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调查报道的价值缺失

2017-05-24 19:30:44梁晨晨
新媒体研究 2017年7期

梁晨晨

摘 要 从红星新闻招聘调查记者引热议一现象出发,思考其背后透露出的问题:传统媒体的发展压力及媒体人的离职转型导致自媒体的“众声喧哗”、调查记者稀缺,而调查报道是确保新闻真实最基本的方式,调查报道的缺失会导致媒介生态乱象的发生。

关键词 红星新闻;调查报道;价值缺失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18-02

2017年2月10日,红星新闻一则年薪20万招聘调查记者的广告引发传媒圈自媒体的热议,要求“新闻主流媒体从业2年以上、有调查报道和监督报道经验,突破能力强,能适应频繁出差”。

1 现象折射

《红星新闻》是成都传媒集团出资6 000万、由《成都商报》统领的新媒体平台,自2017年1月9日启动以来,因金正男马来西亚遇害事件、武汉面馆砍人案、广西穿山甲宴请风波,准确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出现在大众视野,展现出新闻媒体的专业光辉。一则招聘广告为何会在社交媒体、朋友圈广泛传播、引起诸多媒体人讨论,主要因素是20万的职业薪酬待遇,更深层次的是折射出新闻媒体调查报道的价值缺失现象。

事实如此,在传统媒体遭受新媒体挑战、在压力中转型求生存的环境中,媒体人离职潮甚至成为舆论焦点。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人人自危,各自寻求新出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而新媒体亟待发展人才,因此就产生不可逆的人才流动[1]。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转向互联网、自媒体或投资领域的创业浪潮。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也曾说:“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

2 “招聘热议”的新闻专业主义思考

新闻从业者经常被赋予“真相寻求者”(true-seekers)、“真相讲述者”(true-speakers)和权威的真相揭露者(authorized truth-tellers)等角色[2]。也因此,真实准确与客观中立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是再寻常不过的职业基本属性,可以说任何新闻媒体都要以此为基本原则。但红星新闻的招聘信息引起如此关注,不得不说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兴平台解构,生产新闻事实的能力被变弱了,而这种能力在工作程序中体现为新闻采访能力,在红星新闻招聘信息中“调查、监督、突破能力”等字眼也透露出这种能力的价值稀缺。在红星新闻总编辑陈海泉受访时提到,“大家基本把调查报道等同于负面报道,好像调查就是曝光,就是扒粪,调查就是一个还原新闻真相的过程,这才是调查报道的核心……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必须坚持客观、中立、平衡的原则,不靠负面吸引眼球。”①

红星新闻致力打造全国最有深度与思想的新闻平台,提出了“看到锐度、体会深度、感受温度”媒体诉求,在虚假新闻、花边新闻泛滥的自媒体时代,红星新闻扎实的采访能力、真实还原现场的实践是对新闻专业主义最本真的呼唤。

3 自媒体时代调查报道的价值缺失表现

调查报道源于西方的“扒粪运动”,主要用于揭露黑幕、曝光社会丑闻等不良现象。我国受这种观念影响较深,造成对调查报道“揭丑、曝光”的刻板印象。在之后的研究中,学者将调查报道纠正为“运用长期积累起来的足够的事实和文件,对事件的意义向群众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说明”[3]。调查报道的价值其实是新闻最本质的“真实准确、客观中立”,凭借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发展,是新闻机构提升公信力、加强品质化的重要方式。

3.1 从谣言传播到虚假新闻

社交媒体时代,谣言一般通过微信、微博或网络论坛等自媒体渠道传播,其渠道使用的低门槛性使人们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接收者以及受害者。自媒体渠道传播的不实信息称之为谣言,谣言信息不经核查、通过专业媒体的报道后则称之为虚假新闻。这也是谣言与虚假新闻的分界点。虚假新聞在受众认知、舆论引导、社会影响等层面都比谣言的危害程度大得多,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经由专业媒体成为虚假新闻,原因在于媒体在获知这种“新闻”线索后不经核实与调查,直接转载或引用改写。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经由网络论坛发酵成为传播热点,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不经调查发布《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了》的新闻,后经调查,事件纯属虚构,华西都市报因“未核实网络信息而编发报道,扩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处分。

3.2 从伦理失范到群体极化

媒体对事件核实调查的缺失或延迟同时会导致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而某些伦理失范行为的聚集会触发群体极化。自媒体赋予民众更多表达观点、传播信息与交换意见的权利,其中,也有一批“意见领袖”影响着其他网民群众的意见态度。但是,自媒体的意见领袖并不是完全由专业媒体人或者有新闻专业素养的人构成,因此存在意见偏颇、主观刻意或歪曲引导的风险,由此,便会造成道德绑架、媒介审判、隐私侵犯等伦理失范行为。芝加哥大学桑斯坦教授将群体极化总结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现象更容易在互联网中发生,极化程度也高于现实世界”。[4]

2016年7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在女主承受严重受伤、失去亲人的惨痛代价后,部分网友仅靠监控画面对事件进行自我笃定,对女主进行了“作死、该死”的人身攻击,甚至对认同动物园承担责任的媒体人、律师专家等人进行了一轮批评谩骂;“成都女司机当街被打”事件,因女司机被行车记录仪曝出行车劣迹,在“被打”后身陷舆论漩涡,甚至女司机的开房记录、家庭信息等个人隐私都被网民“人肉”,在自媒体平台进行指责与传播。以上暴露出媒体对事件调查的缺失或延迟,未能对事件进行多方位还原、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才导致一系列的伦理失范现象,甚至群体极化的发生。

3.3 从众声喧哗到报道失衡

在传统媒体转型的浪潮中,深度采访、调查报道的成本都略显昂贵。自媒体平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人都有发声渠道,也就是说,对于关注的事情,都可以发表观点评论。但是,绝大多数自媒体都没有独立调查、采访的能力条件,因此,自媒体呈现的不是事实的抓取,而是意见的表达,加之上文所述传统媒体人的离职、转型,目前的媒介生态呈现出“调查记者太少、事实不足,自媒体太多、评论过剩”的结构特征,造成“众生喧哗”的舆论环境。此外,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调查与核实工作的缺乏,或者在主观感受的先入为主下,加重新闻报道的失衡现象,成为失实新闻。

具有代表性的“小悦悦事件”,众多媒体从路人冷漠、道德缺失的角度报道,缺乏还原事件脉络的组织及系列报道,因此在媒体的议程下造成群体极化现象,这也是媒体全面调查思维的缺失表现;嘉兴保安郑菊明连续8年资助四川孤儿,实则其为孤儿亲生父亲,记者以正能量的道德高度先入为主,以此造成调查、核实工作的缺失。

4 自媒体时代调查报道的价值思考

自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乱象更加印证了调查报道的社会价值,通过调查、核实等工作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构筑所需,也是媒体承担正确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所在。

在被腾讯全媒派问及调查报道的变现问题时,红星新闻总编辑陈海泉说,“红星新闻两三年内不考虑营收问题,只考虑影响力的问题。”

尽管在自媒体兴盛的环境下,调查报道的内容难以直接转换成经济效益,但是由调查报道的品质内涵积累而成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延伸至其他业务层面,打造强有力的品牌价值。调查报道因“还原事实真相”的本质特性是最为纯粹的新闻,是社会责任的表达,而对社会、对民众负责的事业,始终都会以优质权威的内容转换成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腾讯全媒派对红星新闻总编辑陈海泉的专访。

参考文献

[1]胡晓萍.为什么出走?——20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公开信的文本分析[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0/c409682-29012187.html.

[2]Carpentier,N.,“Identity, Contingency and Rigidity: The(Counter-) Hegemonic Constructions of the Identity of the Media Professional”,Journalism,2005,Vol.6,No. 6.

[3]周丹.調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闻爱好者,2012.

[4]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