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跆拳道运动的影响

2017-07-18 09:23:53乔长泽
运动 2017年4期
关键词:品势克己儒家文化

乔长泽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9085)

中国传统文化对跆拳道运动的影响

乔长泽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9085)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漂洗沉淀,不仅对中国本土文化、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是整个东亚文化的胚种。跆拳道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孕育而生。本文就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本源进行探讨。

儒家文化;跆拳道运动;影响

跆拳道文化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孕育而生的。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的理解,用另一个途径和方法来解读跆拳道运动中的文化内涵。

1 从儒家文化中“重礼”到跆拳道运动中“尚礼”

众所周知,在儒家文化中,对礼的重视是其他所有文化中不曾有过的。跆拳道运动中对礼仪的强调亦是本身项目的一大看点。无论是比赛入场时,对裁判和教练及对手的敬礼,还是品势中从敬礼时就为开始,至敬礼后才为结束,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跆拳道中对礼仪的重视。跆拳道比赛和训练中,都一直强调着“礼”的存在。这与儒家文化中初期对“礼”的认识是相同的。儒家文化中也同样注重礼的修养。儒家文化中,最常提及到的就是对“礼”的不同层面理解的问题。对“礼”面对君主的忠,“礼”面对亲人的亲,“礼”面对朋友以至与身边所有人的时候的信,都是“礼”这一文化丛的一种表现形态。《论语·八佾篇》中有一则:子曰:“君子无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跆拳道比赛对抗中“礼”的表现就在对对手的尊重,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品势练习中“礼”,不仅是品势起势前和收势后的表面的礼节,更多的是在进行品势的演练时,思想中的对礼的一种理解和领悟。让练习者在品势的练习时,就一直体会着这种思想。正如“君子无争”。君子之争为下,与己之争为中,无争之争才是上。

对动作要领的学习是最基本的,像一棵树上的树梢和叶子,是形而下的;对品势内涵的理解则如同一棵树的树干和树根,是形而上的。仅从形式上看,认为这些礼节是一种死板的不必要的程序的人,则是只为了把整个跆拳道的文化简单的当作了一个运动项目。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速度,但却阻碍了对个人自身修养的提高。这就要求练习者应从其内涵体会这项运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练习目的。世界上,以“道”为名的武术众多。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等,其中技术差异之大,涉及了武术中各个领域,如柔道的摔法、合气道的关节技、剑道中对兵器的掌握。但无论技术上,内容上有多大的差异,有一个共同点则是,凡以“道“为名的武术中,都有着比本身技术动作更高的精神文化。各个武术因为产生和发展时受到的文化感染不同,也就形成了对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韩国的跆拳道则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礼”的继承和表现则在其中占据重要的成分。让跆拳道这一武术成为了一种“礼”的运动,使它的进步不只停留在动作这一层面上提高,也推动了它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进步。

2 品势的发力到“克己”

跆拳道基本的动作中,一般都是由动作的“预拉”到动作的“发力”,最后是动作的“回收”。预拉过程中,动作比较放松缓慢;发力时,在最短的时间里,由放松至紧张,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回收则是在力量达到最顶峰的时候控制住。“收发自如”其实不仅局限于一个技术动作力量上的控制,还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各个方面控制的能力,如《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佃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佃庄子之勇,在学习跆拳道中就一直追求勇气和力量;而公绰之不欲,就是对“克己”的另一个方式的表达。欲望是一个人自身难以控制的,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是“克己”中最难达到的境界。跆拳道精神中“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中的克己,说的是如何外克制住自己,包括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如同在品势的冲拳动作一样,物极必反。如何内敛,成为了一个比如何展现更高的一个问题。

“事国以忠,事友以信,事亲以孝,杀身有择,临阵勿退。”这是跆拳道的又一精神。其中杀身有择,也就是在个人冲动的情况下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在跆拳道运动中,一直追求的“力量”和“破坏能力”在提高的同时,也要有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来控制通过练习得到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常常提及到的“以武止戈”。最终的目的则是去通过对“武”这一能力的正确的运用,来达到“克己”,甚至去“止戈”。这也才是对武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也一直都延续到品势中的每一个动作中。品势的动作要求发力的回收,为人讲究在锋芒毕露的时候收敛。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目了然。在古时,很多墨客文人,甚至是很多有才华的人,都在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这一行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都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清心寡欲的生活或者修行都是自己内心控制的一种提高,也是“克己”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品势的练习中,体会的不仅只在动作上力量的收与发,也有体会生活中对自己个人情绪等诸多方面的控制,而最终达到“无欲则刚”。

3 “中庸”与“中和”

跆拳道运动中,对自身重心的控制要求较高。无论是实战中的腿法或是品势的基本动作,都要求重心保持在身体正中,来维持最基本的平衡,和在保持自身重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力,一切都以“中”为一个基础。这与儒家文化中“中庸”,其中“中”的概念同出一辄。其中,“中”就是意指顺合自然中的一切,勿偏左右,上下。正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倚!”(《中庸》)。中立而不偏倚,才是真正的强。同理,在跆拳道运动中,无论是在最基本的冲拳动作中,全力的一击,只发不收,或是一拳有气无力;到整场比赛中的战术,一往向前,或是消极的回避。都并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合理的去调整和控制自己,时刻保持一种“中”的心态,才能有好的效果。自古就有拳谚“拳正人正”。正是说明了任何一种武术,技术只是一个表层,真正是通过武术中的技术来“悟道”,来修正自身,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中庸》有云:“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与“和”是其中不偏不倚,体用结合的一种和谐的境界。

4 周易文化中的太极

周易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渊远流长的一个瑰宝,其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暗合天理,并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文化。WTF与ITF的品势中又有以太极八卦为名的套拳,如WTF中品势(又称型)包括太极1~8章,八卦1~8章,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等;ITF的品势(又称特尔)包括天地、檀君、岛山、元晓、粟谷、重根、退溪、花郎、忠武、广开、圃隐、阶伯、义奄、忠壮、主体、三一、庚信、崔莹、渊盖、乙支、文武、西山、世宗、统一等24特尔。其中每一个品势,都有其高于本身技击意义的精神寓意寄于其中,使得相似的基本动作在每套品势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力方式和意义。其中太极套拳中,每一章都因为它在八卦中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寓意,衍生了其各自不同的意义。发力和整个品势中的节奏都有着鲜明的对比,如太极一章为乾,意为天。动作虽然简单,但动作中力量中的空明,以及广阔的能包容一切的感觉才是其中的要点,也是很难掌握的。动作上,它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掌握和上手的套拳,而其中的心境却是最难以掌握的。而太极套拳中最后的八章,是与乾卦相对的坤卦,意为大地。同样是天与地,天空中是空明,而大地上却是万物繁盛。所以动作复杂,列太极八章之冠。其中寓意,不言而喻。太极鱼中,阴盛而阳衰,阳盛则阴衰;阳由阴生,阴生于阳,两者一直平衡着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存。太极套拳中动作简单一目了然,而八卦套拳中却连其中每个步形都暗合褂位,其中动作难度相差较大。但其中的卦位却依旧相辅相成,相生相克。

5 “天人合一”中的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礼”中从自身开始,进入一种和谐,还是“中庸”中对世间万物的一种“中和”的和谐;以及“周易”等任何文化分支中,“天人合一”中的和谐都是其最终的目的和理想。韩国人自古就有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的诗人和武者更是回归于自然,或隐居于山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以追求其中的“天人合一”。其实 “天人合一”一说就是对自然的感悟,而返朴归臻。归回于自然中的协调,从而让自己对个人所钻研的方面有了从技术,业务,乃至心灵上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洗礼。让自己去真正的回归于自然中的协调,真正地理解和领悟自然中的协调。世间万物,值得称赞为“美”一词的,都具有着可见或不可见地协调于其中。跆拳道中的一切也是一样,无论从基本的品势动作到基本的腿法;还是从比赛中千变万化的技术到表演中让人眼花缭乱的难度动作,无不贯穿于其中的就是“协调”。而正是这种“协调”,才让一个个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变得具有美感。

“天人合一”中,“天”并不单单指我们头上的那片天空。而是泛指整个自然,如WTF品势,越是级别的提升,越是表现的与自然的贴近。从高丽中表现出的人为的力量开始,到其中地跆与天拳中呈现的天地及广阔的自然;直到最后一如中表现2种力量的结合而产生的气势恢弘的美感。而品势中的这些象征意义也正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终的目的。单一的人为的力量,或是单一地去依靠自然的力量都是不可取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人的力量去调节自然中的发展,从而在其中协调的去体现“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跆拳道品势中也一直都有所谓的“力由地生,气由天孕”。其中,“力由地生”是指所有的力量,都是由着地脚蹬地转腰发力量;“气由天孕”就是刚刚提到的“天人合一”其中的气息。呼吸节奏都是要和动作中“收”与“发”的节奏来控制的。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同步,从而来达到“天人合一”。无论是力量的发起和传导还是呼吸的节奏,都是通过“协调之美”才从形式上表现出“天人合一”。而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才让“和谐之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意义。

6 结 语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中文化层面的探讨和解读,让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鉴于中国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跆拳道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影响。

[ 1 ]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2 ]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 D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 3 ] 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G886.9

A

1674-151X(2017)02-15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4.082

投稿日期:2016-12-25

乔长泽(198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跆拳道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品势克己儒家文化
克己杀妻
长江文艺(2023年4期)2023-05-16 10:02:42
嘻哈跆拳族
跆拳道“品势”之魅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04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无声列车
青春(2018年4期)2018-11-15 02:28:20
少儿跆拳道品势训练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①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3:59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工会信息(2016年4期)2016-04-16 02: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