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
摘要 在对安徽省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预期成果,并以此解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为建立健全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碳汇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2-0221-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measurement and monitor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put forward the ideas, objectives and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measures to be taken were resolv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measurement and monitor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Measurement and monitor;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rves;Measure
“温室气体”已经是当今世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冰川融化、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干旱等问题都由此产生,各个国家采用各种手段尽量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森林绿化就是温室气体的最大敌手[1]。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植被恢复、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正是为应对这一现实问题而兴起的,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是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指导下,体系建设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笔者论述了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总体思路及目标、体系建成的预期效果,分析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1.1 国际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更确凿,观测研究表明,2003—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 ℃,最近的3个10年比自1850年以来的所有10年都暖[3]。《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过去25年内,森林生物质的碳储量减少了近174亿t,相当于每年减少6.97亿t或25亿t二氧化碳(CO2),其中东亚、欧洲、北美、美国、西亚和中亚碳储量增量最多,而我国是2010—2015年世界上森林面积增长最多的国家。
1.2 国内背景
林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在多轮林业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国家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凸显了我国林业在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双重作用。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1.3 省内背景
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0年安徽省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重点行业指导、认真组织申报、强化项目管理等措施,在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积极为减缓排放做出贡献。201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林业建设在全省生态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出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中确立的工程总体发展目标为: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66.67万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3%。
1.4 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形势的需要。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国,根据《公约》的规定,每一个缔约方都有义务提交本国的国家信息通报和温室气体清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照《199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本》,需要编制定期报告国家信息通报和温室气体清单。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满足REDD+(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增加森林碳储量)国家计量监测体系,支撑我国参与气候履约的需求,而建立省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为支撑的全国体系是当前和今后应对气候履约的必然要求。
林業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与减缓对策的需要。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林业“双增”目标是2020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3个重要承诺目标之一。2011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出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包括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目的是满足国家和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以及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考核方面工作需要。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本身就是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林业各项工作都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但如何把林业各项生产与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增汇减排量、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科学测算和评估,需要有系统全面的科学数据提供支撑。在林业现有监测和科研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监测、调查和研究成果,建成内容全面、数据详细、模型准确、参数合理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省级体系,有助于全面系统掌握全省林业碳汇现状、变化、分布、结构和潜力,充分展现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作用,彰显林业地位,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2.1 总体思路
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关指南为依据,参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森林(LULUCF)良好做法指南和REDD+有关测算技术要求,在遵循《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省情和林情,充分利用安徽省林业资源监测调查技术与成果,以森林、湿地、木质林产品的碳库变化为计量监测核心内容,分别建立技术体系、数据体系、模型体系和评估体系,逐步推进森林、湿地、木质林产品碳库以及REDD+方面的增汇与减排测算、报告与不确定分析,满足服务省内与国内外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大局要求。
2.2 建设目标
2.2.1 总体目标。
建立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数据信息综合平台,形成与国内和国际接轨、符合安徽省省情林情,方法科学、内容全面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省级体系,满足林业服务全省及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大局的数据支撑需求。
2.2.2 具体目标。
一是全面支撑LULUCF和REDD+两项涉林谈判议题;二是服务于省级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三是支撑和服务全省及国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四是服务林业参与全国碳交易;五是支撑林业参与各级别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六是服务全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预测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制定。
2.2.3 阶段性目标。
2.2.3.1
建成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能够满足测算出森林植被碳储量、年度碳汇量的数据所需要的方法指南、模型参数以及基础数据源,并能够对所测定的数据进行不定分析和精度估算。由森林植被碳库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测算,从数量测算到空间与时间连续性测算,由现有数据的统计测算到基于遥感进行大尺度格网计算。推进植被更新(森林外树木及其他木本植被)部分的碳汇计量监测数据建设和方法指南编制。
2.2.3.2 逐步推进湿地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协助国家林业局实现湿地碳库调查与温室气体源/汇变化测算的技术条件,编制湿地温室气体测算技术指南和编制湿地碳库及碳汇调查规范、源/汇监测与计算方法指南。建立湿地碳汇计量监测模型与参数库,包括建立湿地碳库测算的模型与参数、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与参数。制定湿地碳库及湿地温室气体测算的基础数据获取途径、方法和获得的数据内容,建立湿地温室气体测算基础数据库。
2.2.3.3 開展木质林品(HWP)碳变化监测。探索编制省级HWP测算方法、技术标准,建立基本排放因子与参数库。有效获取透明与可核查数据的方法与途径,建立数据获取方法与机制。
2.3 体系建成的预期成果
针对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通过获取数据,确定模型与参数,选择计算方法,取得各种预期计量监测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支撑编制全省(或市、县、区)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主要包括确定主要排放因子、活动数据、数据获取、计算方法、数据成果及不确定分析等内容。二是REDD+方面计量监测成果。测算REDD+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增汇量和减排量,确定各种活动的参考水平,科学划分活动边界,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测算模型,获取数据,完成REDD+监测目标,取得预期成果。三是各项林业建设与管理活动碳汇计量监测专项成果。针对林业生态建设专项活动,确定测算对象范围、主要碳库、获取数据方法,测算其碳储量、年度碳汇量,分析数据成果,提交相应林业生态建设碳汇监测成果[4]。四是安徽省森林未来碳储量、碳汇量及潜力预测成果。基于现有森林调查成果数据和森林变化规律,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和林业发展目标,选择科学方法,预测未来全省森林碳储量、碳汇量及其潜力。五是林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成果。基于开展的各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措施,开展专项监测和相关研究,对林业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所取得的成效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六是碳汇交易项目计量监测专项成果。协助国家林业局建立项目尺度的相关方法指南、模型参数及计算工具,为林业碳汇项目提供计量和监测成果,为林业碳汇项目立项与备案提供技术支撑。七是其他方面的专项成果。测算森林、湿地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变化量,以及其他相关的专项计量与监测等。
3 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地方政府关注度不高,专项经费短缺,体系建设进展缓慢。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经济增长、以GDP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所囿,地方政府关注重点长期定位于经济领域,并且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对公益类尤其是生态型的重视不够,投入意识淡薄,这是目前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的瓶颈所在。
3.1.2
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影响体系建设进度。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在全国都是一个新兴课题,无论是方法学研究还是实践计量监测,都高度依赖于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安徽省这方面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影响全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
3.1.3
宣传普及度偏低,社会认知度不高。虽然“温室气体”引起的系列问题日益被社会公众所熟知,但采取什么措施应对“温室气体”却并不为大众所了解。宣传力度不大,教育活动形式偏少,公众缺少了解林业碳汇相关知识的渠道。
3.1.4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运行体制建设相对滞后。由于碳汇计量监测在全国也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有关碳汇计量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建设都比较落后,这也是影响安徽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3.2 相应措施
3.2.1
提高各级政府关注度,加大专项投入,促进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良性发展。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类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积极引导。应加强政府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各方面的引导和关注,以提高和推动社会、企业和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3.2.2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体系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先进型兼有的系统性工程[5],强大的科技支撑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要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以实现和支撑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3
加大媒体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多方式、多渠道、深层次宣传推广林业碳汇和体系建设相关知识,普及碳汇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3.2.4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林業制度建设[6]。抓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支持和促进地方立法,建立完善“规范完备、门类齐全、针对性强”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注重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体制建设,以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德民.森林绿化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258.
[2]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DB11/T 953—2013[S/OL].(2013-01-31)[2016-10-21].http://www.docin.com/p-888230187.html.
[3]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Z].2015.
[4]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定额标准[S].北京: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2015.
[5] 陶吉兴.浙江森林碳汇功能监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6]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通知[R/OL].(2016-10-13)[2016-10-13].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065/comtent-9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