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 要]童心语文是从儿童的生命成长和文本言语出发,让语文教学走向儿童内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儿童品读语言、品味语言、创生语言,让儿童“找寻属于自己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启迪、放飞童心,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童心语文;文本言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1-01
语文教学要真正走进儿童世界,就必须以儿童的姿态出现,以“童心”唤醒童心,因为童年的立场决定着语文学习的生命属性。我们践行童心语文,就是让语文教学走向儿童的内心,回归儿童的生命。童心语文就是要引导儿童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文课堂中习得属于儿童自己的语文,启迪儿童的语文思维,放飞儿童的想象,让儿童得言、得意、得法,感受、体验、领悟文本的韵味,陶冶儿童情操,健全儿童人格。
一、激活童心,从教材文本的语言出发
儿童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要让语文教学指向儿童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指向儿童精神世界的圆满、敞亮,就要创造快乐的语文学习场。在这学习场里,教师是长大了的儿童,充满了儿童的情怀,认真倾听儿童声音,能够听出儿童的言语色彩,听出儿童的言外之意等。如《灰椋鸟》是一篇言意兼美的叙事散文,通过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儿童品词析句、想象画面、情感体验、积极对话。“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鸟儿归林的壮观场景?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鸟儿一天不见,它们相遇后会呼唤、倾诉、应和些什么呢。”在这些接地气的对话中,孩子们一步步走进文本,从提取信息到形成解释,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给出“鸟儿很快乐、很自由”以及“乖宝宝,来,妈妈在这儿”等充满童真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学中,文本描述的场景被激活,画面更温馨,情感更温润,视界更敞亮。
二、启迪童心,在教材文本的语言中穿行
言语见真情,童言见童心。童心语文从文本语言出发,欣赏语言的情味、意义以及表达方法,追寻言意共生。引导儿童在文本语言中穿行,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语言、体验语言、认识语言的表达特质,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我引入了一段汶川大地震谭千秋老师的报道原文,引导儿童比较教材文本和新闻文本。这样,使他们在教材文本语言中穿行中,不知不觉地走了几个来回,真切感受到教材文本比报道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再如,教《三打白骨精》时,我把《西游记》原文中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老妪和老翁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感悟原著的表达特点,使他们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同时,通过原著的阅读,学生潜入教材文本言语的深处:孙悟空与白骨精的冲突究其根本而言在于孙悟空与唐僧的冲突,也就是说孙悟空降魔伏妖不仅需要斗争的勇气,还需要忍受和消除来自同伴的误解、阻挠。这样,启迪了儿童的思维,促进儿童对教材文本语言的积极内化,让儿童的言语感受从肤浅、迟钝、狭窄走向灵敏、深刻与睿智。
三、放飞“童心”,让儿童走向自我语言创生
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言语潜能是需要教师唤醒的、呵护的。教师引导儿童在言语的品味、创造中放飞童心,进而帮助儿童“找寻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在语文教学中,那种只能模仿文本的语言而不能创造自己语言的语用是消极的语用,既能理解文本语言又能运用文本语言方为积极语用。我们要促进儿童的积极语用,让儿童形成自我的言语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特色。如,《孔子游春》一课中,开篇的景色描写非常优美。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如,“一条条闪光的河流是她美丽的项链”“一条条山脉是她健美的臂膀”等。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局限,他们可能会出现比喻不妥、想象不当等一些问题——“河畔的垂柳是她挺直的臂膀”“绵绵的细雨是她悲伤的哭泣”等。针对学生的语用偏差,我们要适时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情感基调和整体美感。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论述,我们除了引导儿童从有德行、有情义、善施教化等方面来感悟体会外,还可从“何为君子”的角度来继续仿写。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文本言语的浸泡过程,学会创生语言,提升了他们的語言敏感度。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童心语文是从儿童的阅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儿童品读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创生语言等方式,建构出了属于儿童的语文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探访童心,积极观照童心,精心牧养童心,进而让儿童主动探究文本的内蕴之趣、内隐之情、内含之思,切实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的幸福指数。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