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军
“我觉得在学校很快乐、很幸福。上课时,同学们可以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很轻松,下课了又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崇左市天等县城关小学(以下简称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杨尊说。
城关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办学成果显著。近年来,该校秉承“彰显个性、追寻和谐、奠基幸福”的办学理念,实施了“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的“幸福教育”,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让教师幸福工作
黄志锋是城关小学的语文教师,曾在当地农村学校任教数年。2012年调到城关小学任教时,他跟其他年轻教师一样,是一个“新手”,对该校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熟悉,教学工作开展得很困难。“为了帮助老师成长,学校开展了以老带新、结对帮扶、培训引领等工作。入职几年来,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提升。在这里工作,我获得了职业的认同感和家的归属感,感到很幸福。”黄志锋说。如今,他已由一个“新手”成长为该校教学能手和学科骨干教师。2013年,他荣获了全国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评活动四年级组指导一等奖,还多次在全国、自治区等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获得荣誉。
在城关小学,像黄志锋一样迅速成长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既学会了“怎样教”,又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城关小学校长赵志良表示。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教师,是该校打造“幸福教育”的第一步。为此,该校近年来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该校立足本校实际,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是倡导“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方式,鼓励教师实施小课题研究,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实际;二是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依托自治区特级教师黄琳杰的“天椒红”特级教师工作坊,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走科研型、学者型成长道路,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风格。随着教师培养工作的深入,该校近年来先后有农桂菊、李凤喜等教师荣获自治区级教学竞赛一等奖,黄妮、农月桃、邓群雄等教师荣获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
在教师管理上,城关小学重视教师的“存在感”,用“心本管理”唤醒每位教师的职业尊严。该校通过开展“感动城小教师”评选、“安全隐患我来找,安全问题我来解”、“你优秀我赞美”、“学校本年度我最满意的工作和不满意的工作”等主题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感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开设“道德讲堂”,通过宣讲道德模范故事、身边感人小故事等,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教师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同时,该校还定期开展“书香教师”评选、元旦精选图书赠送等活动,倡导“阅读改变生活,经典提升境界”,让教师爱上阅读;通过实施教师“暖心工程”,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使教师成为一名幸福教育的传播者。
“为了方便工作,我们学校在2013年便取消了签到签离制度。现在,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因为取消监管而出现工作懈怠的现象。”城关小学教师农瑞梅说,“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机制,让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让学生学得幸福
近日,记者走进了城关小学教师冯琼秋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的课堂,亲身感受了高效课堂的魅力。冯老师通过几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是播放课件,以问题导出学习内容;二是进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轮流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提出意见;三是教师对关键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巩固提升;四是进行总结提升,进一步强化学习。整节课既活泼自然又扎实有效。
这就是城关小学正在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自2013年起,该校开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生为本、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课堂文化,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精讲点拨,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主动释疑,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幸福的课堂,就没有幸福的教育。”赵志良校长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该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就是要真正把师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享受教学的愉悦,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幸福教育的目标。
“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课堂了!以前我胆子小,很怕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跟同学的互动更少。现在是小组合作学习,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我的胆子变大了,学习更快乐了。”该校学生黄承川兴奋地对记者说。
为了深化高效课堂改革,城关小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幸福教育”探路:一方面到蒙山、山东、湖南等地学习教学改革经验;一方面邀请专家到校讲解高效课堂理念,会诊教师课堂,提高教师课改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教师和学生感受到高效课堂的活力。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该校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有效教育,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后,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对课堂的掌控更自如,教学轻松了许多,学生上课也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冯琼秋老师说。2016年,她参加了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成果展示活动,执教的数学展示课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城关小学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得到极大改善,教师从灌输教学转为引导点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师生变得快乐而自信,“幸福课堂”的氛围在校园里蔓延。
让学生“玩”得幸福
“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一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就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中开始了。在2016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城关小学邀请在天等县人民医院任妇产科主任的家长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命教育课——《我从哪里来》。这位家长从专业的角度,用精美的课件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生命从孕育到出生的过程,不仅消除了学生们“我从哪里来”的困惑,还让他们懂得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
为了加强家校沟通,近年来,城关小学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上课,如从事医生工作的家长讲生理卫生常识、急救常识,从事电业工作的家长讲安全用电知识,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家长讲税务知识……家长走进课堂,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认识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此外,该校还成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和家长志愿者协会,家长们不计报酬,协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促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合理。
“家长进课堂”是城关小学校本特色课程的内容之一。近年来,该校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是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如《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学习民俗文化;二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把太極拳、象棋、高杆绣球等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既可强身健体又能传承国粹;三是开发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和汉字书写课程,编印了《国学经典文化读本》,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开展“练字一刻钟”活动,培养学生儒雅娴静的气质。
“课程建设是教改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赵志良校长说,“我校开发各种课程,就是希望学生传承文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幸福成长。”
“学校开设有很多特色课程,我最喜欢高杆绣球项目,跟小伙伴搭档,玩得很开心。”该校学生零志鑫告诉记者,“高杆绣球需要很强的眼力和判断力,还需要搭档之间的默契配合。学习高杆绣球后,我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学习起来更轻松了。”
城关小学每年还定期开展感恩节、读书节、艺术节、尊师节、科学节、体育节等六大主题活动,如:实施以《良好习惯评价手册》为载体的“美德银行”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编印《体育家庭作业本》,把运动锻炼作为学生课后的一项“作业”,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落实。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及各项活动的开展,该校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学生“玩”得开心、“玩”得幸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将继续践行‘幸福教育理念,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探索求知的学园,一个生动活泼、让人向往的乐园,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园,一个美丽且充满诗意的花园。”赵志良校长满怀自信地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