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7-07-13 11:18:09李玉好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控策略

李玉好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潘集区小麦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文对近些年来潘集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因素及防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从多年来对该病害的防控实践中总结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为周边县区的赤霉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现状;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80-03

淮南市潘集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6万hm2,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46%。小麦生产中常发性病虫害有“两虫四病”(麦红蜘蛛、麦蚜虫、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其中病害以赤霉病对生产造成的损失最大。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抓好防治工作。

1 全区近些年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赤霉病是主要发生在小麦穗期的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近几年其在全区流行频率较高并呈逐年加重的发生态势。据区植保站记载,2007年以前,赤霉病发病为间歇性发生,偶尔年份偏重发生。2010—2017年的8年间,该病害5级发生年份有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4级发生年份有3年(2011年、2014年、2017年),且发病面积不断扩大,达到全面积发生。据统计,2012年、2015年、2016年均为5级发生,小麦减产分别达到了19630.8t、7752t、6786t。即使发生年份较轻的2013年和2014年,实际损失也分别达到了367.2t、505.7t。此外,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国家标准中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籽粒商品性下降,市场价格轻者偏低、重者无价,农户在经济上也遭受较大的损失。

近年来,潘集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赤霉病防控工作,农技人员也积极行动,政技结合,防效明显。区政府每年3—5月份都下发赤霉病防治文件、分解防治任务、大力宣传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办法、并召开赤霉病防治工作现场会,交流防控经验和技术。随着赤霉病防治力度的加大,全区化学防治面积逐渐扩大,由2012年的3.87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5.4万hm2,2016年的防治面积达到了2倍于当年发生面积。而且随着防治经验的丰富和防治水平的提高,挽回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2012年的3.6万t到2016年的7.1万t,且小麦同级发生年份实际损失(减产)也逐年下降(见表1)。

2 流行因素分析

2.1 菌源充足 近些年来,大型农机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尤其是旋耕机的大量使用。水稻收割后,习惯先旋耕后再播种小麦,而不是深翻耕或先灭茬后播种。加之近年来全区主推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田间菌源量充足,为大流行提供了条件。以2015年3月26—27日的带菌率调查为例,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为3.6%~17.2%,平均8.4%,枝带菌率1.2%~3.8%,平均2.6%,平均枝带菌率比近3年同期均值高49.4%,比大发生的2012年高256.2%,田间菌源量满足大流行条件。

2.2 气候条件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病早迟和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潘集区地处沿淮,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交汇地带,每年春夏之交多降雨。2014—2017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分别在15.6~18.8℃、18.1~20.5℃、17.3~21.9℃、16.7~20.9℃区间,十分适宜赤霉病菌的侵染发生。而小麦抽穗扬花期恰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期间持续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生存和子囊壳的形成,为赤霉病大发生创造重要的气候条件。

2.3 品种因素 品种抗病性差是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以来,全区以烟农19等白皮小麦为主栽品种,其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其抗病性也逐渐减弱。其他品种如山农17、淮麦29、良星66等也多不抗赤霉病;另外,迟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偏重发生,全区种植的品种多为半冬性品种,中迟熟,这也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再者,小麦播期及品种间生育期差别大,齐穗扬花期时间跨度比较长,易被病菌侵染为害。

2.4 栽培管理 赤霉病的发生与小麦播期、密度、大田地势、排水、田间湿度都有很大的关系。播种期早的田块,花期早,常能错开病菌侵染流行阶段,减轻发病程度。全区大多播期大多集中在10月下旬,翌年花期推迟,经常遇到病害流行时间段,扬花期与病菌子囊孢子释放期吻合度高;还有,小麦播种量偏大及习惯偏施氮肥,導致部分小麦群体密度高,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为害;此外,田块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3 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3.1 防治适期和方法不到位 对防治时间和时机把握不够精准,不能根据天气变化和小麦生育进程的实际情况施药。如部分农户盲目跟风施药,不分自家小麦品种、播种期、生育时期等与别家的差异,而看到别人打药自己也跟着打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造成防效差甚至无效;另外,对农药的稀释方法、用水量多少、喷头雾化程度等细节存在着不当。

3.2 部分农户防治意识不强 当前部分农户仍存在“赤霉病防与不防都差不多”的想法,对防治存在侥幸心理而疏于预防;部分农户担心投入成本过大,购买价格偏低而防效较差的药剂,存在惜本心理而不防治或达不到所需的防治次数,造成赤霉病在部分田块的大发生。

3.3 防治偏于选用单一药剂 据研究表明[1],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当抗性菌株比率达到10%时,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将下降至60%。随着多菌灵或者其复配剂长年大量的使用,抗性菌株比例增高,对赤霉病株防效已下降;再者,部分农户两次防治用同一类农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3.4 农药市场经营不够规范 农药市场种类繁多、品种混杂。以次充好、假冒劣质药剂在市场上仍有销售,发生坑农害农的事件也不时发生,擅自扩大适用作物范围和增加防治对象的情况较为普遍。

4 防治对策

赤霉病大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寄主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湿气候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2]。因此,针对这3个方面,可采取减少初次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抽穗扬花期间喷药保穗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具体操作上,即以农业防控为基础、药剂喷防为主的办法来防治赤霉病。

4.1 农业防控 一是秋季深耕灭茬。清除或深埋稻草等病残体,减少菌源。二是适时播种,合理施肥。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力争早播,使小麦抽穗扬花期错开病菌流行期,减少感病机会。播种量上要控制好,根据品种和田间肥力水平基本苗应保持在300万/hm2。施肥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氮肥施用量过大,促苗齐苗壮,提高抗病能力。三是适时开沟排渍,改善田间小气候。开好三沟,做到雨后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冬前、春后及时防除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抑制病害滋生蔓延。四是选用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试种小麦新品种。如湾地可选择扬麦13、扬麦15,岗地可选种浩麦1号、罗麦10号等抗赤霉病品种,逐步替换当家品种烟家19。引进开花齐、花期短的品种,以缩短病菌侵染危险期。

4.2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潘集区多年来防治赤霉病的实践和近几年赤霉病防治技术上的新进展,总结出如下防治技术要点:

4.2.1 防前预判 对于气候性病害,首先要密切关注天气。从4月上旬起即为进入关键时间段,观察4月中下旬阴、雨、雾、霾天气情况,是否偏多。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遭遇阴雨天气,雾霾天气多,小麦赤霉病将会重发;其次关注小麦生育进程。根据全区小麦苗情监测项目,分小麦品种、播期和地域对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这个关键时段进行精准研判。

4.2.2 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的选择十分关键,特别是首次施药时间。根据全区10年来的小麦苗情监测数据,全区小麦齐穗至扬花期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大约4月17—26日),此期间若遇晴天即开展第一次防治。但由于不同小麦生育期差异较大,可根据具体田块,坚持“见花打药”的原则进行首次防治,此時如遇阴天,可根据天气情况早施药,坚持“宁早勿迟”原则。首次施药后5~7d后根据天气择机再防治一次。

4.2.3 合理选药 从安徽省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重点推荐农药品种或省农委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推荐的农药中选择药剂。备足2~3次防治的剂量,而且第一次用药应当选用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并能兼治其他病害的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42%咪鲜·甲硫灵1200g/hm2或48%氰烯菌酯·戊唑醇1500mL/hm2或45%戊唑·咪鲜胺600~750mL或27%戊唑·噻霉酮600mL/hm2或25%氰烯菌酯2250~3000mL/hm2或10%苯甲·多抗350g/hm2。

4.2.4 科学施药 一是掌握施药方法。施药时要用足药量、兑足水量、搅拌均匀。机动喷雾器用水量225kg/hm2,手动、电动喷雾器用水量450~600kg/hm2,细匀喷雾于穗部。喷药时提倡来回喷施,即第一遍自东向西喷,第二遍自西向东喷,确保喷施均匀不漏喷。用水量不足会严重影响防效。二是注意交替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三是选用高效农药。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施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四是做到“一喷多效”。以小麦赤霉病为防治重点,兼顾做好小麦穗期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在防治时除混用杀虫剂外,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薹素内酯、激健等,并适量施用磷酸二氢钾调解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

致谢:潘集区贺疃农技站李德福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曾娟,姜玉英.2012年中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2]陆学云.长丰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0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控策略
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17:36
采用BT投融资模式建设的法律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浅议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机制与防控策略探究
理论导刊(2016年3期)2016-03-26 13:44:31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防控策略初探
财经界(2016年1期)2016-01-19 17: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