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良��
摘要:村民选举是农村的一个重大政治活动,从这项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秩序的社会基础、权力结构运作以及选举制度背后利益群体的互动和博弈力量的此消彼长。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迅猛发展的背后,我国农村的固有矛盾仍旧存在,同时新矛盾也随之而来。其中村民选举问题作为农村政治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有了新的改变,本文对J省村民选举问题进行浅析,为村民选举问题的新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村民选举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88-01
一、J省村民选举问题的今昔对比
十八大以来,三农政策和惠农政策让农村的基础建设发展及农民生活有了起色。J省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省,也搭上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快车。J省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及农业人口城市化得到快速推进。这使得J省农村的政治和村民选举迎来了新的挑战。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J省农村秩序的社会基础依托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力量,村委会干部和村支书及村主任都有较大权力,而那时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各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并没有显著差距,使得村民选举在农村政治中扮演着极高的地位,致使村委会干部的行为影响着每个村民的生活,使得部分农村的政治环境处于长期不健康的状态。但集中的权力也使得村干部的主张能够极具效力的落实,对农村的短期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让少数村民在那个经济发展较慢的年代也能过上较好的生活。伴随着这些优秀干部的“脱颖而出”和“人走茶凉”,其所管辖村庄的发展速度骤停,使农村无法获得长期有效的稳定发展。与之对比的是,新时期以来,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高素质“村官”遍布农村的背景和蓝图已经开始显现。大多数农村政治由行政权力为主导转变为经济实力主导的新局面。同时,我国农村政治制度的完善使村委会权力和村民权利之间形成了初步的平衡,这对今后农村的政治健康起到深远的良性影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干部滥用权力问题,依旧给广大村民心中种下了难以托信的恶果,从而降低了村民对政府和村委会的公信力,使政策难以落实,也使得村民选举问题出现了两个新特点,其一,经济发展较慢村子的村民过于重视和依赖村委会权力的支配;其二,经济发展较快村子的村民对村民选举选择冷漠对待。
农村权力结构运作也随着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缓步变迁。旧时期,农村权力结构运作是以村委会为中心,以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为核心进行协调运作的,致使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村干部这一核心群體,而这一特征在村民选举中引发了村民对村委会权力的盲目崇拜和执着,导致村民选举视角往往倾向于候选人做过什么,而不是候选人要做什么和当选后会做什么。在信息流通缓慢的年代,村民选举问题不仅是选举本身的问题,还作用于农村发展的未来。新时期发展以来,以高速流动的信息化为基础,村民选举在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更加规范的选举制度下稳步发展,旧村民选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同时,农村权力结构也不再单单依托于村委会及其干部,投资商、承包商和旅游开发者的介入及村民对自身权利关注度的提高,使政治一元化的农村权力结构发展成为以村委会干部、经济建设者和村民主体为三元的新局面,对比往昔,新的权力结构更加稳定,初步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权力制约机制,但决策难、落实难、条件多、积极性差的权力“惰性”问题也凸显出来。
村民选举制度背后的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和博弈问题由来已久,在旧时期,交通的不便性和人口流动的迟缓性使家族式村落和家族式利益群体在村民选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村干部选举都带有家族色彩,这使得村民选举这一民主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弱势家族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被逐步淡化,社会矛盾也随之激化,给农村社会发展予以沉重打击。近几年,随着J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整改等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和颁布,家族式利益群体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但官商勾结,以经济效益为基准买卖选票等现象一一闪现出来。
二、分析问题及提出建议
新时期下的发展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农村政治秩序、权力结构运作以及利益群体间的互动和博弈,但是经济大力发展下显现的新问题仍不可忽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大所引发的农村政治秩序失衡;日渐复杂的权力结构体系所带来的相互掣肘和延迟效应;偏离了正确价值观的新利益群体间的互动与博弈都是J省终将面对的村民选举和农村政治问题。我认为只有按部就班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原则才能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调解好权力结构体系中的各方各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崔鹏飞.家族势力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执行的负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0.
[2]苏振鹏.农村选举投票行为的驱动力因素及其结果探究——以福建省选民为例的政治社会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
[3]胡荣.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