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再来一轮“科玄论战”(讨论)

2017-06-13 10:30:04李佳明
环球时报 2017-06-13
关键词:真气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先生

李佳明

《环球时报》12日刊登李利鹏先生的文章,与朱清时院士就其日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真气和气脉”商榷。笔者有些不同看法。

至少就新闻报道来看,朱院士进行的是理性的科学研究。以中医的理论而言,“真气”和“气脉”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为什么此事会成为热议话题呢?恐怕与朱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科学家、教育家的身份有关。在不少人眼里,“真气”“气脉”都是所谓不科学的“玄学”。(这些所谓的定义,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今天对我们的影响多大?本身就是当代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质疑科学家也需要勇气,更需要根据!朱院士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标本来探知、研究人体未知的“小宇宙”,秉持着以理性思维探知人类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何错之有?

其次,朱院士使用的语言都是客观理性的。反之,李先生的反驳之语太“深奥”。举例说明,新闻中转载朱先生的原话是:“今天的讲座内容,就是我用自己身体做的一个实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中医的真气和经络是可能存在的,但需要用新的方法去研究。”这是严谨而负责的表述。如同屠呦呦教授在研制青蒿素时也是在自己身上试验。而反观李先生文中的反驳之语是“笔者练过气功,觉得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气功比较好”。为什么?根据是什么?李先生还使用大量佛学用语“色是客观的外在,相是抽象的概念范畴,空代表虚无”“自性圆满灵明”“一刹那的顿悟只是某一时刻认识的合集,顿悟了又如何?”我虽未练过气功,但尊重宗教,类似这样“大德高僧”与科学家间的辩论,是否依然需要使用普罗大众明白的根据和道理呢?

再次,探知人类自身“小宇宙”的任务,不输给世界“大宇宙”,也是中国科学家的职责和方向。这个观点听起来很大。但不可否认,我们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今天已超过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比如说,我们人类去过月球,但至今未攻克癌症。所以,中国科学家,以中医的思维方式,以理性的科学精神去研究、论证,发现自身的“真气和气脉”何错之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引起这样的关注和讨论,反映当今社会存在的怎样一种现象?我们可扪心自问。理不辨不明,不下定论、一起讨论、鼓励研究,当是接近真理的路径之一。

1923年,中国大地上曾有一场著名的“科玄论战”,学者们积极参与科学和“玄学”之间关系的辩论,让那些当时似是而非的观念在大众心里更清晰。我愿站在朱院士这一队列,加入这个有意义的讨论。也感谢李先生之文,在交流碰撞中让彼此的观点更响亮更有说服力。▲

(作者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猜你喜欢
真气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先生
论魏禧“真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论意义
干部担当须有几股“真气”
——正气、勇气、底气和一点傻气
当代陕西(2018年18期)2018-11-17 11:11:31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专家访谈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赵进喜教授
世界中医药(2017年1期)2017-03-29 02:31:25
大学英语MODEL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践——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为例
她从来只等人追
爱你(2015年20期)2015-11-17 16:31:34
注定错过
爱你(2015年19期)2015-04-20 08:33:1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论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模拟中队长的三股“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