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17-05-16 23:58:43刘阳红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刘阳红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主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和潜力从而培养个人自身的积极品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积极校园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运动。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既是对当代心理研究的价值回归,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第二是强调研究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关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积极方面,挖掘其自身积极的力量。第三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释,从而降低人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与高校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分不开。针对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诠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培养积极的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具备健全心理品质的目标。如果仅仅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则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拿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和必须做的事情举个例子,吃饭。在我们吃饭享受美食时,如果我们的胃口消化不好,就无法很好的享受美食。但如果我们仅仅治好消化问题,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享受食物。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幸福并不会因为焦虑的消除而导致必然的增加,要想提高我们自身的幸福感,就得善于发现自身积极的力量。

积极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下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大学是个小型的社会,迈入大学就意味着不仅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储备,也要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一味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穿外事的态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各项丰富多彩的积极活动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埋藏在深处的潜力,从而能够更积极的看待自我。另一方面,積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奋斗目标,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通过积极参加活动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内在潜力并逐步使他们超越自我,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积极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健全积极的校园制度以及营造积极校风建设。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校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根本目标。传统的教育理念习惯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而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是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克服缺点,而旨在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力。其次,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只关注“问题学生”,相反的它关注所有的普通人,让大部分人通过教育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也体现了积极教育理念的博爱理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最后,大学校园涉及到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展示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

校园制度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前提。校园制度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积极的校园制度旨在建立以鼓励、赏识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的指路人,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惩罚他们,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校园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而应是鼓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校园制度的建设也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它对大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校风的影响下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校风建设应加强教育,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其次要树立先进典型,借助榜样的作用促进积极校风的形成。最后营造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严重,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暴力和自残行为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我幸福感降低,这也说明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解决存在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应采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其要求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积极的,优秀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参考文献】

[1]Sheldon K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56-67.

[2]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52-55.

[3]晨曦.哈佛大学的幸福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13-14.

[4]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03):42-46.

[5]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活力(2016年14期)2016-12-30 22:09:12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56:3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26:11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4:07
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7:07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40:38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5: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