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走向世界杂志
苏丹,一个拥有700多公里海岸线、国土面积190多万平方公里的非洲第三大国家,农业是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然而,尽管土地面积广阔,这里农业技术却并不发达,一度遭受粮食危机的困厄。
2006年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帮助非洲国家建设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也自此开启了山东农业科技对苏丹的援助。
尹庆良们成“致富向导”
不惑之年毅然前往非洲国家苏丹参与援助工作的尹庆良,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他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创设和发展,他与他的技术团队一起,研发出的棉花、玉米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异域他乡“落地生根”,他也成为当地农民心中的“致富向导”。
地处非洲东北部的苏丹,气候炎热,人少地多,是典型的农业国家。2008年12月,作为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考察团成员的尹庆良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闲置,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只有每亩100公斤左右。许多农民居住在茅草屋,家里除了床铺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守着这么多土地,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真是不应该呀。”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专家,尹庆良内心起了波澜,“能帮他们做些什么”的疑问让他陷入了思考。
2011年,由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公司承建的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工程竣工验收,接下来三年技术合作期的技术工作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担。尹庆良被聘为示范中心主任,负责示范中心的具体工作。
等到真正深入这片土地时,尹庆良才发现,现实比想象要艰难得多。由于缺少援外经验,对当地农业情况了解又有限,工作一时难以理出头绪;气候环境都需要适应,白天在田里顶着50℃的高温工作,手臂和背部很快被晒脱了皮;非洲的蚊虫个大量多,腿上经常被叮咬成密密麻麻的红点,稍不注意还会染上传染病。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尹庆良带领专家组先后拜访了苏丹农业部、国家农科院、部分州农业部等,了解苏丹农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研究讨论,专家们决定从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着手,逐步开展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工作。
很快,800多份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品种资源被引进过来,它们来自中国和国际玉米改良中心。尹庆良则带领示范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展大量鉴定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研究制定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向种植农户推广。
“只要能帮更多的苏丹农民发家致富,再苦再累都值得。”尹庆良说,援外7年来,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看到当地农民丰收的喜悦。苏丹拉哈德农业灌区第6村的一户农民,连续三年种植示范中心推广的棉花品种,原来居住的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购买了小汽车,送两个孩子去大学读书。这位农民每次见到尹庆良,都向他竖起大拇指。
尹庆良是山东农业技术专家团队的一员,正是这么一群人,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苏丹人民走上致富路。
援苏丹中心“雪中送炭”
棉花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14150公顷提高到2015年的25.2万公顷,总产由2010年的1.71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30万吨左右。推广的棉花品种占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90%以上,抗虫棉品种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从曾经的成片荒芜到如今万亩良田,苏丹农业历经蜕变。而来自中国的农业科技力量可谓“雪中送炭”。
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多年的运作,在苏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心常年与苏丹农业部、苏丹国家农科院、苏丹主要农业灌区等单位在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苏丹办事处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与东南非市场共同体签署了合作意向。
这些都为苏丹农业从落后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尹庆良和援外专家团队来说,7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中国援苏丹农业示范中心先后审定棉花品种2个,玉米品种1个,油葵杂交种2个。示范中心研发的棉花品种“中国1号”、“中国2号”及其ETE栽培技术在苏丹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种植面积达到900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种植面积3万亩;举办技术培训班19期,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400人次,田间现场指导农民5000多人次……
由于中国抗虫棉品种的高产量高效益,大大调动了当地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通过银行资助棉花种植,已初步形成了“银行+企业+农民协会”的种植模式,基本形成了棉花种植、收购、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2016年,苏丹农业部种植棉花45万费丹,约合283万亩,籽棉单产从seeni 1推广前的70公斤-115公斤/亩提高到目前的250公斤/亩左右,预计可实现籽棉总产70万吨,总产值可达3亿苏丹镑左右。
苏丹,这片温厚的土壤,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国际化企业“锦上添花”
如果说先进的中国农业科技对苏丹来说是“雪中送炭”,那么,诸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走进苏丹,当为“锦上添花”。
苏丹地域广阔,光、热、水等资源丰富,对于规模化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国内许多企业看好了在苏丹投资农业的前景,示范中心先后引荐20多家中方企业到苏丹进行了农业项目投资考察。
目前,山东高速集团、山东省棉麻公司、中天国际公司等中方企业在苏丹投资棉花的种植、加工和纺纱,三家企业已累计在苏丹投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在苏丹租赁土地12万亩,并建立了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皮棉加工厂2个,棉花种子加工厂1个,纺纱厂1个。另外,天申食品集团、上海纺织集团、新疆建设兵团、青岛圣美尔集团等企业正在苏丹考察、论证投资农业项目。
中国农业企业投资苏丹市场,与援苏示范中心形成了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当地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尤以新世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最为典型,成为拓展两国农业合作的排头兵。
时间回到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山东高速国际公司控股的苏丹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苏丹农业和林业部、苏丹拉哈德灌区共同签署建立中国—苏丹農业合作开发区协议。
自此,在中国援苏丹示范中心科研推动基础上,新纪元公司通过租用土地繁育良种、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等方式,逐步扩大规模。目前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已在拉哈德灌区形成集棉花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随着当地合作农户收益逐年增加,他们与企业合作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据介绍,开发区围绕苏丹具有优势的棉花和苜蓿—畜牧全产业链集中打造和建设,兼顾油料作物种植及加工、畜牧业育肥、屠宰及冷链存储加工等产业发展,打造两国乃至中非农产品自由贸易平台,而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合作,在切实推进着中非农业向更远更高的目标发展。
如今,苏丹农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那里流传着山东“致富向导”的动人故事,创造着中国农业科技花开异域他乡的奇迹,还书写着中国企业跨国创富的精彩篇章。
(本文图片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提供)文/栾小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