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绵城市”视角反思乡村景观规划

2017-05-30 14:10:24冯艳刘传龙胡继艳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2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海绵城市

冯艳 刘传龙 胡继艳

摘要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理论,对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反思。从水资源安全与保护、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低影响技术3个方面,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得与失。建议明确规划目标,以宏观思维构建区域水系统安全格局,以及建立跨区域、多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期解决城市、乡村面对的水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乡村;景观规划;利益得失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181-03

Reflection o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nge City”

FENG Yan,LIU Chuanlong,HU Jiyan(School of Fine Arts, Chuzhou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12)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onge city theory, the rationality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e reflected.And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the production of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three aspects.It also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such as define the planning objectives, establish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 with “patch-corridor-matrix” for model and plan across regional , multiscal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water problems faced by the cities and villages.

Key wordsSponge city;Rural;Landscape planning;The interests of the game

“海綿城市”的特征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以景观为载体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形成景观安全格局。在思想认识上以“人适应水”为价值观,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1]。其目的是解决目前城市、乡村面临的蓄洪、排洪、净水、供水等问题,通过景观规划设计途径、工程技术手段调整水生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气候调节服务、生物多样承载服务和人类文化精神服务等。

乡村景观规划兴起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等形势影响下,开始了新一轮、更广泛的规划与设计,主要以景观为载体,采用一些技术,对乡村住宅、道路、水域,以及农田等进行空间格局的设计,以此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节约土地,促进农业用地规模经营。然而,随着城市、乡村水问题的突出,乡村景观规划则出现许多不合理现象,尤其从“海绵城市”角度来看,乡村景观规划的得与失难以权衡,“海绵城市”在其中的立场,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系,以及规划设计中的得与失判别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1乡村景观规划与“海绵城市”的矛盾

当下,城市、乡村面临的水问题,其本质原因是区域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失调,对雨洪调节的自然水文条件缺失,使暴雨在城市出现“内城看海”,在乡村则形成泥石流。因此,水问题是跨尺度的、跨区域的,也是城市、乡村互为关联的综合问题,从“海绵城市”角度出发,水问题的解决出路不在于乡村河道、沟渠、湿地本身的规划设计,而在于区域层面的城市、乡村共同拥有的自然水文条件的营造。

其实,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在居住景观、乡村生产景观、自然景观,而自然水文条件的恢复的关注度较低,作为乡村景观规划受益主体之一的“海绵城市”受益较少。说明所谓的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都是从乡村本身角度出发,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海绵城市”对这些合理性未必认同。

2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利益得失

乡村景观规划已经落后于当下环境症状的发展,与“海绵城市”的系统性、综合解决问题的目标体系产生错位。水的流动和循环特点决定解决水问题的关键是修复、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解决方案是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构建。所以,“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2]。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未能由乡村景观规划提供,说明所谓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都是从乡村居住环境本身出发,过于强调微观层面的形式,忽视了宏观层面的水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以及“海绵城市”等多种技术的运用,得到了乡村局部的景观形式、短暂的社会效益,却失去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服务功能,使水问题陷入恶性循环。

2.1水资源安全与保护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行动过程中硬化了广场、道路,建设了成排的多层楼房;执着地开发旅游景观,建设“灰色”基础设施,增加了经济收入;消除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使农业用地联片,发展生态农庄,带动乡村旅游业。以“有机”、反季节等水果、蔬菜等吸引城市居民采摘、购买,从而增加乡村经济效益。这些成果预示着乡村景观规划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然而,从2005年起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没有解决乡村问题,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还给乡村社会带来另一种矛盾和混乱[3]。

拆村、建村、并村增加村民的負担,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围垦湖泊、湿地,以及河漫滩等水域,改变水域面积、河流长度,以及河流的自然弯曲,使河道蓄洪能力下降,因水而引起的问题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且以每年1万km2的速度递增,荒漠化面积已达到国土面积的8%[3]。同时,当今我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4]。

水问题是乡村、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却是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孤立行为,对河流局部的景观规划设计增加了单个区域的水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防洪、泄洪能力,却加大了相邻区域的洪水危险,尤其使下游的洪峰值迅速增加。这些简单的、局部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复杂、系统的水问题日益严重,把水系統分解得支离破碎:水和土分离、水和生物分离、水和城市分离、排水和给水分离、防洪和抗旱分离[2]。因此,解决城乡面临的水问题的出路在于构建宏观区域层面的水资源安全与保护格局,并落实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框架,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及乡村景观规划。

2.2水生态基础设施的问题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需要一定的系统水源、多样的地貌特征,以及丰富的生物群落,同时需要一定宽度的廊道进行串联。它能够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是城市、乡村规划的目标所在。

目前,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模糊,对雨洪管理的弹性缺失,形成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文条件被分隔。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出现一些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乡村的耕地、鱼塘、山林等进行大规模、均质性的经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硬化区域内水渠、沟壑等驳岸,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宽度,减少植被种植量。这种生产景观规划方式的目标不明显,却直接导致景观的生态效益走向衰败,生态系统的均质性增加,多样性减少,也相应地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同时,一些河流廊道基本采取清淤、加固堤岸、种植地域性植被美化河岸,水生植被净化雨污,修建人行道、自行车道,体现滨水景观的休闲、娱乐功能。

然而,水的循环和流动本质决定水域不仅为水生物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也为其他需水生物提供多种服务,因此,目前的乡村滨水廊道只是一个局部的水生态景观空间,并不能称得上水生态系统,它所涉及的规划点集中在河流沿线,没有研究水系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构建思维仍然是局部的、单一的,一旦下暴雨,没有各支流的汇水节点就地留住雨水,形成洪水将直接涌入河流主干,河流的承载力将会骤然加剧,水患依然无法解决,得到的是短暂的区域环境美化,失去的是整体水系各支流及其汇水节点的安排,以及对雨洪问题的弹性应对的谋划。同时造成另一种景观规划设计的严重性认识后果:即乡村城市化的盲目追捧,系列的拆村、并村、建村后,形成集中式中心村,村民过上了所谓的“洗脚上楼”[5]似的城市生活、居住方式,却失去了私属庭院雨水系统的谋划,居住景观区域水循环过程中断,阻障了乡村居住区景观、生产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的水系统连通。

从实际情况来看,上述问题不是乡村本身造成的,而是乡村景观规划中,没有在乡村有限的土地上选择最有效的格局维护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并与乡村规划与建设结合而成为水生态基础设施,没有明确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雨洪调蓄、水源蓄积、污水净化的最佳场所,却扰乱了这种生态格局在乡村土地上的均衡分布。

2.3技术运用的问题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农业用地联片,实现规模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旅游景观以提高社会效益,拆村并点以节约土地。但是这种景观规划的技术运用不合理,并不能解决城市、乡村面临的水问题。

2.3.1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衡量标准忽视了生态防洪技术的运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典型的生态破坏问题,使规划区内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乡村河道、湖泊等水系为中心的水资源系统遭到较大的影响。这些规划症状说明乡村景观目标单一、局部,注重灰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以改变村民的经济收入方式,增加个人经济收入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水问题需要一种综合、系统的解决方案,应采取与洪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营造水适应性景观。

2.3.2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政绩效益和农业生产政策使低影响开发技术难以实施。乡村景观规划大都是当地政府主导的行为,乡村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体现政绩,乡村景观规划的着眼点大都是居住环境的物质建设,景观规划的区域也只限于需要建设发展的建设用地,对于一些农田、水域、山林等非建设用地,只是涉及旅游景点的建设,成片经营的农田景观的匀质生态系统,村庄的大拆、大建。这种规划其实是乡村居住景观的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景观规划,忽略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对乡村水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是区域水循环过程恢复的前提,还是水文特征和条件在景观规划前后不变的保障。

2.3.3乡村土地的效益和城市化的追捧使乡村景观规划忽略了弹性的雨洪管理技术。土地是村民生活的保障,即使盲目崇拜城市生活,也不会放弃对土地的拥有权,在有限的土地上很难依据雨洪安全格局规划设计集水区、汇水节点,以及人工湿地、雨水花园,更没有空间利用填-挖技术形成多样景观地貌,从而整合潜流和表流技术,构建土壤和生物双层净化模式。另一方面,对城市生活、居住方式的向往,使乡村住宅以整齐军营呈现,村庄却失去了院落雨水系统,如生态屋顶、雨水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以及雨水收集设施等,弱化了乡村居住景观的弹性雨洪管理技术的运用,庭院水系统的生态功能未能实现。

3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利益博弈

现阶段应反思乡村景观规划是否符合“海绵城市”的要求,是否是区域范围内的整体性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如何对等,更重要的是成本和效益在“海绵城市”和乡村这两大利益主体之间如何互补等方面值得深思。

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海绵城市”、乡村这两大利益主体在水系统安全格局和水资源保护方面产生错位。一方面,乡村发展生产景观、旅游景观,改变了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村容、村貌,村庄为受益方,而“海绵城市”为受损方,双方并未出现利益权衡,“海绵城市”具有水系统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方法优势。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关注区域水资源保护,维护水循环过程,以分析地下水补给能力为依据,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确立水资源保护格局。乡村景观规划则关注水资源的景观效益,在水资源景观质量和数量规划设计上具有话语权,往往失去宏观层面的水资源保护格局的谋划[4]。

鄉村景观规划实施中,由于对“海绵城市”技术的忽略,从而引起系列问题:第一,乡村景观规划表现出对河流两岸的强调,而淡化对河流区域环境的规划,这些措施是典型的单一性规划思维,不具有合理的“海绵城市”方法、理论基础;第二,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使农田成片经营,致力于发展农村旅游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其弊端在于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多样地形消失。第三,统一建设公寓式住宅,改变了居住区原有的水文条件,使私属院落生态景观空间消失,将居住区水循环过程的缺失成本进行转嫁,“海绵城市”承担乡村景觀规划措施不当而带来的结果。乡村得到了用地效益、公共村容,村貌和环境质量效益提高。

上述几种乡村景观规划措施使乡村得到表面上的形式与美化,其结果必然引起“海绵城市”对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海绵城市”的区域水生态安全格局谋划、自然水文条件的修复,从“海绵城市”的角度来讲,乡村景观规划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4乡村景观规划的反思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标志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5-6]。快速的城镇化不断吞噬乡村土地,加快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步伐,也给区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就目前城市、乡村面临的水问题而言,应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尺度、技术、措施等进行反思。

4.1以区域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乡村景观规划应是目标导向而非行动导向,以追求区域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不顾村民文化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感受而大拆大建,不是致力于“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居住区城市化的表面形式与美化,而是引导居住区发展庭院生态景观空间,提高区域水系统的生态自然恢复能力,充分考虑乡村的居住景观、自然景观,以及生产景观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以区域水系统安全格局和水资源保护为视角,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模式,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最终解决城市、乡村面临的水问题。

4.2结合“海绵城市”理论方法做规划乡村不仅涉及居住、生产,以及自然等微观问题,也涉及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以及水资源保护等宏观问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应具有区域环境纲性框架的引领,即“海绵城市”理论方法,合理规划标准和技术指标体系。如住宅景观空间格局的分配、庭院生态景观空间营建技术的运用、生产景观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自然水文条件的修复等。

4.3以修复为主导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修复为主导,合理规划、保留区域内的坑塘、河道、汇水节点、集水区,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形成完整的海绵系统。恢复河流自然驳岸,以及自然弯曲的河道,修建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构建开放空间的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未来很长的时期内,乡村景观规划中会有许多以保留修复为主的内容,将村庄拆除而新建城市化小区并不符合乡村实际情况。

4.4规划重点在水生态系统安全景观规划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当下城市、乡村面临的水问题而非村庄的美化,以及短暂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以区域水生态系统的安全及其服务功能需求为衡量标准,以区域整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为主体导向,构建村民住宅区庭院生态景观空间、汇水节点、集水坑等,把雨水、生活污水就地流下,再层层过滤净化,最后流入河流水域储存,形成水循环过程。在目前的乡村景观规划的实施中,生态成本转嫁使乡村得到预期效益而城市承担了较多的衍生成本。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39(6): 688-696.

[2]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3] 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

[4] 王浩.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应对[R/OL].北京:中国科协第十三次大会上的报告,2011-09-21[2017-06-07].http://zt.Cast.org.Cn /n435777/n435799/ n13215955/n13216711/13324916.html.

[5] 陆希刚.从农村居民意愿看“迁村并点”中的利益博弈[J].城市规划学刊,2008(2):45-48.

[6] 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 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3-50.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规划海绵城市
景观规划设计
食品工业(2020年6期)2020-07-18 04:07:22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GIS技术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仙市至沿滩复合绿道郊野段景观规划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29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3:00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话剧《乡村》
上海戏剧(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