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梦君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陈塏与濂溪故里
屈梦君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陈塏字山甫,号宅平,又号紫墩居士、宛委山人,官至湖广参政,任职期间在湖南留下诸多遗迹,在永州、道州有诗刻、题刻。今月岩石壁上留有其亲笔题刻的正楷榜书“广寒深处”一幅。曾至濂溪故里,对濂溪先生“守拙”、“敦厚”、“阴阳太极”思想推崇备至,作《谒周元公》、《濂溪》诗。又至含晖岩,有诗刻。陈塏为文尔雅,精书法,喜刻印。为官正直,多次弹劾权贵,造严党排斥,最终被罢官返乡,林下居四十余年,清贫无长物。
陈塏;广寒深处榜书;濂溪故里;月岩石刻
陈塏,字山甫,号宅平,又号紫墩居士、宛委山人。浙江余姚人,余姚旧属绍兴,故有说塏为绍兴人。生于弘治十五年(1502)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享年87岁。正德十四年(1519)十八岁举乡试,嘉靖十一年(1532)三十岁中进士。官至湖广右参政。生性好古,风骨清高,为官数十年,家无长物,能诗文,善书法。
陈有年《陈恭介公文集》卷八《大中大夫湖广右参政紫墩陈公行状》:“陈塏诗文尔雅,书法亦精,尝为人跋《智永千文》。”
褚纳新《姚江义门陈氏》:“陈塏不但为官坦荡,而且诗文尔雅,书法精良,曾为人题跋《智永千文》。张居正闻陈塏书名,托人持赝帖求跋。陈塏笑曰:‘昔人谓孔光不识进退字,张禹不识刚正字,许敬宗不识忠孝字,字柳宗元不识节义字,今江陵(张居正)兼之,宁识我字耶?竟不为跋。’”[1]349又说:“陈塏生性好古,风骨清高,为官数十年,家无长物,清贫如洗。”[1]339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陈塏,字山甫……诗文平易近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印过赵妫谦《学范》2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印过汉袁康《越绝书》15卷(10行22字)。”[2]332
潘荣胜《明清进士录》:“陈塏(1502-1588)明嘉靖十一年(1532)三甲五名进士。……由行人改南京吏科给事中。劾武定侯郭勋骄恣,又劾严嵩奸贪。出为湖广参议。转右参政,致仕。能诗文,善书法。有《受绌稿》。”[3]390
朱国祯《涌幢小品》:“崖山旧有石勒云‘元大将张弘范灭宋于此’嘉靖中,督学陈塏磨去之,改曰‘宋少帝及其臣陆秀夫死国于此’,并篆文丞相《正气歌》,立碑于五坡岭。吾友区海目有诗云:‘崖无灭宋字,涛有撼胡声。’塏字山甫,号宅平,绍兴人。官参政,严分宜恶之,嗾其党杨以诚劾退之。居林下四十年,卒年八十有七,子孙藩盛。”[4]卷二十
(一)陈塏名号
陈塏在月岩与朝阳岩的亲笔题名为“陈塏”(详后)。
《明史·严嵩传》(武英殿本)中记载是“陈塏”:“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状害人以成其私。张经、李天宠、王忬之死,嵩皆有力焉。前后劾嵩、世蕃者,谢瑜、叶经、童汉臣、赵锦、王宗茂、何维柏、王晔、陈塏、厉汝进、沈炼、徐学诗、杨继盛、周鈇、吴时来、张翀、董传策,皆被谴。经炼用他过,置之死。继盛附张经疏尾杀之。他所不悦,假迁除考察以斥者,甚众皆未尝有迹也。”
倪涛《六艺之一录》一书中错记为“陈嵦”:“陈嵦,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嘉靖壬辰进士。”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王晔传中将陈塏误作“陈瑾”:“晔字韬孟,金坛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吉安推官。召拜南京吏科给事中,二十年九月偕同官上言外宼陆梁本兵张瓒及总督尚书樊继祖新迁侍郎费寀不堪重寄,帝下其章。于所司居两月复劾瓒因及礼部尚书严嵩总督侍郎胡守中与巨奸郭勋相结,纳嵩所居第宅则勋私人代营之。逾月御史伊敏生、郑芸、陈策亦云嵩居宅乃勋私人孙澐所居,澐籍没,嵩第应在籍中。帝怒夺敏生等俸一级,嵩不问。而守中竟由晔疏获罪。明年秋,嵩入内阁,吏科都给事中沈良才、御史喻时等交章劾嵩。逾月,山西巡抚童汉臣章上。又逾月,晔与同官陈瑾、御史陈绍等章亦上,大指皆论嵩奸贪。”
紫墩居士或误作紫微居士。
陈有年《大中大夫湖广右参政紫墩陈公行状》:“公讳塏,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墩居士。”
《明清进士录》、《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二书作“紫墩”,是对的。但《古今图书集成》“紫墩”误作“紫微”,《中国历代艺术典》引《古今图书集成》“紫墩居士”误作“紫微居士”。《佩文斋书画谱》、《六艺之一录》、《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四明书画家传》等书均误作“紫微居士”。
《明清进士录》:“陈塏(1502-1588):明嘉靖十一年(1532)三甲五名进士。浙江余姚人,字山甫,号宅平,又号紫墩居士。”[3]390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陈塏:(1502-1588)明浙江余姚人,字山甫,号宅平,又号、紫墩居士,嘉靖十一年进士。”[2]332
《古今图书集成》:“按《陈恭介公集》陈塏,字山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
《中国历代艺术典》“按随忠介公集陈塏字山甫,别号宅平,又号紫微居士。”[5]772
《佩文斋书画谱》“陈塏,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
《六艺之一录》:“陈嵦,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嘉靖壬辰进士。”
《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陈塏,明,浙江余姚人。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6]304
《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宅平:陈塏,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明人,籍贯不详。”[7]292
《四明书画家传》:“陈塏明弘治、嘉靖(1488~1566)时余姚人。字山甫,别号宅平,又称紫微居士。”[8]173
根据上述材料可见其号实为“紫墩”而非“紫微”。陈塏所辑的《名家表选》的自序中自称宛委山人,在许多典籍中未见提及。
(二)陈塏家世
陈塏为开原陈氏十九世孙,有六子,故宅在余姚南城。
陈有年《大中大夫湖广右参政紫墩陈公行状》“子六:巨,邑庠生。已弃去为定海把总娶二尹张公逊女。鍪,郡庠生,娶吏目陆公宰女。万镒,邑庠生,娶二尹沈公济女。万钧,娶州守徐公恒钖女。万金,娶王君正大女。万敛,娶仓大使虞君有仁女。”
褚纳新《姚江义门陈氏》:“元末明初,开原陈氏有十二世孙陈至仲迁徙于邑城学官之西为居,历五世,生炫,邑庠生,即为陈塏之父。”[1]349
陈文新主编《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陈塏: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民籍,国子生,治《礼记》,字山甫,行十八,年三十一,六月十七日生。曾祖霖。祖籥,义官。父炫。母闻人氏。慈侍下。兄坚;坦;璋,盐课司副提举;增;堦;文魁,光禄寺监事;达;城。弟封、墀、培、壕。娶潘氏。浙江乡试第五名,会试第五名。”[9]1745
同书又说:“参政:浙江陈塏。己卯乡试五名。会试五名。廷试三甲五名。字山甫,治《礼记》(壬戌年六月十七日生),余姚县人。观礼部政,授行人,升南京科给事中,湖广右参议副使,湖广参政,止。号宅平。曾祖霖。祖籥,义官。父炫,生员。母闻氏。兄坚、增。弟培。子钜。”[9]1799
叶树望主编《昔日姚城》:“陈参政故宅,陈参政即陈塏,其故宅在南城学宫西首,今已无存。陈塏,字山甫,明代嘉靖间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善诗文。在陈塏故宅旁侧有方池,即向家池。据康熙《余姚县志》记载:向家池靠近南城直街,长、宽2-3丈,四周用石块砌筑,当地百姓曾用它作消防池。相传,此池是宋代丞相向敏中故居园中水池。向敏中,字常之,河南开封人,宋代太平兴国进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真宗朝拜右仆射,一生居要职30年,死后谥文简,据说葬于余姚城南。但据陈塏考证:北宋末年,高、曹、向、孟四姓一俱南迁,南宋向皇后是向敏中孙女,向氏作为国戚,与宋室一齐南渡后居余姚。无疑此处应是向氏后裔的居宅地。”[10]68
(三)陈塏政绩
陈塏在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乡试,取第五名,会试亦居第五名,延试三甲五名,治《礼记》。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进士。初授行人,观礼部政。嘉靖十四年(1535)擢南京给事中,政绩显露。
光绪《余姚县志》:“首劾武定侯郭勋骄恣。”
又云:“复劾礼部尚书霍韬与乡人群饮郊坛,擅取海子鱼饮啖松下,大不敬,帝为停韬俸四月。”
又云:“四月,严嵩入内阁,垲太息曰‘嵩险人,奈何使当国’幸备谏职,其可默乎?即偕同官王晔御史陈绍等疏言‘嵩贪污狡狯,重以孽子世蕃纳贿市权,置之政府必为国患’语甚剀切,帝不省。然是时,帝虽向嵩,犹未深罪言者。嵩亦以初得政,未敢显肆挤陷,垲得以考满入京。”
后任湖广右参议副使。嘉靖二十年(1541)升湖广督粮右参议。曾至湖南永州游历朝阳岩、月岩。(详后)
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广东督学副使。在任期间,陈塏提拔海瑞。海瑞、庞尚鹏亦是嘉靖十一年壬辰科进士,与陈塏为同年,“方为诸生,皆第之高等。”
朱国桢《涌幢小品》下:“崖山旧有石勒云:元大将张弘范灭宋于此。督学陈塏磨去之,并改张宏范字为:宋少帝及其臣陆秀夫死国于此。并篆文丞相《正气歌》,立碑于五坡岭。众人认为非常确当。区海目之诗云:“崖无灭宋字,涛有撼胡声。’”[4]卷二十
道光《广东通志》:“陈塏,字山甫,余姚人,嘉靖壬辰进士。由行人转南给事中,出为广东提学副使。海瑞、庞尚鹏方为诸生,皆第之高等。行部过崖山,改张宏范立石,书‘宋少帝及其臣陆秀夫死国于此。’”
雍正《浙江通志》:“陈塏,字山甫,余姚人。嘉靖壬辰进士.由行人转南给事中,劾武定侯郭勋骄恣。严嵩欲见之,不可。出为湖广参议,历广东提学副使。海瑞、庞尚鹏方为诸生,皆第之高等。行部过厓山,改张弘范立石,书‘宋少帝及其臣陆秀夫死国于此’。转湖广参政,归。林居四十年,读书如寒士,诗文不为奇崛,有洪永风。”
(四)陈塏之文
陈塏著有《周礼存疑》、《戴记存疑》、《近庄书屋诗集》、《受欪稿》、《名家表选》等,其中《周礼存疑》、《戴记存疑》、《近庄书屋诗集》、《受欪稿》已佚,《名家表选》尚存。
陈塏为文淳朴不求奇崛,留有些许零散的篇章保存于他人文集或作品中,大部分的书籍著作都已散佚。陈塏精于书法,多次刻印经典书籍,在许多书画词典和其他文献中能找到相关记载,但后世存其墨迹并不多,为人题序跋的诸多笔墨亦未能如数保存。
陈塏曾选编《名家表选》(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并作自序云:“四六之体起于六朝时,则文无非国本者。唐宋以来,始专用其体于诏诰表笺,啓而博學宏詞。科则以之试士,我国家设科去辞赋、声律,而仍用诏诰表,盖辞赋无用而诏诰表有用也,近时士子应试率多作表,取中然犹嫌其丽,而未则或漫而不工。夫表者,有对君之辞所籍以道恭逊之,实抒忠爱之情,而过为丽句,漫言以相亵,毋乃不可乎?予谓表莫甚于唐宋,表雄浑然有出入至于揣摩声律,剪裁典故,敷陈事情,语精切而意明畅,则惟宋表为然。故人往往以四六名家,我朝所录程表,高者不减宋人其余,浑厚则有之,文采则不及也,故表学至宋人不可加矣。予用于校士之暇,取唐宋诸名家所为表选,其尤工者抄之,而尤多于宋,类为八卷,刻之崇正书院,岭□诸士子共之,夫斯刻也,难似戾于敦本尚实之,教导人以雕蟲篆刻为者。然科目以此取士,士不可以不工此,不足以应主司,况今日进取之资,他日对扬之,具为可以不习乎?司马温公自谓不能四六,然亦非求工于四六之文者,尚有金桴之集,斯固无伤也。嘉靖丁未四月朔东越宛委山人陈塏书于药洲之宛在亭。”
陈塏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印了汉袁康《越绝书》15卷(10行22字),并作序云:“予越人也,《越绝》之书宜刻于予之乡,而刻之岭海也,可乎!曰:吴越之传遐矣,事笔于《春秋》,语备于《左氏》,盖匪一国之私言也。世代推移,文献散佚,中古以来之书不传者多矣,而近世无实驳杂之书方列肆而炫奇。故夫书之出于古也,虽亏纯雅,要非无为,固当尚而传之,而况事裨史缺,义存世鉴,若《越绝》者乎!《国语》之言文,《越绝》之言质,文或夸以损真,质则约而存故,欲论吴越之世舍此焉适矣。刻成,今官詹泰泉黄先生视予以杨升庵所为跋语,曰:‘千载隐语得升庵而后白,盍刻诸?’予受而读之,而因稽之于书而知斯之为信也。书具‘建武二十八年’,其为东汉之作无疑,其自命曰‘记陈厥略’,其谓邦贤曰‘文属辞定’,盖袁康草创而润色之以吴平也。东汉去古未远,残编遗事固当不泯,缀辑而成之,语难质犹近于古,独祸晋之骊姬,亡周之褒姒八言也不类,盖六朝之先驱也。其曰作于子贡,又曰子胥,盖皆隐语假托以尊邦贤也。书载子胥之死,彼岂不知其不可以为子胥作耶?赵晔《吴越春秋》又因是书而为之。黄东发《日抄》以为《越绝》之出于《春秋》也,殆不然矣。校书至此,可为一快,因附刻跋语于书末,而予又首之以故以谂于观者云。嘉靖丁未春正月榖旦余姚陈塏书。[11]279
嘉靖《惟杨志》载陈塏《后乐轩记》一篇,全文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有终身之忧焉。负重者以力巨胜,适逺者以虑危逹。非力而任,疋雏百钧;不虑而行,跬歩千里。故君子负思其重,则必力之;适思其逺,则必虑之。吾其敢但已,故忧与终身。然则君子其何乐?曰:是君子,所以乐也。君子非恶夫乐,不以乐为先,故后之;君子非乐夫忧,不以忧为后,故先之。文正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博施济众,尧舜犹病,君子之视斯世也,犹已病之也,安见其为乐而乐之!后乐者先忧,先乐者后忧,君子忧,斯之为乐也。今夫坐厅事,据案以待,趋走唯诺,刑赏惟命,非君子之乐也。仰而君德,俯而民命,吾有责焉。吾乐乎禄而无忧乎君,吾乐乎奉而非忧乎民,谓之乐者,否也。建一议,行一政,有系乎上下,可适乎治,以行吾忧,内省不疚,饮食委蛇,祸福惟至,得无乐乎?其或狎比朋私,睚眦雠怨,抗行孤独,过为峻刻,以頥欲快情,亦以惟乐之兢兢也。而不知理亦相伏,忧以随之。故君子以乐为后,天理之乐也,自忧而得也;小人以乐为先,人欲之乐也,自忧而极也。侍御徐子芝南莅盐政于淮署,其行台西圃之轩曰‘后乐’,命垲为之记。垲曰:‘子试忧于子之堂,而后知乐于子之轩。夫子风纪之司也,负重矣;思以加名实于上下,适逺矣。子志于圣贤之学,力之以大;行于圣明之时,虑之以危。吾知子之有忧也,子得其所以乐乎?子试念之,居子之堂而苟有一之不忧也,则退居子之轩而能乐乎?是子之轩,是子之堂之考也,然则名子之轩曰‘后乐’,则亦可名子之堂曰‘先忧’。’徐子曰:‘吾其以是自若矣,记之石,且以俟后之观风者。’”
乾隆《平江县志》载陈塏《跋杜氏诰敕》一篇,全文云:“嘉靖壬寅春,予驻节岳之平江,阅《县志》,载有杜子美为左拾遗敕及其裔孙杜邦杰为承节郎敕,云尚存于县市民杜富家。亟命求其家,得之。子美敕为唐至德二载所授,邦杰敕为宋绍兴三十二年所授,文皆简古,真敕语也。唐敕用黄纸,高广皆可四尺,厚如钱,故久存。字大二存许,倔而劲,年月有御宝,宝方五寸许,色转沈。中有碎裂,儿全者皆为蛇纹矣。宋敕用白绫如今敕度,而细腻坚厚,非所及。字用行书,方寸许。俊逸流动,有晋风神,且类今所传宋高宗御书,或当时宫中宦官女史所习也。年月隐隐有御宝,年月后细楷书侍中中书平章仆射等官,盖中书所奉行也。后复有承节郎四行书字。夫此二物者,洵杜氏传家之至宝也。予阅之而悠然起敬慕之情焉。仍还杜氏,俾宝无坠。按《唐书》子美传云因客耒阳而卒;元微之撰《墓志云》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子美之孙嗣业起子美柩之襄,袝事于偃师。然则平江之杜,何自而来哉?若非诚子美之裔,则此敕何自而得哉?县旧志云:意者子美由工部员外郎休致卜居,或往来经历。不知子美工部亦严武所表授,未尝还朝就职,及出峡而旅卒矣;若往来经历,亦非留家之谓也。且子美二子宗文、宗武,宗文早逝,宗武病不克葬其父,以命其子,乃终归葬于偃师。若宗武遂家于岳,则子美之殡终不归矣。当是子孙流寓家焉,而今不可考也。闻杜氏且有谱,未暇取阅,语又谓邦杰时在族有杜皇后,亦不可考。予喜子美之有后,又喜得见先代典章以为异,因录而志之,复书此付杜氏,以就正于博雅君子。”[13]62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题解》中的《汲冢周书十卷》:“晋孔晁注,明蔡文范校。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陈氏刻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白棉纸。陈塏嘉靖丁未二十六(1547)年序文题:“……予于校书之暇,假数本躬为参校刻之以传”一册。此书内容据陈塏序文云:‘《汲冢》之书,取以为尚书之辅,以与《阴符》、《握奇》,《灵柩》,《素问》并传也,不亦可乎!且择其格言以为永鉴,固有国者之凭依也’。”[14]107-108
孙梦观著《雪窗集》,今存二卷,嘉靖年间裔孙应奎刊行,陈塏曾为序。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节选《雪窗集》陈塏叙云:“先生生于宋季,事穆陵,其立朝议论有轮对、有缴纳、有建白、有论进故事。盖先生不以利害怵其素,故其言尽;不以嗜欲诎其刚,故其行危。乡贵柄朝,可以藉慰两府,而先生弗为也。屡承郡绂而终身焉,虽尝晋参法从,位未纾其用,时未殚其言,然先生之心则罔不尽矣。断国论者可以征谋焉,嵇行实者可以征节焉,议道术者可以征学焉。呜呼!穆陵(眉注:穆陵是理宗)与南宋可谓仅治,然多欲内讧,匪人外附,动色于残舍之既弥,而忘大敌之压境也,盖先生独怀隐忧矣,先生裔孙文卿甫将传之梓,文卿举进士,为给事中,以言落职兹江阴,是无忝其祖云。嘉靖丁酉九月,赐同进士出身征仕郎南京吏科给事中陈塏叙。”[15]741-742
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亦节选《雪窗先生文集序》云:“吾读雪窗先生文而知君子之心矣。先生生于宋季,事穆陵,其立朝议论有轮对、有缴纳、有建白、有论进故事。忠爱之真所以志也。……其言抑而不阿,抗而不激,博故而不迂,练务而不琐,有敬舆之遗焉。盖先生不以利害怵其素,故其言尽;不以嗜欲诎其刚,故其行危。”[12]409
(一)陈塏月岩榜书
月岩在道州(今为永州市道县)境内,与濂溪故里相近,又名太极岩,古称穿岩。作为“道州八景”之首位于道县西四十里清塘乡月岩村,明顾宪成《月岩游记》谓月岩“东西两门,望之如城阙,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故名月岩”。徐霞客誉称“永南洞目,月岩第一”。又传濂溪先生幼时读书悟道于此,参透阴阳二理悟太极,故又名太极岩。月岩溶洞为石灰岩地貌,白石璀璨,高数十丈,有东西二门,望如城阙。洞中奇石壁立,上方有穿空圆洞,中透天光,如圆月。康熙《永州府志》卷八有记载:“在州西四十里,旧名穿岩。去濂溪十五里,元公所常游也,宋淳熙中太守赵公祷雨过其下,有题名。明嘉靖甲辰州守王会磨崖刻字曰‘太极洞’,著有《图说》,万历时,张乔松名‘太极岩’。辛丑,州守钱达道题曰‘鸿蒙一窍’。后镇江钱邦芑游而奇之,作文纪焉,见《艺文》。”洞中保留了很多历代游历之人的诗刻、榜书。
陈塏“广寒深处”榜书在月岩尽头处,离地不高,伸手可及。长172公分,宽45公分,落款为“陈塏题”。字体为楷书,字迹中正端庄、笔画丰满、盈润朴实。右上角是民国甲申年榜书“风月长新”,正右方是佚名榜书“清虚洞”。此榜书可能是现存陈塏唯一的楷书真迹。再观榜书内容“广寒深处”,“广寒”即“月宫”之意,故推测因此榜书在道州月岩,而恰好又在月岩惯常入口颇远处,所以题道“广寒深处”。
(二)陈塏《谒周元公》诗
陈塏有《谒周元公》一首,应作于道州城内濂溪祠。
吴大镕《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分守道陈塏:邹鲁微言后,濂溪正脉存。江山仍庙貌,风月自乾坤。强作门墙拜,几为利欲昏。盘铭有《拙赋》,此意夙能敦。”
胥从化《濂溪志》:“《谒周元公》,余姚陈塏,湖广参议:邹鲁微言后,濂溪正脉存。江山仍庙貌,风月自乾坤。强作门墙拜,几为利欲惛。盘铭有《拙赋》,此意夙能敦。”
陈塏在诗中指出:从孔孟之后,正统大道疲废,直至濂溪先生的出现才使之得以传承。辗转数千年,多少人跪拜濂溪先生以求得道,这些人被私欲驱使而迷昏了头脑而没能领会到濂溪先生的《拙赋》中真意,其实就是劝诫人们敦厚,与此相反他们的行为与先生作《拙赋》守拙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三)陈塏《濂溪》诗
陈塏游访楼田村濂溪先生出生地,有感,又作诗一首。
隆庆《永州府志》卷七载:“十五里为安定山,即濂溪□□□里□。知州王会作《濂溪故里图》,著图说云:山在州一十五里,有寨,乡人所筑,以避寇乱者,俗呼为安心寨。其麓川民家为左龙山,右舜岭岡,垄丘阜拱,揖环合。世传有五墩统定若五星,然世久为乡人所夷,今仅存其一,濂溪先生实生于此。山之西石壁上有古刻二大字曰‘遒山’,下有石宝,深广不可穷。有泉滋宝而出者,濓溪也。清冷莹徹,如飞霜。嘳王大旱不涸,积雨不滋,莫知其来之所自。知州方进刻其上曰‘圣脉’,故人呼为‘圣脉泉’。泉之上为‘有本亭’,迤东为‘风月亭’,沿流而东为‘濯缨亭’,又东为故居,家庙在焉,先生子孙居之。又东为‘大富桥’,先生幼钓游其上,濯缨而乐之耶其地也。参议陈塏云:周元公故居在营乐乡安心寨之麓,子孙家焉。或寇至,则数乡之人丛而登于寨,结邻而居,垒石为衡,分地以守。寇退,则还其乡。予谓‘寇亦人耳。过公之乡,其草木犹当存之,而况戕其人,刃其子孙。然为公子孙乡人,当益学善,劝不善,毋以寨与公为足恃也’”。
胥从化《濂溪志》:“《濂溪》:炎方寒作雨,雪窦淡生烟。地脉通洙水,天瓢洒洛川。就观空眼界,掬饮灌心田。解我尘缨坐,清风太古前。”
《古今图书集成》:“《濂溪》,陈塏:炎方寒作雨,雪窦淡生烟。地脉通洙水,天瓢洒洛川。就观空眼界,掬饮灌心田。解我尘襟坐,清风太古前。”
邓显鹤《周子全书》:“分巡上湖南道。《坐月岩》:炎方寒作雨,云窦淡生烟。地脉通洙水,天瓢洒洛川。就观空眼界,掬饮灌心田。解我尘缨坐,清风太古前。”
《周子全书》题名《坐月岩》,疑误。“雪窦”,《周子全书》作“云窦”。“尘缨”,《古今图书集成》作“尘襟”。
这首诗应是作于道县楼田村,“洙水”、“洛川”指的是孔子跟伊川先生,首联写景,一语双关,一是写炎热的夏天里的一场“及时雨”,实际上这里的“及时雨”又是指濂溪先生。濂溪先生的思想上承孔子下启伊川先生,使人眼界开阔,又如细雨滋润心田。脱下帽子,坐在这儿,细品濂溪先生的思想,感觉如春风拂面般舒爽。
(四)陈塏含晖岩诗
陈塏曾游含晖岩,亦有诗作。周敦颐曾至此地并有题刻,后陈塏慕名而至此并赋诗一首。
道光《永州府志》:“又有陈塏诗一首:澄江涵碧玉,空洞隐天梯。近郭酒堪载,寻真路不迷。白云时出入,含景递东西。雅得濓溪后,摩挲带醉题。”
光绪《道州志》:“陈塏五律一首:澄江涵碧玉,空洞隐天梯。近郭酒堪载,寻真路不迷。白云时出入,含景递东西。雅得濓溪后,摩挲待醉题。”
光绪《道州志》中或将“带”误作“待”,江面澄澈如一块皎洁的碧玉,岩洞中幽冷清寒不似人境,离城郭如此近的地方幸有此美景,我带上酒兴致盎然地一路上边走边饮,头上晴天朗朗,白云舒卷,影子在山体的遮挡下时而在东时而在西,找到濂溪先生的题字后,微醺的我在岩壁上也题了这首诗。“含晖岩”一名取诗家“山水含清晖”之意,周敦颐曾与乡人同游此地并有题字,壁上“水天一色”旧传为蔡邕所题,待考。《永乐大典》:“《永州府志》含晖岩,在本府道州营道县南五里,唐刘梦得有记。一名‘白石岩’,何子应以‘金华’名岩中之泉,亦曰‘金华岩’。治平己未,周元公以永卒归展墓,尝与乡人同游,题名于石。”
(五)陈塏华岩诗
华岩在道州西向十里,有两岩相对,而一明一暗,明是为华阳岩,暗为华阴岩。旧时有乡民李童于其上结庵修真,又于此建亭,洞口有额曰“藏舟”。陈塏曾游华岩,作《华岩》诗一首,收录于康熙《永州府志》、道光《永州府志》与光绪《道州志》中,但文字稍有不同。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华岩》陈塏:双岩巧寄阴阳理,一水中贯东西流。云拥瑶华元气合,日高贝阙紫烟收。楚人煮石非关隐,越客乘槎故作游。笑却锦亭开玉馔,竹尊蔬席且淹留。“
道光《永州府志》:“监司陈塏:双岩巧寄阴阳理,一水中分左有流。云拥遥华元气合,日高贝阙紫烟收。楚人煮石非关隐,越客乘楂故作游。笑却锦亭开玉馔,竹尊蔬席且淹留。“
光绪《道州志》:“双岩巧寄阴阳理,一水中分左右流。云插遥华元气和,日高贝阙紫烟收。楚人煮石非关隐,越客乘楂故作游。笑却锦亭开玉馔,竹尊蔬席且淹留。”
此诗首联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中贯”,道光《永州府志》作“中分”,亦通。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作“东西流”,光绪《道州志》“左右流”,亦通,但道光《永州府志》作“左有流”有误。
此诗虽全篇不离写景纪事,却蕴含理趣,是依照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义理来作描述。来游华岩,见双岩并立中有流水穿过,加之山中云雾缭绕水汽氤氲,在阳光下犹如仙境。楚人效仿白石先生煮石求道却不是真正的隐士的行为,而我途经此地也并非刻意来访。感谢主人盛情接待了我,特地为我准备了一桌子美酒佳肴。首句便给出直观印象“双岩”,此处“双岩”应是指华阳岩、华阴岩,一巌面阴一巌朝阳,两巌相对别是一种奇观遂使来游者兴趣盎然,应景生情于是临水赋诗,举杯抒怀。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中写道:“永州诸洞殿最:道州月岩第一,九疑斜岩第二,江华莲花洞第三,狮岩第四,永州朝阳岩第五,澹岩第六,江华大佛岭侧岩第七,九疑玉琯岩第八,道州华岩第九,月岩南岭水洞第十,九疑飞龙岩第十一。”[16]1265徐霞客遍访名山大川,此处华岩虽位列第九,地位可见一斑。
朝阳岩在永州古城西南二里,即潇水之西的临江峭壁。唐永泰二年道州刺史元结,经此地,乘舟壁下,赞其山水之秀丽,崖石之奇崛,又因岩口东向故名之朝阳岩,并撰《朝阳岩铭》与《朝阳岩下歌》。柳子厚贬永州,游于此,著《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周敦颐有题记。道光《永州府志》卷九载:“陈塏分廵衡永,群玉山、朝阳洞皆有遗迹。”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陈塏游朝阳岩,有诗一首,并刻石,今尚存。诗刻全文如下:
“昔贤标胜迹,今我涤烦襟。石屋流云濕,泉扃随洞深。朝光一江动,晩色半城阴。萍约相知旧,真堪话此心。嘉靖壬寅四月二十三日,右参议陈塏游永州之朝阳岩,知府事唐珤为故人,同县鲁承恩属同年,偕行。”
又见隆庆《永州府志》:“参议陈垲诗:昔贤标圣迹,今我涤烦襟。石屋流云濕,泉扃隐洞深。朝光一江动,晩色半城阴。萍约相知旧,真堪话此心。”
又见宗霈《零志补零》:“昔贤标胜迹,今我涤烦襟。石屋流云濕,泉扃隐洞深。朝光一江动,晩色半城阴。萍约相知旧,真堪话此心。”原书在“萍约”处注“疑刻讹”。
又见光绪《零陵县志》:“‘昔贤标胜迹,今我涤烦襟。石屋流云濕,泉扃随洞深。朝光一江动,晩色半城阴。薄酌相知旧,真堪话此心。嘉靖壬寅四月二十三日,右参议陈塏游永州之朝阳岩,知府事唐珤为故人,同县鲁承恩属同年,偕行。’”
右草书,八行,《补志》误‘薄酌’为‘萍酌’。
光绪《零陵县志》指出《补志》即《零志补零》中“薄酌”误为“萍酌”,实际《零志补零》本作“萍约”。核实诗刻草书原迹,确作“萍约”。
从诗的韵律规律与朝阳岩实景观之,颔联原句应是“泉扃隐洞深”。从内容上解读诗的尾联原貌应是“薄酌相知旧”,根据上列材料可见隆庆《永州府志》中首联的“圣”字与《零志补零》、《零陵县志》中首联的“胜”字不同。首联写道的“昔贤”或许指元结、柳子厚、周敦颐等人,前贤都曾游至朝阳岩,而今我也到此地涤荡内心的烦忧,屋子外头白云流转,泉水悬挂在洞前遮住了入口。早上阳光照耀江水波动,傍晚时就阴暗下来。与旧时相知小酌几杯,真是值得在此地谈谈心。唐珤为陈塏故人,鲁承恩与陈塏是同年,即同年科考也算作同窗。
唐珤号有怀,江苏武进人,明正德五年(1510)举人,嘉靖九年(1530)任信阳知府,廉洁有惠政,擢户部员外郎,迁任永州知府。著有《历代志略》四卷。亦曾至道州,作《谒元公祭文》:“惟斯文之兴丧,实与世以污隆。慨微言之既绝,纷千载而尘蒙。谅有开其必先,乃豫徵于星聚。繄夫子之挺生,盖早成而默契。极精蕴之沉郁,肇启钥于图书。言有至而弗尽,意独得而有余。若大明之始升,夜冥晦而复旦。若多途之迷方,指大道而群乡。昔仲尼之真乐,惟颜氏其庶几。乃夫子之光霁,历异代而同归。珤也早服膺于圣教,幸假守于兹邦。睹河洛而思绩,入鲁皋而升堂。嗟庭草之已宿,览风月而慨然。聊寄辞于一奠,邈景行于前贤。”
鲁承恩字光世,建德人,亦有说严陵人。嘉靖甲午十三年(1534)举人,一说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举人,嘉靖十八(1539)至二十一(1542)年任永州府同知。嘉靖庚子十九年(1540)作《濂溪志序》、《濂溪三亭记》,嘉靖二十年(1541)刻《九嶷山志》。曾至道州,作《谒元公祭文》:“天地之道,具于吾心。先生先觉,觉我后人。三代以还,道丧文弊。或矫矫以立名,或栖栖为禄仕,或规规乎注疏,或嚣嚣然媚世。空言滥觞,真道之弃,一节虽高,于世无济。先生衋伤,究极根领。博学力行,自我立命。道苟可仕,不辞荫补。官可济民,甘心书簿,久速仕止,步趋先师。围范曲成,不识不知。或者以先生之道,在乎太极,不知先生道大光明,不在于图,而在于躬行有素也。不然,未能孚于时,何以垂于后?未能行于人,何以质诸天地乎?或又以先生之学由静入门。呜呼!先生终日行之,未见一语于及门之徒,天何言哉?先生真独得孔氏之传也。夫承恩愚陋,窃禄兹土,幸登故里,实切瞻依。羹墙寤寐,川游云驰。特牲醴酒,聊表仰思。”
[1]诸焕灿.姚江望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2]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Z].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3]潘荣胜.明清进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朱国祯.涌幢小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何庆先.中国历代艺术典[Z].扬州:广陵书社,2007.
[6]李国钧.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7]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8.
[8]洪可尧.四明书画家传[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9]陈文新.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中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0]叶树望.昔日姚城[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1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3]丘良任.杜甫在湖湘:杜甫湖湘诗研究资料汇编[Z].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4]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古籍善本书目解题[Z].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4.
[15]翁方纲.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6]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77
A
1673-2219(2017)03-0033-06
2017-03-09
屈梦君(1998-),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