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稻虱发生量预测中的关键因子分析

2017-07-13 11:14:11鲍周明方春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预测因子

鲍周明 方春华

摘 要:该文通过研究黄山市近年来褐飞虱的发生特点,明确了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等左右着下一代发生程度,是预测下一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并阐明了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关键因子数据的获得、分析方法。综合应用三大“关键因子”及田间食料等实践表明,其对作出准确的发生量预测和正确指导大田防控大有裨益。

关键词:褐稻虱;预测;因子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73-02

褐稻虱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稻区的主要害虫,2005—2007年在黄山区连续3年大发生,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障碍因子。传统褐稻虱的测报采用灯光诱捕、观测圃系统调查和关键时期大田普查等方法,通常发生期预测准确,而发生量的预测则比较粗糙,中期预测尤为突出。灵活运用短翅雌成虫、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等关键数据,不仅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情报的时效性,还大大降低了实际测报人员的劳作强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近年来褐飞虱的发生特点

黄山地区灯下褐飞虱的始见期为6月中旬,主要迁入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是短翅雌成虫的快速上升期。一般认为前期一定的迁入是后期重发的保证,但有些年份灯下虫量并不高,主迁代田间百丛虫口并不高,但子代仍然造成重大的危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褐飞虱自身种群扩张力,如水稻生长中后期高龄若虫大部分转化为短翅成虫,是近年褐飞虱发生涌现出的新特点,是测报上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黄山地区杂交稻种植普遍,一些优质高产的品种生育期较长,相应拉长了褐飞虱在田间的生长增殖周期,而杂交稻生长后期郁蔽的田间小气候及本身的食料条件等都非常利于褐飞虱的发生。

2 影响发生量预测的关键因子

2.1 怀卵雌成虫(镜检为3级及以上卵巢) 其特征为长翅型雌成虫怀卵后,腹部膨大,通常出现在迁入后的3~8d(灯下虫口高峰后,田间6~7月常见),其大量出现表明温湿食料等条件适宜,是子代重发的风向标。测报上,当系统调查出现怀卵雌成虫,需进行普查,掌握面上怀卵雌成虫的发生量。

2.2 高龄若虫(4~5龄) 相对于低龄若虫,其个体较大,便于识别,其羽化一部分为长翅成虫、一部分为短翅成虫,它是子代发生量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短翅雌成虫 个体肥大,易于识别,是褐飞虱发生量预测的基石,田间最早出现7月上旬,黄山稻区7月底到8月中旬是快速膨胀期。

2.4 优势比较分析 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等(以下简称“三虫”)左右着下一代发生程度,是预测下一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三虫”个体较大,形态特征突出,大田普查易于识别,统计便捷精确,能防止因卵条剥查枯燥乏味、精确褐飞虱(低龄)发生量技术门槛高等人为误差。

3 在预测预报中的实践

3.1 关键数据的获得 系统调查代表性不够,难以掌握面上发生情况,而普查费工费时劳作强度大,在褐飞虱高发的夏季增加频次,不符合减量化、智能化的测报发展方向,因此生产实际中需要一种代表性较强、准确性高,而且能降低操作人员劳作强度的调查方法,笔者称之为“系统普查”。系统普查是选择交通便捷、相对集中的地区,通过简化调查程序,降低工作量,来达到传统普查效果的一种调查方法。系统普查一般10d一次,频次增加,能掌握面上发生信息及消长动态。具体到褐飞虱上,一般选择在7月上旬褐飞虱大量迁入后,选择相对集中而且具备一定代表性的3~5个乡镇,每个乡镇沿公路普查2~3个点,每点随机查5块田,每田随机取2个点,每点5丛,快速准确记载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等关键数据,对影响工作速度的低龄若虫凭经验进行记载用作参考或忽略。“系统普查”一般采用“早间工作制”(05:00—08:00),其能避开夏日炎炎酷暑,降低实际操作人员劳作强度,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关键数据的分析

3.2.1怀卵雌成虫 居留型雌成虫数量直接左右着下一代的发生量。程遐年等在黄山徽州研究(2007年),怀卵雌成虫卵巢带卵量为短翅型雌成虫的80%,在不考虑其他因子的条件下,当百丛虫口大30头左右,即可达到中等偏重发生程度。实际预测中,特别是在6月中下旬,怀卵雌成虫的数量很难达到30头/100丛的水平,但却对子二代发生量影响很大。方春华等报道,四(2)代怀卵雌成虫数量(x)决定了五(3)代褐飞虱种群大小(y);前期防控(c=1;不防控c=0)能够明显压低后期褐飞虱种群大小(y);并可建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log(y)=0.943x-3.191c+0.703xc+7.200,根据该模型可以确定两个临界值:① 2.4>x>0.4时,褐飞虱将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②x>2.4时,褐飞虱将大发生[1]。

3.2.2 短翅成虫 短翅成虫是预测五(3)、六(4)兩代发生量的基石,以短翅成虫20头/100丛为偏重发生、50头/100丛大发生的指标,历经了近年褐飞虱(2005、2006、2007、2010、2012年)发生预测量的检验,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有些年份短翅成虫寄生率也左右着发生程度,在作出发生量预测时,进行短翅成虫寄生率(主要为线虫,还有寄生蝇等)调查也是必要的。

3.2.3 高龄若虫 安徽省病虫情会商会,许多同志将高龄若虫作为后备虫源用于下一阶段发生量的预测,警示作用明显,至少对提醒测报工作人员进行下一阶段的调查时间的确定、调查频次的增加具相当的指标意义。短翅成虫来源于高龄若虫的转化,高龄若虫数量较高是大发生的重要指标,2005、2006、2007、2010、2012等褐飞虱大发年,7月底至8月上旬田间高龄若虫皆处偏高水平;近年田间发生情况表明,一定的高龄若虫数量也可以造成相当的危害程度,2010年7月21日调查,五(3)代若虫量为125头,但由于食料的条件优越及褐飞虱种群特强的适应性,表现为7月底至8月上旬田间高龄若虫大量短翅化。

3.3 生产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受限于短翅成虫20头/100丛为偏重发生的窠臼,测报上,当普查短翅成虫达到20头/百丛,为保险起见,必须作出偏重发生预报。由于短翅成虫的数量变化的动态,往往是快速上升的,2005、2006、2007,2010、2012年5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从偏轻发生(短翅成虫百丛0~10头)到中等发生(百丛10~20头)、从中等发生到偏重至大发生(百丛20~50头),预警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10d[3]。生产实际中,往往当我们作出一个偏重发生预报,5~10d后又必须作一个大发生警报,给自己工作带来被动。因此,以短翅成虫为基础,结合高龄若虫、前期怀卵雌成虫发生量及田间食料等条件,对作出准确的发生量预测和正确指导大田防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方春华,胡高,等.皖南稻区褐飞虱怀卵雌成虫数量和前期防控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6,42(1):159-164.

[2]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方春华.黄山稻区单季中稻防控褐飞虱大发生技术研究[J].现代农药,2015,14(1):47-4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预测因子
无可预测
黄河之声(2022年10期)2022-09-27 13:59:46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不可预测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