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卢志华
让幼儿园课程更具适宜性
文 卢志华
自2014年江苏省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各地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改革,“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是最近颁发的《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对现行课程方案不断调整改造,提高课程适宜性呢?
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就是让课程更适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个性特点、生活文化背景,并确保教师把握“适宜度”,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适宜于孩子学习的课程,其切入点源自孩子的生活,其内容必聚焦孩子兴趣,其活动方式当以游戏为主,其发展进程必跟随孩子学习节奏。适宜于老师实践的课程,教师必拥有做“适宜性课程”的价值观在先,拥有课程内容的信息库在先,拥有从更小步骤来思考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在先,拥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个体进度的判断能力等。提升“课程的适宜性”,不仅仅是提升孩子所学课程的适应性,更需提升老师实践课程的适宜性,两者结合,彼此适合,方为真正“适宜”。
“分层”即分层次,讲顺序。幼儿园一线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良莠不齐,要宏观把握课程,做到适宜,颇有难度。幼儿园可根据教师专业能力,分层推进,帮助教师迈向更为适宜的课程实践。
新手老师多“见习”。新入职老师课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好在对课程没“成见”,为避免“盲人摸象”,肢解课程,幼儿园可以搭建课程学习与实践平台,通过师徒结对、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幼儿园的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支撑他们且学且行且思,就能很快整体了解适宜性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高龄教师多“实习”。持续工作在幼儿园一线的低学历、高年龄老师对幼儿园课程充满“成见”。为此,可结合具体的课程实例,助他们学习如何确定课程适宜性的任务和目标,怎么审议课程内容与资源,学会审议某一课程方案中的一个个小方案,让他们每次只做一件事情,从更小的步骤来思考,一点点超越自己,向适宜性课程靠拢。成熟与专家型教师多“领航”。充分运用幼儿园专业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成熟老师和专家型老师,由他们领头学习相关理论,大胆进行课程适宜性创新,灵活调整原有课程内容与线索,降低课程控制;积极尝试和幼儿一起建构课程,提升课程的适宜性。
“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不是一步到位,需按部就班来进行。
审议原课程,使之适宜。使用公开出版的幼儿园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多是专家领衔的,所以必具合理性与完整性,必有亮点,一线幼儿园可以借鉴,使之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基础。但又不能生硬照搬,而是应融入本园所处地域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儿童生活经验,去形学神地进行合理转化,使之成为适宜性的园本化综合课程。抓趣生课程,使之适宜。儿童的兴趣、需要是基于自己内在的要求,追寻着幼儿的兴趣来生成课程,帮助幼儿深入地学习,最适宜幼儿主动发展。当然着重于幼儿的兴趣时,并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兴趣都适宜成为课程,它需要老师不断地将兴趣聚焦,使兴趣不断延续。查缺失课程,使之适宜。对照幼儿发展的终极目标,如发现现有课程有偏颇、遗漏,需及时建构相关课程填充补位,使教育从整体上适宜每个幼儿的发展。
“提升课程的适宜性”,不仅仅是课程游戏化的方案要求,更是世界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的趋势,走发展适宜性课程之路,将是学前教育的课程方向与必然选择。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