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家峰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小学)
摘 要:新时期下,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指导学生深入、全面以及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各位教师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要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难以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快乐。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看重考试成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自我。
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式,这是实行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关键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理念,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启迪式以及引导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旧观念,在课堂中尽量弱化教师的作用,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提供空间,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要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全面的整理和把握后,认真设计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密切关系,进而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和尊重,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学生要在开展自主思考的同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探究合作以及小组学习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思维尚未成熟,因此,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数学学科抽象、枯燥乏味,如果学习方法不科学,会导致学习效率低,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点,通过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数学游戏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并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和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教师的趣味性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情境导入以及巧妙的教学设计,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时期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说出自己的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和洞察力。数学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很多数学家以及发明家都是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提高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给予学生空间与时间开展思考,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在思考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要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这对提高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总结和思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锻炼。尤其在数学公式以及原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的助推器,教师要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尊重。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
总而言之,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充分满足了素质教学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对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育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9.
[2]程占明.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82-83.
[3]何勤.试论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6-5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