别是杂剧创作思想:

昔人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而韵文自歌诗滥觞,骚赋别起,纵横慈衍,尽态极妍,天壤间随处皆文矣。风雅之旨既广被于四方,律吕之音更传闻于众耳。温柔为性,敦厚为情,风俗所关,教化所系。数千年来,世有治乱而弦歌继响,佳制屡作,才人代出,各骋雄奇,竞为篇什。华夏称礼乐之邦,词章广圣贤之志。立意则崇高俊伟,为象则蓬勃悠长。五七言能事极于唐,长短句能事极于宋,而金元之世,曲学勃兴,散曲杂剧,咸多妙趣。清词丽语与里巷方言拜陈,史事轶闻与稗官小说交用。天机云景,泯然无痕。韵文之变,至是叹为观止。而况北曲,每本四折,各用套数,一韵到底,起承转合,奔腾澎湃,亦庄亦谐,疑幻疑真,佐以弦索,辅以科白,又非案头诗篇所可比拟者矣。前人别集率多诗文合编,元人之书偶以散曲附列,而合刻杂剧诗词者,尚鲜闻知。拙作之编排,盖偶新其事耳。文辞之用,不外达意。兴之所至,古今文体,驱使笔下,随其所适而已。微婉晓畅,在于时宜;曲直是非,在于人心。作者信手拈来,无非以一鉴之光,涵万象之影,初非有意立异。

综上所述,程曦作为陈寅恪的重要弟子和助手,及颇有成就的学者、剧作家,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品在国内出版的也仅有《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一种。在中国戏剧史上他是应当有一席之地的。作为中国文学优秀传统之一的杂剧,就像中国古典诗词一样,尽管已经、也不会再是文学的主流,但是有了程曦的作品存在,我们就不能贸然宣告其早已消亡。希望本文提供的资料和线索能有助于该领域的学者和学生对他的生平和作品做深入的研究,进而正确书写我们的文学史。

注释:

①宗亮作,载《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12日。

②肖伊绯作,载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温故》(二十二)。

③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

④肖伊绯之文把他的生年定为约1918年,万君超文作1920年。

⑤程二奇:《陈寅恪佚文偶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⑥程二奇把程曦完成论文并定稿誊正的时间“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换算为公元1948 年1 月,把陈寅恪评语之落款时间“三十七年一月十日”释为“即公元1948 年2 月19 日”。详见李国庆:《陈寅恪佚文两则订正拾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5期。

⑦梅贻宝:《大学教育五十年——八十自传》,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76页。

⑧苏莹辉:《东南亚的汉学研究》(二),台湾《汉学研究通讯》第一卷第三期,1982年7月, 第97-101页。

⑨Daily Iowan (Iowa City, Iowa), 1965-01-13,http://dailyiowan.lib.uiowa.edu/DI/1965/di1965-01-13.pdf。

⑩Daily Iowan (Iowa City, Iowa), 1968-05-22,http://dailyiowan.lib.uiowa.edu/DI/1968/di1968-05-22.pdf。

(责任编辑:陈 吉)

Modern Miscellaneous Drama Writer Cheng Xi’s Life and Works

LI Guo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Gu Sui was regarded as the last miscellaneous drama writer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refore miscellaneous drama came to an end with his death. The paper holds that Cheng Xi’s miscellaneous drama creation lasted till 1994,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knew little about his life and works because of his migration overseas. Based on Cheng Xi’s autobiography, works and memoirs, the paper reviews Cheng Xi’s life overseas and works and hopes to present his true image so that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will be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written.

modern miscellaneous drama writer, Cheng Xi, Chen Yinque, travel overseas, works

I209

A

1004-8634(2017)02-0118-(09)

10.13852/J.CNKI.JSHNU.2017.02.014

2016-09-10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语言文学”

李国庆,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明清小说、文献学、近代史等研究。

猜你喜欢
杂剧陈寅恪
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6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11-12 20:34:26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28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4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32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12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0
傅斯年不准陈寅恪领空饷
晚报文萃(2016年2期)2016-05-26 03:03:27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中华戏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