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一:燕子】
燕子呢喃意深深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双燕归来细雨中”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正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惆怅,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的孤苦凄冷,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的留恋企盼。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
【意象二:芳草】
“芳草”萋萋几多情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那无人关注的小草,于古诗词里却可媲国色天香,颇受诗人青睐。
1.蕴涵前程希望。“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細听。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青草碧碧,生生不已,生命顽强旺盛,故春光迟暮而不伤,希望永在,青春永葆。
2.抒发离愁别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写主人公睹草色而思离人,繁茂春草正如无尽愁绪别情。此后诗词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就总以草来寄托。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3.表达兴亡盛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言昔日宫苑楼阁野草滋生,似成野草世界,沧桑悲凉之感自寓其中。
4.比作报春天使。韩愈《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陶醉在天街小雨的妙境,举目遥看,在满目萧瑟的枯枝之外,忽然看到几处新绿的草色,信步追寻,欲尽情观赏抚弄,但近前却不见其踪迹。此处春神初降,草摇身化成了快乐不疲的报春使者。
5.点染禅味道意。贾岛《题李凝幽居》云:“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杂草蔽路,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环境幽雅,草点染出真淳的禅味和道意。
6.寄托赤子之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矮矮寸草,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意象三:杜鹃】
“杜鹃”声声意蕴深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望帝)因被迫让位给臣子而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其叫声被百姓摹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
1.思亲、归家之念的载体。吴融《子规》有“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句,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也有“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2.环境凄凉、悲惨的表象。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均如此。
3.忠贞、不屈气节的象征。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以“带血归”的“啼鹃”表达了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其悲歌报国情、壮举为民意之心感天动地。
【意象四:黄鹂】
喜怒哀乐“黄鹂”声
1.黄鹂又名黄莺,其羽色艳丽,鸣声极为悦耳,真乃“阴阴夏木啭黄鹂”,惹起诗人情无限。
美景美趣的喜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对黄鹂叫声脆、甜、婉转,真叫人听得心儿醉。梁何逊《石头答庾郎丹诗》:“黄鹂隐叶飞,蛱蝶萦空戏。”这是在喊庾郎快来隐居山中,这里有黄鹂伴,有蛱蝶飞,美景美趣乐融融。“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一路走来,绿阴不少,可还是几多寂寞;原路返回,黄鹂声声来相伴,顿生雅趣乐无穷。
2.无人知会的落寞。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只黄鹂好寂寞啊,声音虽好,却无人听,真是空有一管好歌喉了。“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此乃诗人自比为百舌、黄鹂,空有一身好本领而无人知、无人用。
3.向往林泉的理想。“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泉涧、深树、黄鹂,春色浓丽,映现出作者向往林泉的生活情趣。黄庭坚《次韵盖郎中率郭中休官》:“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无公事”乃休官婉辞。这是在说:休官吧,大自然是无限之美好,黄鹂、紫燕带着百鸟来迎接你。
【意象五:杨柳】
“杨柳”青青几许情
杨柳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表达送别、留恋、伤感之情。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程度。
以德报怨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仇怨,殊不知“以德报怨”只是提问,并不是结论。
真相
《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别人怨恨我了,我不怨恨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的意思是: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现在别人怨恨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去对待怨恨你的人。
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种想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
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有正当目标时外出奋斗。
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对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没有错误,但大家不知道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
“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不辨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即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
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很多人扬扬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喽。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时常听人说起,但我们是否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好多人一直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不为自己谋利、谋权、谋色,就要遭到天地诛杀。其实,这是错误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处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里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
不为自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自己”。
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为己”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则。
以此看来,“为己”的“己”,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私利并不相同。
按照古人的主张,真正为“己”的人,必然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合度。
显然,我们理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恰恰是它的对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