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教师更好有效地教,为了学生高效率地学,老师应沉浸在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研究,让零碎的教学思想变得系统,让日常化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味道,让教学工作充满乐趣﹗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在学校的带动下不断行走在教学研究的羊肠小道之中,探索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18-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线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已不再陌生。例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能;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鼓励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多种学习方式;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建立主體多元、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等等。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进行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具体流程为:
随堂听课,发现问题→根据主题,研讨交流→教学实践,课堂观摩→互动交流,提高认识→反思小结,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一个循环,教师在研磨中又成长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力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始终以引领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就应给予肯定、赞扬,同时试着提供新任务:如果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就应提供有效地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解决问题。
2.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刺激”,即学习任务,它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的方式呈现。这是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不能开展、是不是高效,首先取决于学习任务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挑战性。通常,教师必须考虑这样的学习任务能不能使学生“有事可做”,能不能使学生紧张、投入、高效地学习。
3.创设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留给每位学生展现才能的机会。
学生应在课堂活动中具有操控全局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学校活动中,学生的地位也并不仅仅只是在于充当“道具”—上课的时候按照老师的意图表演一下。他们应该在无形当中控制着整个学习活动。上课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喜欢怎样的课?怎样的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发展最有利!学习中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学习后也应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课的本身是否完美。
4.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导和同伴互助,这一次的活动经历了三节课的磨课和学习领导及教研组的研讨历程,让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要有承受失败的良好心态,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反复的去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才能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
作者简介:
么宪敏(1968.3-),女,汉族,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镇人,任教于辽宁省大石桥市高坎中心小学,职称:小学高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