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丝+乔爱玲
摘 要 以掌握学习、探究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角度出发,以混合式学习理念为切入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解析并归纳为“翻转掌握教学模式”“翻转探究教学模式”“翻转建构教学模式”三类,并以此为基点,提倡打造混合式翻转课堂,对当今学生的高层次认知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针对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给出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认知目标分类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0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asp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blended learning concept wa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we analyzed fully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marized to three categories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ing Mastery,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ing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Flipping Construction, and on the basis, we advocated building the blended flipped classroom, i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odays high-level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inally, guidance suggestion was given based on the blende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ognitive goal classifi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作為“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之一,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1],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成效。因其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而近年来备受全球教育学者关注。
截至目前,翻转课堂在多个教育层次的学科实践基础上已涌现出多种教学模式。最早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教授在多年翻转教学实践后总结出一套“课前+课中”教学模式。张金磊等[2]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其环节和流程。钟晓流等[3]从教师教学设计理论角度出发,构建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太极环式教学模型。美国学者杰姬·格斯丁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出发,构建翻转课堂环形四阶段模型[4]。王慧君等[5]从多模态理论与多模态教学思想角度出发,构建多模态视域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指导翻转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又关注了学生的学,继而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学生认知、学习理论等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解读。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出发,以混合式学习理念为切入点,基于安德森认知目标分类体系,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类并解析,结果发现,混合式翻转课堂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和对我国本土化翻转课堂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界定
认知目标分类体系 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B.S.布鲁姆围绕特定领域的学习内容,将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层次[6]。2001年,学者洛林·W.安德森等对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进行修订,从词性语义角度理解“知识”。一种将“知识”按照名词来理解,知识可分为用于表述基本现象或事实的“事实性知识”、表明几个事实共同要素的“概念性知识”、做某事的准则或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对认知或自我再认知的“元认知知识”;一种将“知识”按照动词来理解,即“记忆或回忆”。同时,将“领会”修订为“理解”,将“综合与评价”修订为“评价与创造”[7]。
综上所述,安德森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阶段,其修订后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逐渐被全球中小学教师熟知和接受。
混合式学习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这一概念已出现十余年,在学校教学、教师培训和企业培训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关于混合式学习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混合式学习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何克抗[8]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李克东等[9]则从学习模式出发,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混合式学习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融合”“教学效果最优化”等说法,这也是很多研究人员的普遍观点。
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的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10]。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就是“传统课堂教学(课中教学)和在线教学(课外教学)的混合”[11],这是从教师教学角度对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概念进行界定。
基于此,本文从学生学习角度,将混合式学习整合为浅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或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应在课前通过微视频或其他形式的资料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基于知识的浅表或被动学习;“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的习得应在课堂的知识内化、深度学习、主动学习中完成,如图1所示。
3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 《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指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九大关键趋势,其中包括发现式学习日益增多、更多应用混合式学习设计、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转向深度学习方法等。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上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是双向促进的关系。
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得知,国内极少数学者提及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杨斌等[12]对美国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课程目标、学习要求、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及实施后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解析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何克抗[10]从混合式学习方式角度介绍关于翻转课堂作用与效果的几个代表性观点。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质是在混合式学习理念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1]。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类及对比分析 本文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从混合式学习方式角度出发,将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划分为“翻转掌握教学模式”“翻转探究教学模式”和“翻转建构教学模式”三类[13],并针对这三类翻转教学模式的学科教学提供实施建议,从而有效增强学科适用性。
1)翻转掌握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布鲁姆所提出的掌握学习法,有效契合了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合作性学习的特点,并且为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掌握学习理论,翻转课堂教学改善了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使得教学过程诸要素适应了学生的个体需要。通过翻转掌握模式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学科的学习达到掌握的水平。
2)翻转探究式教学模式。杜威所倡导的“做中学”理论与探究式学习意义相符,强调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究,才能将知识内化,进入深度学习阶段。翻转探究教学模式前置了记忆与理解的学习阶段,释放课堂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等一系列步骤。通过翻转探究模式的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翻转建构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通过翻转建构模式的教学,对于知识、技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4)三类教学模式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三类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各有特点,适应学科有所不同,教师应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所不同地选择。其中,适用学科这一维度,并不是一成不变。信息化时代,学科之间界定不明显,各个学科内容有所融合,如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STEM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应按照课程内容知识类型的不同,恰当运用三类教学模式。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1)实施翻转掌握式教学模式的建议。翻转掌握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学科,下面依次介绍不同学科实施该模式的建议[14]。
人文社科类课程: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师课前将相关史实资料录制成教学微视频,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应将交流讨论时间最大化,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模拟法庭等活动进行意义建构,分享自己的观点;外语课翻转教学可以将语法、词汇等基础类知识点和一些课外资料,在课前让学生依照自己的节奏和进度自主学习,课堂上可以进行语言练习、同学对话、设置真实情境等学习活动。
理工科课程:数学课的翻转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制作学习任务单,可以将概念或公式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录制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讲解和纠正课前的疑问与错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化拓展练习,课堂最后可以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当堂检测,教师及时给予反馈与强化,保证学习效果;理化生等学科,课上学生动手实践、动手做实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随机应变并控制好现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答疑。
操作技能类课程:体育、美术等技能类学科更适合翻转教学,教师可以将动作演示等录制成微视频,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课堂上教师演示时后面学生看不清的情况;课上学生进行演练与动作练习,教师可以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2)实施翻转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议。翻转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理工科课程,如科学实验课与项目设计类学科,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形式相似,需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课前需创设相关情境,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有可利用的资料以做出解决疑难的假定[13]。课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动手探究、验证假设等,实验过程中当部分学生操作失误时,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并指导,只有当学生收到及時反馈与强化时,才会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3)实施翻转建构式教学模式的建议。翻转建构式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文社科类课程。与基于问题的学习形式相似,课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的问题不再是预设性问题,而是生成性问题。自主建构的前提是基于史实材料,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不能凭空做出判断。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和想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本文从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中得到启示,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提出建议。
建设知识地图导航体系 层次清晰的知识地图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系统、直观的印象。可汗学院因其提供给学生清晰明了的知识导航体系,因而备受学生欢迎。学生课前有知识地图的指导,对系统思维、形成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普遍缺少知识地图等导航体系的构建,教师应在制作学习任务单的同时建设知识地图,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会更有成效。
加强意义建构环节 纵观现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翻转课堂课上教学流程一般为梳理课前问题、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思等,唯独意义建构环节缺失,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自主独立思考问题,及时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以便有错误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纠正。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注认知状态的同时,更要关注情感态度。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爱国主义的精神,这里指的是学生学习知识时积极愉悦的情感,积极愉悦的情感是保障持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都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学习情感的愉悦,学生会视学习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得以优化。
5 结语
21世纪创新人才目标的培养,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构建及其有效实施是保障。翻转的教学内容应根据知识点类型和任务目标的不同,恰当地选择翻转,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作为认知领域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掌握式教学模式”“翻转探究式教学模式”“翻转建构式教学模式”是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如果将三类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真正落实到对应学科的每一节翻转课,混合式翻转课堂定会实现其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DB/OL].[2016-01-31].http://edu.qq.com/a/20150630/018113.htm.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2012(4):46-51.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4]Gerstein J.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 Full PicTure
[EB/OL].[2015-02-19].https://usergeneratededucation.wordpress.com/2011/06/13/the-flipped-classroom-model-a-full-picture/.
[5]王慧君,王海麗.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70-76.
[6]布鲁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王钢,夏孝川,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4):10-15.
[9]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10]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11]焦建利.慕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128-129.
[12]杨斌,王以宁,等.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128.
[13]田爱丽.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4]Bergmann J,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 Talk to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VA: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