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繁荣
【摘 要】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是特别重。在数学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个别差异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40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初中数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还可以为他们高中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初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以他们的认知方式采取教学模式。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在做错事情以后也能够反省自己。在学习上,学生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这就对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能够对老师说的话进行判断,然后对教师说的话进行删减,把其中适用于自己的话运用起来,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但有时候也会因为自控能力不好,常常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在生活上,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第二特征开始形成,独立意识增强,但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同时伴有幼稚性和自觉性相矛盾的特点。
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期,他们开始关心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关注同龄人的内心世界,对同龄人认同感增强。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因为此时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够成熟,在学习生活上都需要教师来监督才会完成得更好。教师要注意学生这些特点,严格要求他们,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举具体的事物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便他们的理解。
二、了解学生之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叫认知风格,是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风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认知方式。
第一,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不太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受他人影响,认为这个同学说的有道理,又认为那个同学说的有道理,在掌握知識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所学知识点。
第二,有的学生在完成数学问题的时候深思熟虑,一般会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决少量的数学题,但是他们做题的准确率很高。另外一种是做题速度快,短时间内就能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问题,这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低,经常出错。
第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会寻找题目中的关键之处,然后缩小解题范围,直到找到答案为止,这种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运用的是辅合思维。另外一种学生在解题时喜欢多方面的探究问题,从问题的多个角度出发,最终找到多种解题方法,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就是以发散思维为主。
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本身就爱好这门学科,这样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就要容易得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自身爱上了某一学科,他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学习这一学科,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也会相对集中一些。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态度都是比较端正的,只要教师再多花心思了解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就一定能更好地展开教学。
三、了解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差异分为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是相当的,只有个别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同于其他学生。在群体差异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大致智力水平相当,但男生更擅长于理科的学习,女生擅长于语言学科的学习。另外,在相同人数范围内男生的高智力、弱智,要多于女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班上学生的智力差异,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智力差距是不大的,虽然有个别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当遇到个别智力有问题的学生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平稳他们的心态,让他们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这种学生我认为教师的最大责任不是说要教给他好多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这类学生慢慢地去认识自己,指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发展。
四、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这只是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不能否定某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批判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但是智力却不能影响学生是否去学习某一学科,它只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以及知识的广度。根据这些学生这些的特点,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初中生大概的年龄分布于11—12岁到14—15岁之间,在一个年级中学生的整体年纪是差不多的,只有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学生的年纪偏小或偏大,由于大部分学生年纪差不多,因此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也是接近的,这就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方便。在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然后再根据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方式的特点,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他们的认知差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班上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都达到一定的提高。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可以提高班级的整体成绩水平,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当今科技发达,教学手段丰富,教师的选择面非常的广。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取授受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下,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时候都没有主动思考,也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就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以方便、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运用此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特点,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行为,只有两者都参与到了教学中来,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