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顾秋迪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各个学校也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小学体育课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场所。小学体育课教学更应当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努力找到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高效教学方法。结合“短跑”浅谈其该运动项目的有效训练方法,望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体育;短跑训练;方法探究
短跑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田径运动项目,短跑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衍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田径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短跑是依靠绝对的速度取得胜利的田径运动,所以在对人体机能的要求上,短跑无疑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体本能的运动。因此对于短跑而言,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非常重要。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質差异非常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在传统的短跑训练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对学生进行全体统一性的教学,即训练体能时让全体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爆发力时让全体学生进行负重跑、蛙跳等。在进行这种统一性的教学时,教师不难发现很多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师安排的训练任务并且有余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很难完成教师的训练任务甚至是不能够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分为A组,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并为各小组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训练任务,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小学生短跑训练的要点
1.耐力训练
很多人都认为耐力是长跑运动员才需要的能力,对于短跑来说没有必要,其实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良好的耐力能够保持在短跑中速度的持续性。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耐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最大化地将训练方式趣味化,降低学生心理上的疲劳感,保证耐力训练的质量。
2.速度训练
速度是短跑训练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高难度的专业技巧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如高抬腿、摆臂等动作,学生都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对于学生的训练要侧重于步调间的频率和呼吸的调整,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速度。
三、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牢靠的动作技术的掌握,是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实践训练的前提。但是短跑动作的技术学习本身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让他们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动作技巧知识点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完知识后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大型运动会中短跑运动员的比赛训练视频,让学生看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看到成功不是轻松得来的。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将学生短跑的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在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教师拍摄的视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分析。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提高学生加速能力
短跑是依靠速度取胜的,要想提高速度,肌肉的爆发力是一个必要条件,在脚刚接触到地面时是大腿后侧的肌肉在发力,脚着地时是腿前侧的肌肉后蹬发力,双臂在摆动时则是依靠臂膀进行发力,同时也会用到腹肌和背肌等肌肉群的支撑。教师要想很好地对学生的爆发力、加速度进行提升,那么一定要熟练掌握短跑中各肌肉群的作用。
虽然学生的爆发力和加速度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要求,但是身体加速度和学生的爆发力也需要一定的动作技巧。在短跑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百米短跑时,都会出现低头或者后仰的情况,这些是学生进行加速度训练的错误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技巧的培训,在冲刺中身体是微微前倾并不是弯腰低头,并让学生看到不规范跑步容易造成的危害。
总之,短跑的核心是速度和力量,然而对于身体发育不完全的小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他们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技巧,双管齐下,让学生在短跑训练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参考文献:
[1]何福海.小学体育教育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8).
[2]姜福英.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