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武+任丹婷+王竞红
摘 要: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入的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主动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54-03
现在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一、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及含义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也有了巨大的變化。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园中,除了学习,大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满足购物需求,进行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更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 “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2],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沉迷于网络娱乐活动,又极易使人上瘾,一些“反动”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也会利用网络引诱利导大学生,向大学生传输不良价值观,这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合理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没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尤其缺乏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在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才能增加信息传达、沟通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多人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情感。“网络沟通是一种通过虚拟的方式和单人或多人进行的沟通方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信息和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是指辅导员在面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的客观情况下,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4],积极主动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员通过网络沟通,弘扬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辅导员面对网络的弊端与复杂性,不应有畏惧的心理,应主动学习网络的科学原理、运行机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意识,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点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主体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交流上趋于平等,身份上趋向模糊,如果严格使用传统教育的方法,用“师道尊严”去说服教育学生,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帮助人、引导人的,但长期以来重‘堵轻‘疏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很大程度的反弹,由此激励、引导、暗示等手段的无形管理成为必要。”[5]因为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当一段网络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沟通上的方法不当,学生拒绝继续进行沟通,往往使问题无法获得解决。“网络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与现实育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育人若不能摆脱独白式教育的不平等,单向、非对称的关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就不能直达教育者的心灵。”[6]
在沟通效果上,辅导员要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被网络沟通对象接受,需要善于准确运用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因而,这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网络沟通的特性,明白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人格的主体,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才会取得预期的沟通及教育效果。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式便捷性
学生的课业比较多,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重,有时候要找一个学生了解问题,可能需要约好几次,有的学生可能对去找辅导员老师具有排斥心理,以各种理由推脱去辅导员办公室。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功能的普及,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迅速发展,拓展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途径。“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7]
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具有便捷性。同时,网络沟通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加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技巧上,辅导员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和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方式开展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活泼性、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3.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容隐私性
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是个人对个人的双向沟通,可能是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多向沟通。网络沟通,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等方式,都可能留下痕迹,而沟通的内容往往涉及隐私。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每个人的权利。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务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原因公开沟通内容。
强调辅导员保护学生隐私权的时候,无法保证学生也具有同样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一旦说了不妥当的话,就有可能被学生传播出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在网络沟通中的角色,务必谨慎地使用语言,发布符合辅导员身份的沟通信息,考虑沟通对象的接收能力与水平,注意说话的场合与表达艺术,以免引起歧义,主动把好网络言论观。
三、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法
1.积极建立网络沟通的关系、联系
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与人联系的媒介变得丰富而多样。前几年还非常火爆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也已逐渐没落。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沟通联系媒介主要是qq、微信、易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这些新媒介具有多種现实生活的功能,比如电话、交友、购物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辅导员应掌握这一特点,紧跟流行趋势,积极建立自己的qq、微信等账号,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友,建立关系和联系,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动态状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大学生进行坦诚、和谐、正能量的互动与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
2.主动创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校园生活而展开,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除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了解的社会热点事件外,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和动态还都是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所以,校园管理、教学等与学生利益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应该具有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桥梁和沟通纽带。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具有自由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果辅导员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可能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表达与“发泄”,容易被“传谣”,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会增加处置的成本与难度,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声誉上的减损。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校园bbs、论坛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转达给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育人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于学生表达的合理诉求,最快时间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满意,从而及早吸收和化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服务上的问题和意见,化解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网络沟通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沟通应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沟通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处理比较稳妥。”[9]在日常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以及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中,辅导员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的优点和弊端,养成文明上网的网络行为习惯,遵守网络行为道德,了解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上的自由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注意在网络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仔细甄别虚假信息,以免成为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推动者。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展现辅导员老师亲和力的一面,也会使大学生消除与辅导员进行网络沟通上的防备心理,使辅导员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状态。
4.培养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出现沟通障碍。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仅仅依靠辅导员个人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免百密一疏,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思想健康、品行良好、坚持原则的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主要应从党员与学生干部中产生。通过培训,加强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认识以及网络辨别能力。作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学生网络朋辈辅导员应积极关注所负责的班级或者其他集体、团体以及个人信息,当学生有困难和问题以及容易引起网络舆情事由的状况时,第一时间与辅导员取得联系,让辅导员及时介入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4.
[2][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3.
[3]郭莉,黄柯.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4]张羽程.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方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5]唐亚阳,胡彩霞.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5(9).
[6]周方舒,张.沟通理性理论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7]王圆圆.高校辅导员网络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9).
[8]朱惠娟.契合与共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现代转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5).
[9]张白茹.沟通理论在学校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学海,2007(5).