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荣
摘要 为寻求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药剂,进行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是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持续期7 d左右,可作为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登记使用。其使用量以300 mL/hm2为宜,施药适期为麦蚜发生始盛期,施药时兑水450 kg/hm2。
关键词 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小麦蚜虫;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2+.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12-01
为探明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新亮歼)不同剂量条件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田间药剂试验[1-3],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三里湖行政村某农户麦田内,试验田面积1 500 m2,前茬为玉米,地力均衡,土质为黏土,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为6.9。本茬小麦于2015年10月上旬播种,同一行距,试验田土壤条件和肥水管理措施均一致。
1.2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小麦蚜虫。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为济麦22,小麦生育期为灌浆期。供试药剂: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市售);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克胜有限公司,市售)。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150 mL/hm2(A)、225 mL/hm2(B)、300 mL/hm2(C);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450 mL/hm2(D);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E);以清水作对照(CK)。各处理均兑水225 L/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50 m2。
1.4 施药方法
于2016年5月1日施药1次。试验采用3WBB-161820型电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喷孔直径0.9 mm,按试验设计逐小区对小麦麦穗全面均匀喷雾。
1.5 氣象情况
施药当天晴,南风,风力3~4级,最高温度28 ℃,最低17.6 ℃,日平均温度22.8 ℃,相对湿度53%。药后2、7 d分别降雨0.9、1.5 mm。
1.6 调查内容与方法
对角线取样挂牌固定5点,每点确定5株,每处理区共25株,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1次,施药后1、3、7 d(5月2 日、 5月4日、5月8日)各进行1次各小区活虫数调查,共计调查4次,调查麦穗和旗叶上的蚜虫数量,计算出各时期内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4-6]。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天敌的影响
施药后观察,小麦无异常现象,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对瓢虫均较安全[7]。
2.2 对麦蚜的防效
由表1可知,各处理对小麦蚜虫均有显著防效,且在7 d后达到最佳。药后1 d,处理A、B、C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3.33%、93.88%、94.23%。药后3 d,处理A、B、C防效分别为100.00%、99.62%、100.00%。处理A、B、C间没有明显差异,略高于同期处理D、E的防效99.79%、99.39%,处理A、B、C与处理D、E的防效有差异。药后7 d最高防效处理A、B、C、D、E均为100%,处理A、B、C、D、E之间防效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处理A、B、C、D、E与CK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以看出,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小麦蚜虫药剂,其防治效果略高于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和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而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能有效减轻小麦蚜虫的危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3个浓度间对小麦蚜虫防效没有明显差异;药后3、7 d,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150~300 mL/hm2处理与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450 mL/hm2、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处理的防效没有差异。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是防治小麦蚜虫的有效药剂,对小麦生长也比较安全,持续期7 d左右,建议作为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登记使用。推荐剂量: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施用300 mL/hm2,施药期为麦蚜发生始盛期,兑水450 kg/hm2常规喷雾。
4 参考文献
[1] 李人杰,暴连群.呋虫胺20%悬浮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4):59-62.
[2] 茹李军,郑雪松,丑靖宇,等.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16(2):251-256.
[3] 王永才,王会福,余山红.220g/L氯氰·毒死蜱EC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及应用技术初探[J].生物灾害科学,2012(4):401-403.
[4] 尹绍忠,侯平军,赵怀双,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6-29.
[5] 吴崇行,侯平军,冯青军,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65-67.
[6] 楼曼庆,黄福旦,王国荣,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灰飞虱及蚜虫的防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8(1):92-94.
[7] 宋晓越.抗蚜虫PAA基因的小麦转化[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