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平+吴银燕+王菲
摘 要: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过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一直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因此,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从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与载体入手,提出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62-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教育是一个体系,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社会则是一个更大的课堂,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大众化。核心价值是意识形态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只有真正成为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意识才是有效的,只有成为一种存在于生活政治中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作用。日常生活是人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我们主张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关注广大群众的生活情境与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
一、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转型与日常空间的价值认同
汤普森认为,现代意识形态已经从信仰的模式变成了行为模式,这意味着不是再到人们的观点或谬误、世界观或思想概念体系中去寻找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是在日常生活经验本身中去寻找,因为意识形态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运作的。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治正在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日益关注生活空间中人们的思想状态,要特别注重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和塑造。因为,一定时期的社会风尚反映和体现着生活状态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国家建构,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认同的基础。意识形态建构只有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和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否则就是形而上的空中楼阁。
日常生活空间的价值认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具有基础性意义。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挑战;而在当前的日常生活领域,物资主义、享乐主义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价值的主流,成为对时尚的追求、对流行的追捧。特别是近年来,外来低俗文化的冲击,将公众置于一个灵魂缺失的文化氛围之中,到处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价值空虚。这种文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逐渐失去现实生活的支撑。而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恰恰是是植根于对生活世界的引领,没有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社会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并领导世界,就是因为美国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吻合。因此,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引领社会风尚,使核心价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在移风易俗中、在价值选择中启发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的行为,确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而且形成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秩序相互需要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真正植根于社会生活,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活动,实现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观念和行动的协调一致,真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在理论的实践性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一种价值体系只有得到大多数人接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一种社会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现实生活过程。”因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彰显价值观的实践功能,才能更好地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虽然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属于上层建筑,但反过来说,它必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因为,思想价值体系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认同,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生产和生活。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应当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人们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切身的实际利益,才会进一步认同核心价值观。在这一点上,依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因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只有使核心价值观切实贴近人们的利益需求,有利于人们的利益满足,它才成为现实生活的规范,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认同。因为,只有融入生活实践中的规范才会真正获得生命力和影响力,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而是需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的实践功能,有效实现核心价值和社会实践的对接,使人们在利益满足的基础上真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日常文化的生产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
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除了政府的主导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之作为一种日常化形态渗入人们的生活。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在大众文化流行的今天,如何创设大众文化的价值承载,已成为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世俗性、流行性、消遣性等特征使之成为民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崇高性、规范性等特征如何通过文化的生产渗透到大众文化,使之成为社会流行价值观的核心要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言至关重要。
文化产品总是承载着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在文化产业日益受到青睐和追捧的背景下,我国电影、电视、动漫等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海量产品,改变了传统文化市场的供需矛盾,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看到,美国公司和广告业的经营者、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就不仅向世界其他国家销售它们的产品,而且也推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知道,文化产业在创造经济产品的同时,也传承着社会文明,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就是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重视公共文化发展,以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讲,公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就是由文化生产来创设的,无论是大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被动接受。所以,在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强化文化生产中的价值传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文化生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传播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各种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使文化产品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然传播,实现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民众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和价值引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在大众传播中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一种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它被践行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者各种思想觀念的影响。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状态就是实现人的自觉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也就是把自觉地内在信仰转化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自然地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并不是某种严厉的意识形态的教化诱使人们赞同它,而恰恰是媒体和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娱乐使然,意识形态的这些因素无一不是渗透于各种媒体文化之中的。可见,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使媒体传播成为掌控人们日常生活价值的重要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谁控制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日常生活空间的话语权,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得以广泛传播,影响力就会日益扩大。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媒体力量,拥有强大的舆论传播能力。为此,我们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就要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借鉴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让民众在精神的愉悦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让人们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并特别强调指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日常生活空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就是要结合公众的社会需求,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以多样化的载体、多样化的形式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增强其表现力、传播力和吸引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公众在娱乐中享受崇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认同,真正在日常生活空间创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