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生
学校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生命系统,每一个构成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生命系统。作为校长,要持续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必须撬动每一个生命体内在变革的积极性。
作为一所持续领先的学校,必须有足够的组织活力,而活力的背后是不断进行的组织变革。从组织的维度看,一所学校始终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校能不能适应外部的变化;二是学校能不能让内部人持续保持激情。
命题三 如何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的构建
学校教育关注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青岛二中十多年的课改探索中,自主是一个核心词。孙先亮校长认为,教育是自我生命价值的丰富与提升过程,当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觉被唤醒了,教育就被注入了力量、灵魂和智慧。
1.用自主唤醒内生动力
二中的课改始终围绕着学生自主发展这个核心,寻找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唤醒学生内生动力,自课改以来,二中积极构建学生自主发展模式,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主学习与研究。每到活动时间,校园里到处是欢腾的景象,你可以看到学生会、城市化发展委员会在开会,听到辩论社的激辩、合唱团的歌声,也可以看到舞蹈团在排练……这就是学生最期盼的“学生大舞台”。曾担任青岛二中第一届社团联合会主席的李洁莹同学说:“青岛二中,给每个人的发展都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在这里,每个人都会尊重你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己决定的人生。”
今天的二中,学生已自主成立了模拟联合国、模拟经济委员会、模拟职业峰会、模拟法庭、辩论队、机器人社、蓝心结志愿者团、健美操社等160多个社团。这些丰富多样的社团是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作为个体的生命,开始觉醒,开始变化,开始从自在、自主转向自为和自觉。好的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而更卓越的学校却是孩子们自己创造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学生的任何发展与进步,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自我行动的结果。任何强制与约束,都将羁绊生命的活力,都是对生命的亵渎。自主发展让学生自信和自由发展,让校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异彩,学生由此锻造着成就未来的基础。
在二中,孙先亮校长实现了教育自觉的“二次传递”,第一次传递,是校长把教育的自觉传递给教师;第二次传递,是教师把教育的自觉传递给学生。由自觉而形成的内生动力,唤醒了学校强大的改革动力,为学生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2.构建自组织实现自我管理
师生作为个体,其价值的崛起与彰显,需要组织的平台与导引。这个组织是什么样态?二中的改革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自组织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一个趋势。与二中同城的海尔集团,其内部创客式的自组织变革实践与理念,给孙先亮校长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启发。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管理效能低、成本高。在信息的快速传递与等级和中心越来越淡化的今天,现代学校管理应当更加重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份的统一、管理与教育的统一以及团队成员管理主体意识的确立。
在孙先亮校长的观念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零管理”。
相信是一种力量。二中坚持把学生作为管理主体来看待,相信学生能够管理好自己,能够管理好团队,在管理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2009年,孙先亮校长提议成立“城市化发展委员会”,设想学校就是一座城市,由学生选出的校长助理担任“市长”,取代“学生自治会”。学校的运动会,完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拉赞助……在人人是学校管理主体的环境中,个体价值成为整体价值,“我”成为“我们”,组织的能力大大提升。
目前,二中已形成学生联合会,城市化发展委员会、民主议事委员会、社团联合会四大学生组织。从2016级学生开始,学校摒弃传统的按照学习成绩平行分班的做法,让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组建人文MT、经济MT、外语MT、数学MT、自然科学MT、工程技术MT六个吸引力团队(Magnet Team,简称MT),实行“管理、课程、学术、社团、基地”五位一体的MT组织管理模式,实行首席导师负责制,设立MT学生自治组织,在MT内部开展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深度学习。
担任第五届城市化发展委员会主席的鲁婧瑶聊起当年在二中的印象时说,“在我来到二中之前,对她就已经满是期待,丰富多元的学生活动、山海之间的文化底蕴和自主钻研的学习方式……来到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二中给我们提供的平台有多广阔,自主多元的发展给了我们多少受益终生的锻炼。”
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搭建平台,为教师也是如此。学校建立了教职工民主评议团,民意畅通、意见得到尊重的民主管理的氛围,促进了二中人与学校共荣辱、与生命共升华的境界。
自组织的构建有效地发挥了制度的力量。“改到深处是制度”,一切有效的改革探索,最终都需要通过剛性的制度来固化成果。自我管理的理念让二中构建了一个富有活力、内生动力的组织平台,形成了新的组织领导力,释放了教育的活力和潜力,让每个生命在这里得到激励、张扬和精彩绽放!
命题四 面向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没有成功的学校,只有时代的学校。未来的世界和未来的教育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对于青岛二中,这是一个挑战,也是最重要的机遇。
今天的二中,按照学校自己的内在逻辑持续推动着教育的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基于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培养的课程,探索学生学术素养的提升,建设创新指导团队,建设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等等,未来的图景越来越清晰。
做难事必有所得。作为课程改革的前瞻者,课改的深入推进,为二中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并给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重新审视教育的机会。课程改革也唤醒了二中人心中的一些种子,在每个生命得到激励、张扬和精彩绽放的同时,二中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未来视野、富有创新与创造力的组织,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
在新课改的探索中,二中人始终承继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坚守二中精神风骨,遵循着教育规律,不惧风险、压力和挫折,把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信念,把学生的一生幸福作为教育质量的终极标准,不去迎合世俗的教育价值观,不被功利束缚住追求理想的脚步。不断用“自主、开放、创新、卓越”的文化元素塑造着学子的精神与人格,用生活化、个性化、智慧化的环境丰富着生命的价值。
正如二中校友孙军说:世界很小,二中很大。二中人在对现代教育的诠释中,实现教育思想与发展境界的自我超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