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成
摘 要:凯诺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美籍华人柯领在《追问教育本质》一书中说:“培养具有审美世界观的人应是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旨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笔者就营造课堂氛围,领略课文语言文字美,通过人物形象认识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审美教育;营造氛围;语言文字;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时间跨度很大: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自然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生活到艺术,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美育的因素,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思想和体验美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能鉴别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课前营造美好的氛围
准备充分的开始为成功容易成功。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精心设计导入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审美诱导,只有学生产生了审美渴望,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因素,协调地投入审美过程,使阅读过程同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1、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急待弄清的疑点,都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审美注意力。
2、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渲染。大凡美感强烈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气氛,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小学课文中有不少写景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感。
二、领略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文字是課文的载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语言因素,指导学生理解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1、领略语言文字的音乐美。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悦耳,加之特有的“四声”音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引导,会有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阅读课文、享受音乐美。
2、领略词语的准确生动。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不但能表达意思,还能传递审美信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3、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句式来表达,但是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并灵活运用各类句式。
4、品味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经常用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准确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文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入手来引导学生品味文辞的修饰之美。
三、通过人物形象认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塑造了众多具有内在精神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朱德等革命先辈;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能工巧匠;又有美好心灵的平凡人物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去揭示他们的心灵美。这些具有精神美的人物形象,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
四、拓展课文中包含的思想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顺藤摸瓜,动之以情,触及学生的心灵,使之情感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指导阅读时,可以缘情晓理,使学生通过感性体验达到理性升华,自然感受到课文包含的美的思想。
另外,教师在利用教材渗透美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受到美的熏陶,可以安排一次读写综合练习,以得到巩固和提升。
审美教育是培养现代人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脑的潜能。小学语文课文中,处处有美育因素,要把它们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