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化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2017-07-18 16:35:41董金璐��
现代交际 2017年14期
关键词:毛泽东

董金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当前这一历史新阶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本文以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43-0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步入了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愈发凸显。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适时地回顾历史,吸取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发展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就是一次伟大的、创造性的实践,他所倡导建立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对于现阶段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文化思想概述

1.毛泽东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建立的

1918年,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教授的推荐,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图书助理员,有了相对便利的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条件。这时的毛泽东研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写下了非常多的读书笔记,开始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1936年曾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宜言》,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

由此可知,毛泽东在1920年已经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了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自此之后,无论在革命斗争实践还是思想文化建设中,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后来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又相继学习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毛泽东不但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的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且能够将学习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中。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对五四以来的文化进行反思,重新对文化的范畴及本质给予科学的定义,阐明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之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为一套独立的、全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建国前后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整个国家民族的期待中,回答了由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2.毛泽东文化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毛泽东生于清朝末年,幼年的他仍处于旧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之中。毛泽东自九岁开始,在本乡的一个私塾读书,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成为他的文化启蒙,这也使毛泽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感情。从那时起,毛泽东不断地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尤其酷爱研读中国历史。庞大的阅读量和丰富的知识成为他文化思想的最初积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他以后在社会实践中的合理运用以及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毛泽东始终主张在尊重、学习古代文化的同时,要去粗存精、区别对待,重视其现实意义,形成了他“古为今用”的文化思想,“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反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2]这里所强调的“区别”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内容加以甄别,吸收其精华的部分,扬弃其封建的糟粕。从这种观点中不难看出,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例如他所提倡的,文化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思想的传承和优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又何尝不是留存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之中,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之中,通过个人或群体以语言、文字、舞蹈、器乐、风俗、信仰等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代代相传。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的,只有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合理利用,才是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才能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3]但他同时也强调,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要懂得分析、鉴别和消化,要“洋为中用”,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历史上,我们有过“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现阶段追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如何科学地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始终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利于正确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精髓。

民族性是毛澤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毛泽东以极具预见性的眼光,站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化、融合发展的高度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应坚持自己的民族性。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更好地适应本民族人民的需要,才能稳步地向前发展,才不至于在国际性的交流中被同化、淹没。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在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实践过程里,毛泽东始终旗帜鲜明地认为,中国的新文化应当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坚持本民族固有的特质。

科学性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法上。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如何批判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如何辩证地分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哪些文化是值得吸收借鉴的,哪些是应该扬弃拒绝的;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服务,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大众性则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主张。无论是从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内容、服务对象还是最终效果来看,无一不体现了毛泽东的这一重要主张。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讲到,文艺的服务对象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一主张充分说明了早在毛泽东文化思想创立之初,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原则,已经初步确立了。经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但其明确的服务对象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分重视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需要。要求文化和大众的生活、需求相结合,语言贴近群众,工作服务群众。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内,毛泽东文化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一点,始终是指导文化工作的重要准则。

二、坚持和发扬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南,在特定历史阶段里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其文化思想的许多精髓,在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征途中仍然具有重要启示。自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妄图侵略中国的野心就没有停止过,即便到了和平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文化殖民倾向依旧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历史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仍对很多中国人残留影响。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和国内外形势,毛泽东所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继续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殖民的必然回应。毛泽东历来主张文化的民族尊严和独特性,一切有悖于这一原则的外来文化,都不适合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发地予以拒绝。我们在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时,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的根、心、魂,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要有清醒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民族性的传承和创新,也是我国现阶段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的重大策略。文化的民族性不仅与每一个中国人休戚相关,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我们继续强调文化的科学性,是对社会残存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必然回应。实事求是始终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则,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这样的清醒认识。现如今我们不仅要合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坚定信仰、顽强意志和高尚精神追求,这些红色革命文化的结晶,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主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是封建主义的文化。

我们继续强调文化的大众性,是对所谓的精英文化、小众文化的必然回应。随着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力愈加广泛,然而问题也同样突出。明星的暴红、暴富,富二代们挥霍无度,对年轻一代形成了不良的文化导向,甚至使奋斗多年的中年人对自己人生价值产生怀疑。媒体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过度包装和吹捧所谓的“精英人士”,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害无益。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我们更应当秉持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大众性,呼唤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回归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而不是为个别人士、少数群体服务的。

参考文献:

[1] 李锐.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三本入门书[J],出版参考,2005(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环球人物(2020年21期)2020-11-09 07:28:52
1949,毛泽东点将
环球人物(2019年18期)2019-10-09 03:22:12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连环画报(2018年1期)2018-09-05 12:28:40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党史博览(2017年12期)2018-01-05 22:41:08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阳光(2017年7期)2017-07-18 18:58:59
毛泽东唯一签名的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幸福·悦读(2009年9期)2009-10-15 06:14:40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湘潮(2009年7期)2009-08-17 05:26:06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