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河军+王寅青+宋伟
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到海拔高、人文风俗完全不同的地方去拍片,总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料的困难。如何灵活应对,是对编导和记者把控题材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的一场考验。去年10月,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司法局、淄博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反映袁天律师事迹的专题片《播洒法律阳光》,我们摄制组一行六人为此远赴青海六州县,采访拍摄了11天。这次“穿越之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充分准备 提前预判
异地拍片,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又没有在本地制片时那么充分的资源支持,所以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要节约时间和成本,就必须事前做好案头功课。只有事前经过周密深入的思考,做好采访方案,才能较好地实现创作意图,并对一些重点情节形成较准确的拍摄预案。
为了提高采访效率,我们事先对袁天的事迹材料做了充分的研读与分析,并根据了解到的内容从主题设置、切入角度、采访技巧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山东省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律师前后有65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故事。但是袁天一干就是六年,成为全国参加援助活动时间最长的律师之一,这期间他都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走下去,这是人们想知道的,也是片子需要揭示的内容。经过反复商榷,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拍摄思路:展现袁天在西部的工作和生活,描述他遇到的困难与艰辛。
法律援助工作专业性很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案件,既要把案件说清楚,还不能把片子做成普法节目,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件的选择、人物的采访、叙事的风格上拿捏好分寸。为此,我们详细地了解了袁天多年来处理过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逐一分析案例中的细节和人物关系,考虑案例采访的可行性。后来,我们从大量案例中选择了一些可以实现真人实地采访的案例,并提前与有关人员沟通,预约采访。
捕捉细节 以小见大
异地采访,尤其是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常常新鲜感十足。对于电视媒体来讲,带有浓厚异域色彩的画面也能为制片增添不少亮色。
在赶往第一站青海省门源县的途中,我们翻越了海拔3940米的达坂山。路上起初阴云密布,似乎马上要飘雨,但翻越了一个山头之后,立刻艳阳高照、白云飘飘。西域的气候变化之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份的青海气温不到10℃,达坂山上更是在0℃以下,常年飞雪。我们当即决定在这儿拍摄一组风光镜头:白雪皑皑耸入云端的达坂山,山间一匝匝曲折盘旋的公路,以及远方那座重山环抱下的小县城。这些画面我们准备用来展示西部色彩、交代自然环境。就在我们拍摄时,站在路边的袁天恰巧接到一个电话,我们立刻把镜头对准了他。当时他所处的位置是在一片视野开阔的高点上,镜头中我们以他为前景,从身两侧与背后看过去,远处连绵的山川与门源县城的全景都依稀可见。画面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之中,捕捉到了代表性景观符号。
袁天所在的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是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他在这间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以撰写法律文书为主。动态的场面非常少,单从拍摄角度来讲画面语言并不丰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从他的工作现场入手,多记录一些同期对话,尽可能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点。门源县是回族自治县,前来做法律咨询的人,有的说当地的民族语言,有的说汉语但夹杂着浓浓的地方口音,再加上他们语速较快,外地人一时还真难以听清。六年的西部法律援助工作使袁天早已熟悉了当地的语言环境,绝大部分对话他都能应付自如。我们录制了不少现场同期声,后来回放,觉得既生动又有边域风情,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
在蹲点拍摄时,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袁天撰写一份看似简单的法律文书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整个上午时间没有离开过椅子半步,杯子里的水始终没有动过。我们就围绕这些细节拍了不少特写镜头。
因事而变 顺势而为
尽管事前有周密的计划,但由于对现场不了解,情况不可控,采访过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有时甚至会出现花费了时间却拍不到想要的镜头的情况,这最让人焦灼。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就是这样的吧?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有“眼力见儿”,遇到意外情况就要顺应现场形势灵活变通。
在门源县的几天,我们已经拍摄积累了不少素材。这其中既有当地独特自然环境、人文风光的画面,也有反映袁天办理案件、开展普法活动的工作镜头,同时还有不少他一个人孤身在外的生活场景。在这里,成群的牛羊在公路上慢悠悠地走,车辆遇到要为其让路,太让人感到新奇了。这也使我们对袁天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这些已经拍摄到的内容里面,虽然也抓到了一些工作与生活上的细节,但回放就会发现,我们跟拍到精彩情节的概率其实并不高。也许换个环境会好一些吧?我们决定调整拍摄计划,改道同仁县。
同仁县是袁天停留时间最长、付出精力最多、条件也最为艰苦的一个县。他在这里一呆就是两年,吃住都在办公室里。他带的徒弟是一名藏族年轻人,平时下乡走访中还充当着翻译。袁天在同仁县办理过不少有代表性的案件。以上这些都意味着或许在这里最容易挖掘到精彩的故事。
事实证明,改道同仁县使我们收获颇多。我们不仅如实还原了袁天经历的最为艰苦的那段生活,还跟拍了他乘车近百公里回访藏胞的场景。在广阔的草原上,藏胞居住在土屋里,袁天和他们之间的交流全程需要翻译来帮助进行。这些画面既丰富了镜头看点,也体现出了袁天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巧妙布局 以情动人
人物情感的刻画与描述,是电视专题片表现张力之所在。不少异地题材,记者都会抓住“思乡之情”这一点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打算这样办,不过怎样切入、如何表现,却还需仔细斟酌。
在青海期间,我们拍摄了不少袁天与家人夜晚视频沟通的场景与细节。我们也曾打算在他们通话期间两地同时进行录制,后期通过剪辑技巧来展现两地情。但我们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袁天与家人早已习惯了这种视频通话的方式,隔三岔五就视频连线,说说家常琐事,连线过程其实是相对平淡的。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考虑到再过几个月袁天就会回家过年,我们决定先在青海拍摄他夜晚做饭、看书、洗衣服的镜头,用剪辑技巧和一些简单的特效展示他生活上的孤独;等他回淄博后,再拍摄与家人团聚过年的热闹场面,以此形成情感的起伏和心境的对比。最终,在回到淄博的拍摄过程中,袁天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被我们一一收入镜头,父子俩执手练书法、儿子为父亲弹琴等情节都是人物情感的最好表达和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车站送别的一幕更是成为了全片情感的高潮,孩子的泪水、妻子的不舍、父亲的苦笑等这些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细节此时俯拾皆是,这些心酸泪点从侧面烘托出了主人公从事西部法律援助工作的艰辛以及他无私付出的可贵。
我們营造出这种有循环、有对比的感情线布局,灵感其实也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异地采访体验。由于身处的环境与家乡环境差异极大,我们在旅程的后几天,心里都有想早点回家的念头。我们才出门十几天就已经受不了,而袁天却在这里呆了五六年,一年只能回家十几天。这样去将心比心,使我们在展现袁天的感情世界时,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也因此在情感表现上细腻了起来。
(作者单位:满河军,山东省淄博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王寅青、宋伟,淄博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