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7-06-09 13:48:58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2期
关键词:白洋淀新区用水

雄安新区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滞后,也存在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实现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预期目标。

经济欠发达。从经济发展看,京津冀城市群与世界上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相比全球主要的世界级城市群,经济总规模不足。二是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北京、天津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大,缺乏足够数量的各方面实力都较强的二线城市,犹如平原上矗立着几座孤立的城市,缺乏经济发展的梯度和内在联系。三是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在冀中南地区,缺乏有足够实力和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城市。地处内陆如何更便利地吸收国际经济资源,无疑是未来需要重点设计的。四是河北城市化水平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严格界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短缺。缺水是华北的最大区情;河北是全国用水最紧缺的省份,也是地面沉降最大的地区。2014年,河北省地下水资源量90亿方,总用水量的74%来自地下水;总用水量约140亿方,约50亿方来自于地下水的超采,是典型的“喝子孙水”。疏解非首都功能,可“带走”北京一部分水量到新区,但十分有限。2014年,北京地下水位下降一米多;与1998年相比地下水亏欠71亿立方米。雄安新区建设,必须补水资源短板。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必须逐步加以解决。南水北调中东线是解决新增用水的关键;要在地表水、地下水的“优水优用、低水低用”基础上统筹考虑,而不能出现“虹吸效应”。虽然中线的水质好,但水源地的水资源并不富裕;要进一步减少引江济汉,才能再增加中线调水量。东线位于黄淮海平原东部,或处于下风下水位置,水质是一大问题。由于华北平原缺水,用水纠纷也多。一般来说,越是缺水的地方,用水纠纷越多。新区建设在缺水的河北,难免增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如果集中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必然导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当地农民用水;新区建设的水环境质量目标较高,上游地区也必然面临生态保育和污水治理的巨大压力。平衡上下游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处理好调水区和受水区的利益关系,加强水务一体化管理,十分重要。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雾霾污染影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河北是重灾区。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地形低洼和大气中水汽浓度高,也在于当地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水污染形势相对严峻。近年来,保定几条平原河道及白洋淀水质主要是劣V类,自净能力差,河流总体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状态。2014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仅24.3%,40%河水是劣V类的,白洋淀水质也为劣V类,丧失了使用功能。从2000年开始,白洋淀死鱼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上游生态环境影响了地表水水质状况;二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了地表水水体;三是冰层开化导致水中大量缺氧;四是淀内生活污染物及部分水域渔业高密度养殖带来的污染。

白洋淀的水危机一直存在。“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是明代人描述的白洋淀水势。历史上的白洋淀水域达1000平方公里,水量丰富;史称“入梢”的九河: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清水河、萍河和白沟引河等,对白洋淀的存在起到了关键作用。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不过3米。在干旱少雨且水资源匮乏的华北,白洋淀不仅滋润了方圆数百里的大地,养育了一方人民,还承担着生态平衡及泄洪蓄洪等重要功能,对减轻气候干燥、调节降水、补充地下水,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的作用,也影响巨大。由于干旱的气候,工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上游大大小小100多座水库的修建,白洋淀调节能力下降,昔日胜景不复存在,甚至陷入了持续十余年的干淀和污染的恶性循环:漕河、孝义河、瀑河仅部分季节有水;潴龙河、唐河、清水河、萍河长期断流;惟一流入白洋淀的府河,成了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沟。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内围堤造田使白洋淀泥沙淤积加速,水面日益缩小。在丰水年或汛期,洪水“隐患”变成现实;枯水年水量不足,存在干淀的危险。20世纪50年代,白洋淀为561平方公里,现已锐减至366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减少应当引起重视。2004年对白洋淀生物物种和生态功能的调研发现,1995年时,白洋淀的维管束植物48种,到2004年下降到32种;浮游植物原来为406种,2004年仅剩106种,那些只能在较好水质下生存的种类已经被淘汰;鱼类从1958年的54种下降到2004年的31种,且主要以养殖鱼类和小型杂鱼为主。

洪灾隐患较大,公众防灾意识薄弱。雄安新区建设,洪水灾害问题尤其应当引起重视。历史上,海河领域曾多次发生大洪水;解放后,海河发生过“63.8”及“96.8”大洪水。近年来,特大降水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凸显,如2012年大雨导致北京多地被淹、甚至出现淹死人的情形;2016年夏季大雨后,南方多个城市出现“看海”情景。由于海河领域20多年没有发生洪水,基础设施及河道行洪能力、公众的风险意识等明显减弱;2016年入秋的华北暴雨,暴露出了河道行洪、预警、避灾设施等的薄弱性,甚至对邯郸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洪水风险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标准至少应该是百年一遇。除新区的防洪标准问题外,还要从海河水系的流域整体防洪入手,加大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潜在的流域性洪灾。

总之,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大目标,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将防洪安全保障、多水源供水系统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水景观及湖泊保护修复等纳入一个“规划”,建成水城共融的国际化新城,成为“水城共融”的一个样板,而不能是简单地建几个水景房。

白洋淀岸边的别墅群

猜你喜欢
白洋淀新区用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机电安全(2022年1期)2022-08-27 02:14:50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经济与管理(2022年3期)2022-05-20 10:38:10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节约洗碗用水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美丽的白洋淀
雄安新区的期许
商周刊(2017年10期)2017-08-23 13:30:41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一次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