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读书学习 克服能力不足

2017-06-01 12:20:34
支部建设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读书精神

□ 艾 斐

奋发读书学习 克服能力不足

□ 艾 斐

奋发读书学习、克服能力不足,自当是“两学一做”的题中之义与核定内容。

在改革的深水区和发展的关节点,面对“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来袭与挑战,我们必须敢于应对,勇于担当,将考验变为熔炉和砧石,使危险化作力量与信念。而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核心要领,便是必须尽早、尽快、尽大、尽好地强化和提升我们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为此,我们便定当奋发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航标与引擎,而且是我们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向未来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那么,文化何有、文化何在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认识文化的性质、源流、价值和意义以及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存在方式,并对之加以持久而有效的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生活里,酽酽地融汇在我们的心灵中,以至成为我们的思想基因、智慧源泉与精神爝火,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为此,我们就必须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使自己拥有文化,成为文化的涵负者、汲取者、弘扬者与创新者,以文化之力使自己实现丰赡和提升,以自己之力使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认真读书学习,便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略与方式。因为书既是文化的转换形态,又是文化的存续方式。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既有物质的创造,又有精神的创造,将这些创造成果和创造实践总结出来、记录下来,便成为了书。所以,认真读书便是对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创造价值、智慧结晶和文明内蕴的经验与精神的有效传承与有力发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书便成为人与人类社会得以持续进步和提升的最基本、最常态化的方式与动力。是啊,在几千年的历史衍绎与社会变革中,人们创造了以物质和精神为主体内容与基本形态的社会文明,但随着岁月的尘封和磨洗,物质的东西渐渐损耗了、销铄了、湮灭了,而精神的东西却以“书”的形式永久地留存下来,成为文明与智慧的永恒结晶。时至今日,人们还能看到的物质文明大概只有长城、故宫等越来越少的实物见证了,而精神文明的创造性结晶却以“书”的形式近乎完美无缺地保留了下来。一如《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孟子》、《书经》、《左传》、《离骚》、《史记》、《山海经》、《准南子》,又如《黄帝内经》、《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昭明文选》、《康熙字典》、《梦溪笔谈》、《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再如“宋人平话”、《金瓶梅》、《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临川四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乃至鲁、郭、茅,巴、老、曹的诗歌与小说创作等。这些以“书”的形式存在的文明成果,不仅从5000年前流传到了现在,而且它还会千年万载地继续流传下去,并成为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真切记录与客观印证。事实上,也正是这些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和智慧渊流,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也才赋予了我们无比强大的文化自信,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生命源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自我确认、自我阐释、自我表达的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旧巍然屹立的精神支撑,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棵参天大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在改革的深水区和发展的关节点,面对“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来袭与挑战,我们必须敢于应对,勇于担当,将考验变为熔炉和砧石,使危险化作力量与信念。而此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核心要领,便是必须尽早、尽快、尽大、尽好地强化和提升我们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为此,我们便定当奋发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显而易见,文化自信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乃是具有根本性与指向性的价值与意义的。然而,要获致文化自信,则首先必须掌握文化和秉持文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追求与愿景呢?最直接、最主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认真读书学习。而要做到认真读书和有效读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对于处在消费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尤其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知识爆炸和历史迁延,书越来越多了,如何选择应该读和需要读的书,便大有学问。此外,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传媒幅面的不断扩大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常常会被淹没在信息传辐的汪洋大海之中,并因此而失却选择阅读的节制性和自主性,从而难以在有限的时空中实现有效阅读。市场经济刺激了功利主义的膨胀,诱使人们在对书目的选择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工具理性压制和取代了价值理性,并因此而导致在书目的选择上多是应势、应试和应用之类,从而造成长思想、长精神、长智慧、长素质、长道德、长品格的书,常会被排斥和冷落。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地球村”的新世态中,缺乏民族根基和鲜有对传统文化秉具认同感的青年人,更会由于敏感、好奇和异趣之惑而过分崇尚西方文化和域外文化,与此同时却对民族传统文化多有藐视和菲薄,以致造成在文化认同与接受上的诸多褊仄与偏颇。凡此种种,都造成了“读书难”和“难读书”的选项错位与精神困顿,其后果或将是不堪的、严重的。故尔,必须对之施以定向和定位式的针对性启迪与前置性引导,以便实现正确读书和有效读书。一旦将读书选项扳回至正确方向与正常路径,那就自然会产生有益、有理、有道的溢出效应,遂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和改革时代的同心圆与共识谱。

这是我们的追求和愿景,这更是我们的方向与道路。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这便是:中国人的读书量已经明显地落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后面,特别是与世界人均读书最多的以色列形成了巨大反差。以色列人均年读书量为64本,而我国的人均读书量连年来却都在1.5本到3.6本之间徘徊,这不仅让英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感到纳罕,而且就连印度、斯里兰卡这样的南亚国家也大为惊奇。特别是在原本就已很少的读书中,更多为如何考试、如何赚钱、如何升职、如何娱世之类纯工具理性的书。至于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阅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人们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国际航班上,中国人都在看电脑、玩手机,而读书的则大都是欧美人士。这很蹊跷啊!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华儿女,却似乎对文化和文明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疏远与淡漠。之所以异乎寻常,就是原本不应该这样而事实上却成了这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天道所赐予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时间里,人要有所作为,有所进取,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就必须用优良的素质、品格、智慧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实现创新性发展。然而,这优良的素质、品格、智慧和能力却并非自然天成与必然天赋,而是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潜心汲取才能获得。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和关键的步骤。所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他甚至坦言:“朝问道,夕死可也!”事实上,孔子的一生都是在“文”教、“行”教、“忠”教和“信”教中度过的。这,并不是孔子的特立独行和任性为之,而实在是一条规律、一个法则,即:但凡有识、有知、有德、有为者,务须勤学苦读、精思深研,以智务事、以道修身,学而不倦、读而有得。这个事实早已被社会实践所屡加证明。大英博物馆至今还存留着“马克思的足迹”,由于马克思长期在那个固定座位上读书,他的双脚竟然将坐位下的石板地磨出了两道深深的印痕。去过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人都会看到,毛泽东的床铺一年四季总是被各种各样折住页码、夹满纸条的书籍占去一大半空间,而在他的卫生间里也特地安置了一张摞满各种书籍的小桌;一部《二十四史》,毛泽东居然读了10余遍,且到处都写满批语、画满圈点;而对《共产党宣言》,毛泽东一生所读则多达100遍以上;一部《鲁迅全集》,被毛泽东从延安的土窑洞一直带到了中南海的床榻前,日日夜夜都陪伴着他;就连《红楼梦》这样的纯文学著作,毛泽东也竟然阅读了6遍以上。他说过,谁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谁就不是中国人。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读过的书至少也在10万册以上。至于习近平,那就更是以奋发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将优秀书籍当成终生伴侣。他说,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这种习惯和方式乃是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就已养成了。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特意告诫全党同志,定当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他说:“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而其实,读书也是实践,只不过是将前人和他人的丰富社会实践加以学理化、书面化的表达罢了。

让我们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愿与教导:“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

(责编:张灵霞)

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读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