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 王承德
坚持中西医并重 防止中医西化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 王承德
要注重平衡中西医资源配置,创造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多途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方式,倡导中医药传承和创新。释放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助推医改中的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一直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重申“坚持中西医并重”,既体现了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赋予了“中西医并重”新的内涵。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设“健康中国”之梦,中国的医改就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就必须足够重视中医药在医改中的地位,激活中医药事业在助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注重平衡中西医资源配置。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医学。中医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西医以分析还原论,从实验室的突破推动医学发展。中医注重个性化,强调辩证论治;西医强调规范标准。两种医学各有所长,不能厚此薄彼,互相排斥。多年来,“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未能认真贯彻落实,出现了以西医的观点、方法、标准来衡量和检验中医,要求和改造中医的非正常状态,导致西医强中医弱。以中医从业人员为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医从业人员50余万,而60多年后的今天,注册执业中医师仅有38万人,中医行业从业总人数100余万。而西医从解放前的不足8万,增加到400万人(注册执业医师已达289万,乡村医生105万)。在人口翻了几番,医疗需求愈加迫切的现状下,中医药人员不增反降,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创造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目前的中药资源和产业管理涉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食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0余家部委,呈现多龙治水的混乱现状。再如价格制定,以北京市为例,中医科收费价格维持近20年不变,仍执行1999年制定的支付标准。过低的中医诊疗服务价格,不仅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对中医技术劳动的不尊重。以骨科克勒氏骨折为例,手法整复加用小夹板外固定,损伤小、效果好,花费不过千元,而用手术钢板内固定花费却高达万元。由于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迫使中医院为了生存转而开展西医项目,客观上加重了中医西化。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就要创造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给中医药松绑。让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明显、治疗方式灵活、费用低廉的特色优势充分显现。尝试建立中医药价格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饮片、中成药、诊疗护理项目、药事服务、创新诊疗技术设备等价格,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目前的科研强调以实验数据为主,中医药的科研不能跟风。不能西医搞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中医也跟着做。中医药更应该在传承、临床、特色、专科、疗效等方面下功夫。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处方的加减、药量的变化,疗效的提高,疑难重大疾病的攻克,就是创新,张庭栋教授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李可老中医用大量附子治疗危急重症,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多途径的人才培养。中医人才培养,有院校、师承、家传、自学等途径,自古以来尤其重视师承。张仲景自学成才,成为医圣和方剂之祖。而现在的中医院校中,中医教材1/3是基础,1/3是中医,1/3是西医,中医四部经典在某些中医院校的临床专业仅作为选修。不重视医古文素质的培养,对外语的要求却不低。导致培养的学生西医不会,中医不懂,博而不专。坚持中西医并重,亟须做好中医药传承培养工作,确保后续有人、繁荣学术,提升疗效。加大对师承、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重临床、重技能、重疗效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