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升级,我国煤田地质勘查项目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开采量的增大,煤炭储备量在逐渐减少,正是基于此,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地质勘查项目,确保技术机制和管控效果的最优化,提升煤层对比效果。本文从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重要性分析入手,着重阐释了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的具体方法,并对其实际应用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查;煤层对比;方法;应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1.065
1 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的重要性分析
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在实际技术应用和开采过程中,要结合具体需求和管控标准进行系统化控制,特别是在煤田开采项目运行前,要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地质勘查工作模型,为工程项目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技术人员能借助技术要求对煤炭的储量进行全面评估。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机制和对比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资源信息技术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升技术水平,切实提升企业技术效果。
在对整个矿区进行系统化测定和煤层对比后,借助相应的计算方式以及设备,减少测量误差,为煤田的科学化开采提供最直观的数据和技术参考。在勘查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煤层的厚度以及数量进行集中分析和数据整理,也要对煤的基本质量和煤炭储量进行综合解构,结合试验对比报告提升数据完整度[1]。
2 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方法分析
(1)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的基本要素。在煤田地质勘查项目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集中技术和综合控制,提升对比效果和技术维度,切实提升对比工作的实效性。在煤层对比项目中,对比工作是判断煤炭质量的重要标准。究其原因,要追溯煤炭的生成过程,煤炭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后产生的,经过泥土的腐化作用,并在地热和压力作用下,形成岩石,再经过变质作用等形成固态的可燃性有机岩石。因此,不同煤層的基本组成要素也存在差异,相应的测量差异数据对于判定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相关测量人员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判定,以提升整体勘查效果。
(2)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的基本方式。在进行煤田地质勘查项目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技术结构和控制措施进行细化处理,从不同层面建立针对性的煤层对比机制[2]。第一,从煤层分布规律方面分析,主要是利用结合对比法煤层对比测定法、岩矿特征对比测定法以及微量元素测定法等。第二,从煤层的横向变化程度方面分析,主要是利用标志层对比测定法、岩石性能-岩石相特征对比测定法以及测井曲线特征测定法等。第三,从煤层形成主体差异层面分析,主要是利用古生物特征测定法、微生物特征对比测定法以及孢子测定法等。
在实际测定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技术需求和管控机制进行系统化梳理,只有保证选定的测定方式贴合实际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数据处理的效果。
3 煤田地质勘查中煤层对比方法的应用
本文以某煤矿为例,煤炭量储备丰富,初步估算可供开采数量为12亿吨。煤矿整体开采技术条件较好,运输条件也较为理想,相关技术人员能按照标准化煤田开采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借助煤层钻井取样分析措施,对煤田煤层分布结构进行验收,以下利用煤层对比分析机制对煤田进行地质勘查[3]。
(1)利用煤岩煤质特征对比分析机制。在实际技术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控维度进行信息处理,借助煤岩煤质特征处理机制,对煤岩特征以及煤质指标等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升煤层对比的实际效果。在煤田中,依据煤质的灰份和硫份等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煤层对比。由于相关测量参数体系和特征之间的关系,要对不同煤层进行成分分析和对比[4]。
(2)利用标志层对比分析机制。在实际煤层对比项目运行过程中,标志层对比分析机制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和多种对比法进行实时对比和信息处理,也能借助勘查设备和方法的对比措施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技术人员在应用相关技术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运行技术机制,及时划分不同标记层和煤层,并对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集中的保存,以提升数据处理效果,为后续开展煤田开采提供更加详细的材料和基础数据。
本文案例中的煤矿主要分为五层,第一层,岩性为灰色泥岩结构、深灰色页岩结构以及泥质砂岩结构等,岩层底部是粗粒长石以及石英砂岩,其基本发育模型是大型板状,厚度控制在5米左右,标志为K4,整个区域内岩石的发育情况较为稳定。第二层,岩性为灰黑泥质粉砂岩,并且含有灰色细砂岩,将其标志为K3层,层状较为复杂,内部出现了交错层纹理结构,且发育较为正常。第三层,岩性为黑色泥片状海相泥岩,并且伴有灰色粉砂结构等,底部是长石英石,将其标志为K2,和第一层相似,基本发育模型也是大型板状[5]。第四层,岩性为黑色铝质泥岩结构,并且伴有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等,能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分析,表面由于风化作用,呈现出黄褐色,发育结构也是大型板状,伴有槽状交错层级结构,标记为K1。第五层,岩性为黑色铝质泥岩以及灰白色铝质泥岩,整体构造中主要是块状结构,含有一部分生物碎屑,厚度控制在2.3米左右,能有效实现节理发育效果的优化,并且整个区域内的岩石都较为稳定,需要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标注。但是,若是存在G层铝土矿,整体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将其划分为辅助标志层。结合五个层级不同的特征,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分析,确保煤层结构和相关层系之间的稳定性。
(3)利用岩性-岩相特征对比分析机制。对于地质勘查项目来说,岩性-岩相特征对比机制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能在提高技术对比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设备以及相应方法,确保勘查效果的最优化,能结合相关培训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若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操作范围以及操作流程不清晰的问题,则需要借助专业仪器对不同煤层进行系统化数据分析,对煤层标记和划分,将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留存和管控,从而为煤矿开采项目的有序推进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另外,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后,要结合对比机制以及综合分析机制,提高对比结果的可靠性[6]。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煤矿煤层对比项目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地质勘察工作,对后期煤矿开采生产项目,要建立更加切实有效的技术机制,不同的质量和存储量都会对在实际测量产生影响,相关煤炭地质勘查人员则需要践行对比方法,积极掌握相关技术机制和控制模型,确保煤层对比维度和技术方法切实有效,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文怀军,邵龙义,李永红等.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构造轮廓和地层格架[J].地质通报,2013,30(12):182-183.
[2]解国强.布尔台煤田地质勘查中岩煤层对比研究[J].陕西煤炭,2015,26(02):17-19.
[3]阿力木江·吐斯依提,庄新国,赵亚汶等.新疆准南煤田小西沟矿区煤的煤岩学及煤相分析[J].新疆地质,2014,29(04):525-529.
[4]苗永亮.焦作煤田恩村井田煤层气赋存特征与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煤炭地质,2015,21(07):24-28.
[5]聂浩刚,董福辰,赵维宽等.东胜煤田阿不亥勘查区侏罗系主要煤层对比研究[J].西北地质,2016,44(01):136-143.
[6]李曦滨.华北型煤田岩溶区下组煤开采水害防治的水文地质勘查方法[J].煤炭工程,2016,48(z1):1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