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态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7-13 15:52:19廉梅霞张金荣李鹂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校企实训

廉梅霞 张金荣 李鹂

摘 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头脑风暴等研究方法,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探讨了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实践“3+1+1+1”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五课堂人才培养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着力培养具有林业精神、学徒精神的旅游服务与基层管理人才。

关键词:“3+1+1+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五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169-03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talents in tourism by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brain storm and discussion with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We constantly explore new ways in practicing“3+1+1+1”training mode,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curriculum program construction,organizing “five classes” training platform,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teaching staff,school-enterprise co-training pattern and so on to cultivate tourism services elementary business management personnel with the spirit of forestry,and the spirit of the apprentice.

Key words:“3+1+1+1”training mode;Personnel training mode;School-business co-training pattern;Five classes

旅游业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就业面宽,可联动第一、二、三产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近30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政府、旅游行业相关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建设[1]。但与此同时,关于人才培养内涵的深度研究、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实践技能的全方位培养等方面研究仍不够完善。近十年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紧紧围绕“学工交替、淡旺互补”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构建了“3+1+1+1”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取得了成效。

1 “3+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1+1+1”是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企业转型发展规律,以“学工交替、淡旺互补”为原则,结合区域旅游业淡旺季分明等特点,探索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前三个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训;第一个“1”指第四学期(旅游旺季),学生集体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第二个“1”指第五学期(旅游淡季),学生在企业实践认知的基础上返校再学习半年,提高职业发展能力;第三个“1”指第六学期(旅游旺季),毕业生自主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通过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实现由实习到就业零距离对接。“3+1+1+1”人才培养模式以政府为指导,以行业为主导,紧密校企对话,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为宗旨,发挥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实现人才共育。

2 “3+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2.1 准确定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2.1.1 就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精神,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研团队通过旅游行业背景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定位,即面向森林旅游景区、生态饭店、旅行社等行业,培养景区讲解、客服咨询、销售、环境巡护监测、饭店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厅服务、调酒、旅行社前台接待、导游等旅游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岗位的,具备林业、生态基本知识和环保理念,具有林业精神、学徒精神的专业人才。主要就业领域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园、植物园、旅游度假区、生态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2.1.2 构建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明确森林生态旅游專业“精服务、会管理”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两种意识、两种能力。两种意识是指吃苦耐劳意识和服务敬业意识,这是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中的高素质要求;两种能力是指岗位工作基本能力和业务运营核心能力,这是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中的高技能要求[2]。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受教育的学生形成认真敬业的习惯、不怕吃苦的品质。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吻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要求,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符合职业发展规律。

2.2 构建与优化“一体两翼、层阶式递进”课程体系

2.2.1 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核心课“主体”结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课程开发应置于由实践环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以利于获取自我构建的过程性知识即经验为主要目标。这里所说的实践环境,就是职业活动;所指的过程,就是职业工作过程。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通过分析岗位与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工作任务,转化教学任务,确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突出本专业职业工作规程的完整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发展性,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的就业技能、知识、态度标准和要求,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体现其职业方向,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2.2.2 优化高素质与高技能“两翼”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核心课为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知识点,分别配置支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职业发展课程等高技能性质课程,和公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及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等高素质性质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职业养成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流程,具备职业素质和道德,具有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

2.2.3 凸显森林旅游特色 根据《2015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专业目录》,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就业面向增加森林经营和管护职业。因此课程体系中增加《旅游景区动物观赏》《森林景观与植物观赏》《生态旅游》《旅游地质》《生态旅游区巡护与监测》等课程,提高学生对森林动植物、地质地貌等资源的专业性认知、欣赏、讲解、巡护、监测等能力。

2.2.4 体现“层阶式递进”观 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发展从服务到管理、从基础到高层的递进方式,将开设课程与教学组织均按照“简单—复杂—综合”梯度递进,培养学生由旅游企业熟练服务工作人员到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实现对学生层阶式递进培养。

2.3 搭建“五课堂”人才培养平台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按照“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坚持“理论教学还原实践情境,实践教学基于技能标准”原则,在三年教育全过程搭建“五课堂”人才培养平台组合实施教学。

2.3.1 理实一体课堂,夯实职业基础 理实一体课堂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3”及第二个“1”。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的参照系,以“必须、够用”为建设原则,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动态工作过程行动体系序化知识,编制学习情境描述,每个情境均设计具体的任务、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标准等,例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训练、信息化教育等方法,从内生性心理视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手脑并用,主观能动地实现自我价值。

2.3.2 实习实训课堂,提升职业技能 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第三个“1”。根据山西旅游行业淡旺季分明、旅游业对学生职业操作性要求高等特点,安排一年级学生进行3周综合实训、二年级学生26周专业实习、三年级学生23周顶岗实习,实习实训环节占教学总时数60%以上。实习方向主动对接地方旅游产业,实习实训改革与旅游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配套衔接,加大企业考评比例,加强校企共管和资源共享,学生由企业实习学徒直接零对接正式员工。

2.3.3 技能竞赛课堂,加速学习效率 职业技能竞赛是短时间内迅速拔高学生综合素质,横向鉴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先由课程起步,根据课程教学及考评标准,加强职业基本功训练,通过随堂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代考、以赛选人。参加国家级、地方级职业技能比赛,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树立典型和榜样,推动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和教学环境。

2.3.4 技术服务课堂,锻炼社会适应性 学校能否更好地承担社会服务工作是检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成效的标准之一。近些年,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师积极为全国及地方旅游行业企业开展礼仪、导游、茶艺、动物、植物、地质地貌知识等服务或培训,获得一致好评;学生积极为全国及地区旅游行业企业开展讲解、带团、礼仪服务、饭店服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等服务,零投诉、受好评,很好地实践和验证了教、学效果。

2.3.5 学生活动课堂,提高综合素质 借助院系学生活动平台,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协会、讲座等活动,锻炼团体适应性。安排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引导学生作职业生涯规划,客观认知职业发展规律。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义务劳动等。通过院系多角度考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2.4 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把握现代旅游(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的工作特点,围绕岗位工作基本能力和业务运营核心能力,规划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合理规划实训模块,模拟或仿真设计实训活动,细分实训项目流程,确保实训具有鲜明的时序性和高度仿真性。在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参与“订单班”招生宣传、学生职业培训与督导、毕业论文答辩、就业招聘等事项,与校内教师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项目、教材、课题等研发与优化,予以校企活动一定的设备、技术及资金资助。学校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在特色业务、文字及统计分析等方面予以技术支持,促进校企互动、优势互补,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2.5 培养双师师资队伍[3] 制定教师外聘、培训进修、企业锻炼、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制度,搭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产学研服务平台,根据企业或学校指导教师在各自和对方领域里的优劣势,培养校、企专业带头人及学术梯队,有效激励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6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日常监控和评价方面,建立院系两级督导体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和评价;实习环节建立校企共同督导体制,以过程评价为主,企业成绩占总成绩70%;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方面,量化学生品德、知识、能力、态度等要素,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专业技能比赛配套制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功能性和有效性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3 “3+1+1+1”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3.1 学生执业能力明显获得提升 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智力类型偏“形象思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经过培养,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每年技能鉴定合格率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生毕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已成功自主创业,还有多名学生已经成长为旅游企业的骨干,用人单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林业人精神,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8%以上。

3.2 教師专业水平得到较大发展 教学团队近几年共建设18门课程标准、7本教学实训指导书、4本实践教学指导书;公开出版规划教材11部,公开出版校企合作教材5部,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完成省部、院级课题11项;申请专利2项;开发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十多个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40多项。

3.3 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施行“3+1+1+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该专业被确定为院级示范专业,2012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培育专业,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之山西龙城森林公园被确定为2012年度山西省高等教育示范实训基地和2013年国家林业局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之山西藏山旅游风景区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评为“优秀校企合作单位”荣誉;所在旅游系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优秀单位”。本专业校企共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学院的社会服务效能,达到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崔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16-19.

[2]张爱华,冀慧萍,廉梅霞.实践取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3]程燕,陈世文.“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工商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8):40-4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校企实训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