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巴菲特是个著名的投资家;对彼得来说,巴菲特只是自己的父亲。他说,来中国之前,根本不知道“富二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彼得的童年,是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奧马哈度过的。伴他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那是一栋普通的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巴菲特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了,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据彼得介绍,如果现在某天晚上去父亲家,可能跟他8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条,享受生活。彼得的童年生活和普通的美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彼得是一个音乐人,曾经为了演出到处募集资金。很多人听到彼得的姓氏,知道了他是“股神”的儿子,问他:“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还需要募集资金吗?”实际上,巴菲特从未给过儿子大笔的金钱。彼得也曾向父亲借过钱。那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30岁的时候,他向父亲借钱买房。父亲说:“借钱给你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自己贷款买吧,自己还。”当时彼得很生气,可是很快就理解了父亲,“他那么做是因为爱我和尊重我”。
【精要评点】
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的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适用话题】
家风、父亲、尊重、自立、成长、财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